地球上的無風帶在什麼位置,這樣的海域是怎麼產生的?

2020-12-04 悟空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

在剛過不去不久的夏天,我們都見識過、甚至經歷了各種大大小小的颱風,颱風季也快要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而結束。眾所周知,颱風不過是熱帶氣旋的一種表現方式,而熱帶氣旋本身又多發於副熱帶或熱帶海洋,然後,這樣的低壓漩渦形成了 「熱帶天氣系統」。一旦熱帶氣旋底層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達到12級或以上,便會被統稱為颱風。

颱風的登陸位置總是在沿海區域,這樣的現象也導致了我們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是大海,便很可能會有颱風到來,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在我們自以為特別熟悉的這個地球上,就存在著所謂的「無風帶」,它們所在的緯度帶一般只有小風或靜風。比如,赤道附近南、北緯5°之間的區域,以及位於海洋上舉世聞名的馬緯度無風帶。這樣的區域都具有一些共有的典型特徵,不僅很少會出現風,而且還很少有小雨和雲層出現。

人類在18世紀之前,所有的航海活動都需要依靠風力乘帆船來實現海洋上的航行。不管是鄭和下西洋、還是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它們的本質其實都是通過風力實現船隻的移動,從而實現人類在海域中前行的卓越成就。而在他們的旅程中,也會經歷所謂的無風帶,這導致了他們在一段時間裡完全無法繼續向前航行,有時候一等就是數十天過去了。

並且,那些處於地球赤道附近南、北緯5度之間的區域,具有更為特殊的氣候屬性,位於赤道無風帶內的區域天氣總是規律而單調。幾乎全年的所有時間都會被太陽直射,於是造就了這個地球上全年平均氣溫最高的特殊地帶。這些區域的降雨一般集中在秋分、春分的前後,只有通過對流才得以有雷陣雨的降臨,但這些區域內只擁有很小的氣壓梯度,所以這裡的天氣一般都是靜風。

了解赤道無風帶,我們需要知道與此有關的兩個名詞,它們分別是赤道低壓帶和熱赤道。地面氣壓會因為氣溫高而產生赤道低壓帶,然後跟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進行轉移。赤道無風帶的分布區域,除了剛果盆地和亞馬遜之外,大多都主要集中在島嶼和海洋之上。而位於南北緯30°附近的馬緯度無風帶,也同樣很少會有風出現,它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科學家們表示,之所以馬緯度無風帶可以形成,是因為地球上的不同地區所接收到的光熱存在明顯差異性。比如那些位於赤道的地區,終年的炎熱氣候導致大氣在受熱之後膨脹並上升。看似簡單的這一現象,卻造成了赤道上空的空氣在大量聚集之後形成了高氣壓,而這些高氣壓則會向著相反的方向進行分流。

當這些左右運行的空氣來到南北緯30°附近的高空區域時,無法繼續前進的它們形成了下沉氣流,並在導致地面氣壓增高之後進一步促使了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形成。最後,由於該區域中的空氣都不會進行水平方向上的移動,所以,無風帶就這樣形成了,這便是馬緯度無風帶為什麼會在這樣的位置形成。

