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洋協會命名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

2021-01-10 網易旅遊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新媒體專電 題:大洋深處的中國印記——中國大洋協會命名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鹿鳴平頂海山、太白海脊、蘇軾海丘、鄭和海嶺……

在廣闊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洋底,正在留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印記。最新出版的《中國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名錄(2016)》顯示,截至2016年10月,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共命名了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

這些命名不僅具備國際組織所要求的標準化「通名」,更有取自《詩經》、歷史人名等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專名」,成為留在大洋深處的中國印記。

  位於北緯15度40分、東經155度10分的採薇平頂海山地形圖。

海底命名:中國元素留存大洋深處

根據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的規定,海底地理實體是海底可測量、可劃分界限的地貌單元,賦予其標準名稱的行為即「海底命名」。國際海域的地名,需得到國際組織的審議批准。截至2015年底,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共審議批准了國際海域3940個海底地名。

「在我國開展的國際海域調查中,大量海底地理實體被發現,但以前只對小部分海底地理實體以字母代碼表示,給調查研究工作帶來很多不便。2011年,根據國家海洋局部署,大洋協會辦公室成立了大洋地理實體命名工作組,啟動了海底命名工作。」大洋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說。

隨後,我國確定了以《詩經》為主,以我國歷史人名為輔的命名體系,《詩經》中的「風、雅、頌」分別對應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2011年7月,我國提交的7個海底地名提案,經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審議通過,實現零的突破。

  位於北緯8度12.62分、西經146度38.70分的蘇軾海丘,以及蘇洵圓海丘、蘇轍圓海丘地形圖(上)及三維圖(下)。

根據規定,標準的海底地名一般由「專名」加「通名」組成。「專名」是各國所起的專用名稱,「通名」指描述海底地形地貌的名稱,如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區的「鹿鳴平頂海山」「採薇平頂海山」,「鹿鳴」「採薇」為專名,「平頂海山」為通名。其中,「鹿鳴」「採薇」出自《詩經·小雅·鹿鳴》《詩經·小雅·採薇》。

與此同時,王勃、李白、蘇軾等唐宋詩人也出現在了國際海域的海底;鑑真、鄭和、鄭庭芳等為我國海洋事業作出貢獻的人物,均留名於大洋深處。

  位於北緯7度49.67分、西經146度6.42分的王勃圓海丘,以及「楊炯海丘」「盧照鄰海丘」「駱賓王海丘」地形圖(上)及三維圖(下)。

科考支撐:展示海洋科技實力

記者查閱大洋協會辦公室組織編寫、海洋出版社出版《中國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名錄(2016)》發現,全書除了詳細介紹大洋協會命名的163個海底地理實體之外,對我國開展過調查、但已被命名的18個海底地理實體也進行了整理和名稱翻譯,並對我國已經發現的42個海底熱液區的名稱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加上大洋協會之外單位命名的7個國際海域海底地名,全書共收錄了分布於世界三大洋的230個規範化名稱。

  1995年發現、2016年提交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審議通過的「鄭和海嶺」,位於東太平洋。

同時,書中所含地名的水深數據,主要來源於我國大洋科考,質量和精度均滿足海底命名要求。

海洋出版社社長楊綏華表示,我國對海底地理實體的發現、命名及公布,是對國際社會的重要貢獻,同時也顯示我國海洋科技工作者對大洋的科考實力,並體現了我國對命名實體的潛在權益。

「命名大洋海底地理實體,是人類開展深海探測活動成果的重要體現,也是命名者科技實力和認識水平的體現。」李波說。

  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區地理實體位置示意圖。在此領域,我國命名地理實體12個,包括鹿鳴、採薇、維騏、維駱等平頂海山。

面向未來:積極推進海底命名

隨著海洋科研、深海探測技術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大洋深處。競爭深海蘊藏的各類資源,已成為世界各國爭取海洋權益的重要活動。積極開展海底命名,同樣是海洋強國的普遍做法。

上世紀50年代以來,美、英、德、法、俄、日等海洋強國開始重視海底命名工作,並主導著這項工作的開展。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巴西、阿根廷和韓國等新興海洋國家也加強了海底命名工作,並取得明顯進展。

  2016中國海洋經濟展覽會上的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彩虹魚」號和自主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模型 劉詩平 攝

