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新媒體專電 題:大洋深處的中國印記——中國大洋協會命名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鹿鳴平頂海山、太白海脊、蘇軾海丘、鄭和海嶺……
在廣闊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洋底,正在留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印記。最新出版的《中國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名錄(2016)》顯示,截至2016年10月,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共命名了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
這些命名不僅具備國際組織所要求的標準化「通名」,更有取自《詩經》、歷史人名等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專名」,成為留在大洋深處的中國印記。
位於北緯15度40分、東經155度10分的採薇平頂海山地形圖。海底命名:中國元素留存大洋深處
根據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的規定,海底地理實體是海底可測量、可劃分界限的地貌單元,賦予其標準名稱的行為即「海底命名」。國際海域的地名,需得到國際組織的審議批准。截至2015年底,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共審議批准了國際海域3940個海底地名。
「在我國開展的國際海域調查中,大量海底地理實體被發現,但以前只對小部分海底地理實體以字母代碼表示,給調查研究工作帶來很多不便。2011年,根據國家海洋局部署,大洋協會辦公室成立了大洋地理實體命名工作組,啟動了海底命名工作。」大洋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說。
隨後,我國確定了以《詩經》為主,以我國歷史人名為輔的命名體系,《詩經》中的「風、雅、頌」分別對應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2011年7月,我國提交的7個海底地名提案,經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審議通過,實現零的突破。
位於北緯8度12.62分、西經146度38.70分的蘇軾海丘,以及蘇洵圓海丘、蘇轍圓海丘地形圖(上)及三維圖(下)。根據規定,標準的海底地名一般由「專名」加「通名」組成。「專名」是各國所起的專用名稱,「通名」指描述海底地形地貌的名稱,如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區的「鹿鳴平頂海山」「採薇平頂海山」,「鹿鳴」「採薇」為專名,「平頂海山」為通名。其中,「鹿鳴」「採薇」出自《詩經·小雅·鹿鳴》《詩經·小雅·採薇》。
與此同時,王勃、李白、蘇軾等唐宋詩人也出現在了國際海域的海底;鑑真、鄭和、鄭庭芳等為我國海洋事業作出貢獻的人物,均留名於大洋深處。
位於北緯7度49.67分、西經146度6.42分的王勃圓海丘,以及「楊炯海丘」「盧照鄰海丘」「駱賓王海丘」地形圖(上)及三維圖(下)。科考支撐:展示海洋科技實力
記者查閱大洋協會辦公室組織編寫、海洋出版社出版《中國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名錄(2016)》發現,全書除了詳細介紹大洋協會命名的163個海底地理實體之外,對我國開展過調查、但已被命名的18個海底地理實體也進行了整理和名稱翻譯,並對我國已經發現的42個海底熱液區的名稱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加上大洋協會之外單位命名的7個國際海域海底地名,全書共收錄了分布於世界三大洋的230個規範化名稱。
1995年發現、2016年提交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審議通過的「鄭和海嶺」,位於東太平洋。同時,書中所含地名的水深數據,主要來源於我國大洋科考,質量和精度均滿足海底命名要求。
海洋出版社社長楊綏華表示,我國對海底地理實體的發現、命名及公布,是對國際社會的重要貢獻,同時也顯示我國海洋科技工作者對大洋的科考實力,並體現了我國對命名實體的潛在權益。
「命名大洋海底地理實體,是人類開展深海探測活動成果的重要體現,也是命名者科技實力和認識水平的體現。」李波說。
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區地理實體位置示意圖。在此領域,我國命名地理實體12個,包括鹿鳴、採薇、維騏、維駱等平頂海山。面向未來:積極推進海底命名
隨著海洋科研、深海探測技術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大洋深處。競爭深海蘊藏的各類資源,已成為世界各國爭取海洋權益的重要活動。積極開展海底命名,同樣是海洋強國的普遍做法。
上世紀50年代以來,美、英、德、法、俄、日等海洋強國開始重視海底命名工作,並主導著這項工作的開展。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巴西、阿根廷和韓國等新興海洋國家也加強了海底命名工作,並取得明顯進展。
2016中國海洋經濟展覽會上的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彩虹魚」號和自主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模型 劉詩平 攝從近海到深海遠洋,幾十年來,我國海洋科技和大洋科考獲得巨大發展,發現了大量海底地理實體,海底命名工作也有了很大的進展。不過,目前由中國大洋協會編制的海底地名提案獲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審議通過的只有63個,全國提案獲審議通過的加起來也只有70餘個。
專家認為,隨著我國深海技術的發展和大洋科考的進行,越來越多的海底地理實體將會被發現。同時,積極推進海底命名工作,在國際海域進一步體現中華文明和文化元素,大洋深處將會留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印記。
(原標題:中國大洋協會命名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