相關焦點

  • 赤道無風帶
    水手們把這片海域叫做「赤道無風帶」,這是一片一望無際,大得令人絕望的水上墓地,幾百年來成千上萬的航海者在這裡葬身無盡的深海。    因靠近赤道,太陽終年近乎直射,產生的熱浪使得這一片海域氣壓極低,加強的氣壓下沉,導致盛行風完全消失,持續的時間長達數周乃至數月。諷刺的是,如果不是完全靜止的天氣時,總是伴有毀天滅地的暴風雨和雷暴。
  • 教師招聘地理學科之氣壓帶風帶
    一、氣壓帶風帶的形成1.氣壓帶2.風帶二、氣壓帶風帶的特徵三、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由於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季節移動。在北半球,與二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反之。霧是近地面大氣層中出現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種天氣現象。當暖溼空氣經過寒冷的下墊面時,就易形成霧。下圖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霧,並影響S市。據此完成1~2題。
  • 高中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教案
    環節二:新課講授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已學知識「熱力環流」,請學生上黑板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教師評價。設問:形成熱力環流的根本原因是局部地區冷熱不均,同學們能不能想像一下,在全球範圍內高低緯度之間是否也存在這種「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一、大氣環流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思考:1.大氣運動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意義?
  • 地球海洋「洋流」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洋流是地球表面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全球巨大的洋流系統促進了地球高低緯度之間的能量交換,維持著地球表面熱量的動態平衡。由於太陽輻射能在地表分布得不均勻,從低緯到高緯遞減,從而產生了冷熱不均,促使的大氣運動,加上地球的自轉,產生了全球性的大氣環流——三圈環流,在近地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氣壓帶和風帶
  • 風是怎麼形成的?如果地球是方的,它也許只會出現在夢中
    早期的人類知道利用下風口來躲避動物的嗅覺,卻並不知道風是什麼。到了科技發達的今天,人類已經可以利用自然界的各種資源來進行相關的活動,如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等。也已經能準確地說出風的形成原理,並且按照科學家證實的說法,風的形成原來與地球的形狀有關。
  • 地球上出現無氧海域,海底所有生物無一生還,如今該海域正在擴大
    在阿拉伯海地區有一個海域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在這片海域內沒有任何存活的生物,就連海草珊瑚等都已死亡,整個海域都是死氣沉沉的模樣,儼然變成一片「死海」。而且這片海域的面積巨大,超過1km,目前受影響的海洋面積還有擴大的趨勢。
  • 如果火星在地球位置上會出現生命,甚至智慧生命嗎?
    火星即使火星在地球的位置上也不會出現生命,即使出現生命,也不會出現類似人類這樣的智慧物種,這與它自身條件有關。這是因為火星的質量不合適,在靠近太陽這麼近的位置上,吸引不住像月球這樣的衛星,而月球的存在又是地球出現生命的必要條件。1,首先月球穩定了地球傾斜的自轉軸,使地球自轉軸的傾斜角度基本長期不變,一年四季循環交替,使地球得以孕育生命。
  • 地球一直在運動,為什麼天空中的星星位置一直無變化呢?
    大家在夜晚抬起頭看向天空中的星星時,是否會有這樣的疑問:星星怎麼幾十天中都在那個位置呢?不是說地球一直在運動嗎,星星的位置按理說也應該變化很大呀?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它直徑20萬光年左右,而此前對銀河系直徑的估計是在10-16萬光年之內,看來隨著觀測技術的提高,數字也是會隨時變化的,正如同對仙女星系質量的估計,此前估計仙女星系質量比銀河系大的多,現在估計仙女星系質量與銀河系質量相當,這樣的數字變化反映出人類對於真理的不懈探索。
  • 2019蘭州聘用制教師招聘面試試講:高中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環節二:新課講授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已學知識「熱力環流」,請學生上黑板繪製熱力環流示意圖,教師評價。設問:形成熱力環流的根本原因是局部地區冷熱不均,同學們能不能想像一下,在全球範圍內高低緯度之間是否也存在這種「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一)大氣環流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思考:1.大氣運動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意義?
  • 每題一圖(氣壓帶、風帶分布圖)
    2.風帶介於兩個氣壓帶之間0°~30°之間為信風帶、30°~60°之間為西風帶、60°~90°之間為極地東風帶;風始終是由高氣壓帶吹向低氣壓帶,北半球風向右偏(右手法則)、南半球風向左偏(左手法則);3.赤道低氣壓帶是由於空氣受熱上升形成(熱力成因),受其控制的地區多降水;4.副熱帶高氣壓帶是由於空氣堆積下沉形成(動力成因),受其控制的地區降水稀少;