從近海到深海遠洋,幾十年來,我國海洋科技和大洋科考獲得巨大發展,發現了大量海底地理實體,海底命名工作也有了很大的進展。不過,目前由中國大洋協會編制的海底地名提案獲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審議通過的只有63個,全國提案獲審議通過的加起來也只有70餘個。

專家認為,隨著我國深海技術的發展和大洋科考的進行,越來越多的海底地理實體將會被發現。同時,積極推進海底命名工作,在國際海域進一步體現中華文明和文化元素,大洋深處將會留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印記。

(原標題:中國大洋協會命名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新聞背景:國際海底命名
    ,是指基於對海底地形的精確測量,根據國家的法律、規章及國際組織的相關技術規則要求,賦予海底地理實體一個標準名稱。它體現了國家科研調查實力、文化傳播力和服務於國際社會的國家軟實力,是當下各國拓展海洋權益的新形式。國際海底地名命名分委會(SCUFN)是專門負責海底命名的國際組織,成立於1903年,原為國際海底命名委員會。國際海底地名命名分委會每年定期召開會議,審核各國提交的海底地名,並推廣使用。其最新海底地名辭典包含了近4000個地名,這些地名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和使用。
  • 中國加快對海底地形命名 日本媒體擔憂:衝我們來的
    【編譯/觀察者網 郭光昊】12月21日,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SCUFN)在其網站發布了最新報告。報告內容為2016年各國對海底地名的申請情況和註冊結果。有日本媒體擔憂地發現,中國對海底命名的申請明顯增多,2016年全年達到了50件(50件申請一覽)。
  • 真人版「海底小縱隊」!中國首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學家揭秘洋底探秘...
    海底世界有多神秘? 大洋科考有多神奇? 小朋友們,家長們,注意啦! 中國首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學家 韓喜球博士親臨溫州 親身講述科學家 在大洋深處的探險故事 解密深海大洋處的神奇世界!
  • 菲媒關注中國積極為海底地貌命名:部分位於南海
    參考消息網2月19日報導 菲媒稱,給貝納姆海隆(菲律賓海隆)的5處海底地貌起中文名字只是冰山一角。《菲律賓明星報》網站2月18日報導稱,該報獲悉,作為一項被一些人視為強化其海洋強國地位的努力,北京已經為南海和太平洋的其他海底地貌提出了命名方案,其中包括在中國與其他國家存在主權爭議的區域。
  • 國際航道測量組織批准中國命名貝納姆海隆五個海底地貌
    參考消息網2月15日報導 菲媒稱,據一名海洋法專家透露,中國採取行動,命名了貝納姆海隆的五處海底地貌。據《菲律賓每日詢問者報》網站2月13日報導,菲律賓大學海洋事務與海洋法研究所所長傑伊·巴通巴卡爾12日在臉書上發文說:「國際航道測量組織批准了中國去年(2017年)提交的海底地名提案。
  • 大洋深處的「蘇軾」和「李白」,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去年年末最新消息,在中國大洋協會的主導下,位於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多個國際海底地理實體以中國名字命名,至今共計達163個。根據國際間水道測量組織和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聯合出版的《海底地名命名標準》,所謂的「海底地理實體」,是指「洋底或海床的一部分,其地勢起伏輪廓鮮明可測或範圍明確」。
  • 中國「嫦娥三號」著陸區獲4項月球地理實體命名
    1月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批准了中國「嫦娥三號」著陸區4項月球地理實體命名。探月工程二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李春來在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廣寒宮」是「嫦娥三號」月球著陸點周邊方圓77米區域,包括玉兔號月球車巡視路線及其東側重要地貌。「紫微」、「天市」和「太微」是緊鄰「嫦娥三號」著陸點周邊區域三個較大的撞擊坑。
  • 解讀「嫦娥三號」月球地理實體命名
    中新社北京1月5日電 (記者 張素)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批准中國「嫦娥三號」著陸區4項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分別是廣寒宮、紫微、天市和太微。  什麼是月球地理實體命名?  從伽利略使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月球開始,人們陸續對月球上的一些地形單元進行命名。
  • 那些地理實體以他們命名
    ■延伸閱讀  從伽利略發明望遠鏡開始,人們陸陸續續對月球上的一些地形單元進行了命名,絕大多數採用地球上的地名和世界各國歷史上著名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以示紀念。  2010年,我國利用嫦娥工程影像數據首次申報「月球地理實體命名」,獲得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批准,月面上的三個撞擊坑用我國著名科學家蔡倫、畢昇和張鈺哲的名字來命名,實現了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科學應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實體命名上零的突破。至此月球上共計以14個中國人的名稱命名了19個月球地理實體,包括12個撞擊坑、2個月溪和5個衛星坑。
  • 中國公布南海25個島礁、55個海底實體標準名
