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5日電(記者羅沙)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是指基於對海底地形的精確測量,根據國家的法律、規章及國際組織的相關技術規則要求,賦予海底地理實體一個標準名稱。它體現了國家科研調查實力、文化傳播力和服務於國際社會的國家軟實力,是當下各國拓展海洋權益的新形式。
國際海底地名命名分委會(SCUFN)是專門負責海底命名的國際組織,成立於1903年,原為國際海底命名委員會。國際海底地名命名分委會每年定期召開會議,審核各國提交的海底地名,並推廣使用。其最新海底地名辭典包含了近4000個地名,這些地名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和使用。
傳統海洋大國的海權意識強烈,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家都成立了專門的海底命名機構負責海底命名活動。美國地名資料庫中共收錄了4800多條海底地理實體名稱,其中有178個地理實體位於我國黃海、東海和南海。
據國家海洋局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介紹,近年來,我國多次組織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開展海底礦產資源勘查,發現了大量海山、海丘等地理實體。目前,我國在國際海底調查區發現海山超過200座,其中相當部分尚未被其他國家命名,預計每年還會新發現數座海山。
自2010年開始,中國大洋協會系統開展了大洋海底命名工作。按照國際海底地名命名分委會的技術要求,中國大洋協會每年選取若干個海底地名編制命名提案並提交審議,同時編制《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命名管理規定(試行)》,確定了以《詩經》為主,以中國歷史人物為輔的命名體系,《詩經》中的「風、雅、頌」分別對應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至今,我國已有29個海底地名提案通過了國際海底地名命名分委會的審議。這些地名是:鳥巢海底丘陵、彤弓海山群、白駒平頂山、徐福平頂山、瀛洲海山、蓬萊海山、方丈平頂山、長庚海山、啟明海山、甘雨海山、朱應海山、維魚平頂山、大成平頂山、谷陵海山群、柔木海山群、天作海山、客懌海山、維翰海山、魏源海山、潛魚平頂山、織女平頂山、牛郎平頂山、喬嶽海山、宵徵海山、凱風海山、釆蘩海山、日昇平頂山、日譚海底丘陵、月譚海底丘陵。
(原標題:新聞背景:國際海底命名)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