  • 氣壓帶和風帶知識1
    1、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1)大氣環流1)概念:大氣環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它反映了大氣運動長時期的平均狀態。主要包括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2)成因:高低緯度間因太陽輻射的不同而產生的熱量差異。3)意義: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調節全球的水熱分布;影響天氣的變化和氣候的形成。
  • 氣壓帶風帶中的「盛行西風帶」,一定是溫暖溼潤的嗎?
    地球是一個接近正球體的三軸橢球體,我們姑且可以看成一個正球體,來自遙遠的太陽光到達地球,我們可以看成是平行光,當近似平行光的太陽輻射照射在地球表面時,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就不同,從而使得地球表面的熱量由赤道往兩極遞減,造成地表的冷熱不均。
  •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學過高中地理的小夥伴們都知道,氣壓帶和風帶對於氣候的形成至關重要。深入了解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能夠讓我們對於氣候的形成以及特點的理解更加清晰,對於區域氣候的分析更加到位。還有一點需要提醒各位小夥伴:我們在講氣壓帶和風帶的時候,所謂「高氣壓帶」「低氣壓帶」「信風」都是指的「近地面」的氣壓情況,這個一定要注意。那麼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吧!我們都知道,赤道附近地區由於終年受強烈陽光照射,蒸發旺盛,盛行上升氣流,氣流受熱膨脹上升,近地面的大氣就出現了「虧空」,因此形成了「赤道低氣壓帶」,因此可以說赤道低氣壓的形成原因是「熱力原因」。
  • 高中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說課稿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 「七洲五洋、氣壓帶風帶、季風氣候、冷暖洋流」四大天王傳奇故事
    氣壓帶風帶的故事:高低氣壓,東西信風(高壓低壓高壓低壓,東風東邊來,西風西邊來,信風東邊來)。洋流路線的故事:02號v領波浪球鞋。我國季風氣候的故事:大山外颳起三帶季風。(一) 七大洲五大洋圖片來源網絡七大洲:指地球陸地分成的七大陸地版塊,包括亞洲(全稱亞細亞洲)(Asia)、歐洲(全稱歐羅巴洲 )(Europe)、北美洲(全稱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南美洲(全稱南亞美利加洲) (South America)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Africa)、大洋洲(Oceania)、南極洲(Antarctica)
  • 赤道無風帶 到底是怎麼回事?
    赤道無風帶,也稱為赤道低壓帶,學名叫熱帶輻合帶,又叫間熱帶輻合區,英文是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簡稱 ITCZ,是活躍於赤道的低氣壓帶,南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間氣壓最低的風帶。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澳大利亞的氣候、冬季風、風帶的移動)
    圖1 澳大利亞的氣候分布2、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假設地球是一個光滑的球體,則地球上存在著「七壓六帶」。氣壓帶之間為風帶,氣壓帶與風帶的位置會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夏季(北半球的夏季)向北移動5°,冬季則向南移動5°。
  • 二輪複習小專題訓練: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第6題,氣壓帶A為赤道低氣壓帶,風帶a為信風帶,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的氣候類型是熱帶草原氣候。第7題,從圖中可以看出,此時赤道低氣壓帶位置偏向南半球,說明氣壓帶已經南移,應該是北半球冬半年,此時,北半球地中海地區應該受西風帶的控制,所以其氣候特點是溫和多雨。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非洲、熱帶草原氣候、氣壓帶與風帶)
    >假設地球是一個光滑的球體,則地球上存在著「七壓六帶」。氣壓帶之間為風帶,氣壓帶與風帶的位置會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夏季向北移動5°,冬季則向南移動5°。02例題下圖為東非高原的兩個城市:基塔萊、多多馬的位置、降水資料和兩地之間遊牧路線圖。
  • 朱根平系統思維在高中地理教學上的運用 舉例:地球的圈層與地理環境
    朱根平系統思維在高中地理教學上的運用舉例:地球的圈層與地理環境朱根平老師一直強調思維致勝。朱根平系統思維在高中地理教學上的運用舉例:地球的圈層與地理環境。系統思維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系統思維並貫穿在教育教學中毫無疑問就會在教學中處於領先位置。下面朱根平老師就魯教版高一地理第二章《地球的圈層和地理環境》為例簡述一下。供高中地理老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