    【來源:快科技】4月19日下午,國家民政部發布公告,為進一步規範有關地名的使用,公布了我國南海25個島礁、55個海底地理實體的標準名稱,請社會各界規範使用已公布的標準名稱。公告還表示,中國地名委員會1983年4月受權公布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繼續有效。相關消息:4月18日下午,民政部宣布,國務院於近日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設立西沙區、南沙區。
  • 國際南大洋海底地形圖(IBCSO)測制完成
    由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AWI)領銜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最近完成了國際南大洋海底地形圖(IBCSO)的測制,第一次詳盡地測繪了南緯60度以南整個海域的海底地形。
  • 日媒稱中日打響海底地形"命名戰":涉及敏感海域
    據日本《讀賣新聞》1月1日報導,這一國際組織名為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是規定海底國際統一地名的機構。該機構2016年12月21日公布了最新報告,內容是2016年各國申請狀況和註冊結果。報導稱,從報告看出,中國國家海洋局2016年共進行了50件漢語命名申請,是前一年的兩倍多。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1991 年,聯合國批准中國大洋協會登記註冊為國際海底開發先驅投資者,在國際海底區域分配到 15 萬平方公裡的開闢區。1999 年我國在金屬結核礦區獲得 7.5 萬平方公裡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採權。在 30 餘年的時間裡,我國先後有 6 艘遠洋科學調查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裡進行了大量深海資源勘查和勘探。
  • 中國科考船赴太平洋中西部開展海底礦產勘查
    新華網廣州6月28日電(記者梁鋼華) 28日上午11時,我國大型科考船「海洋六號」徐徐駛離位於廣東珠江口的碼頭,起航開赴太平洋開展為期4個月的國際海底礦產戰略勘查。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說,根據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的有關協議,我國於1999年在位於東太平洋的國際海底獲得7.5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合同區,擁有對這一區域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發權。「至目前,我國已在這一國際海域相繼開展了富鈷結殼、深海多金屬硫化物等前期戰略性探查工作,有效履行了國際公約的相關職責。」王飛說。
  • 中國「大洋一號」尋找海底「黑煙囪」
    新華網巴拿馬城7月2日電(記者黨琦 王沛)目前正行進在東太平洋的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7月1日開始執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
  • 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隨著科考隊員近日將在5200多米海底成功取樣的箱式取樣器回收至「向陽紅03」科學考察船甲板,中國大洋4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這也意味著大洋45航次的科考任務全部完成。目前,「向陽紅03」船已駛離作業海域,踏上回國之路。
  • 嫦娥三號最新消息:月球14個實體以中國人名和地名命名
    嫦娥三號成功落月,意味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獨立自主實施月球軟著陸的國家。這是人類第130次探月活動。從1935年開始,國際月面地名命名委員會相繼對這些地名進行了整理和確認。2010年,我國利用嫦娥工程影像數據首次申報月球地理實體命名,用我國著名科學家蔡倫、畢昇和張鈺哲的名字為3個月面撞擊坑命名獲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這是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科學應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實體命名上零的突破。至此,共計有14個中國名字「入住」月球,加入到了「月球聯合國」。
  • "大洋一號"返回青島 2800米海底撈起"黑煙囪"
    據介紹,此次科考歷時179天,主要是履行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署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對合同區多金屬硫化物資源進行勘探,同時兼顧環境、生物多樣性等調查。  由「找礦」轉為立體資源勘探  據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大洋一號」科考船去年12月從海南三亞起航,先後歷時 179天,分四個航段 ,航程25600多海裡。
  • 給這座海山起個響亮的中國名
    給這座海山起個響亮的中國名!自從我國正式開展給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這是第一次面向社會公眾徵名。一旦你起的名字被採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要先向中國大洋協會申報,後者再向國際上的海底地名分委會申報,一旦通過將獲得國際認可
  • 月球上以中國元素命名的地方有27個都是什麼 月球命名規則你了解多少
    月球上以中國元素命名的地方有27個都是什麼 月球命名規則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12-18 20:17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月球上以中國元素命名的地方有27個都是什麼 月球命名規則你了解多少 嫦娥五號返回器帶著來自月球的土特產成功返回地球,這份土特產採自月球正面的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