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航道測量組織批准中國命名貝納姆海隆五個海底地貌

2020-12-06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2月15日報導 菲媒稱,據一名海洋法專家透露,中國採取行動,命名了貝納姆海隆的五處海底地貌。

據《菲律賓每日詢問者報》網站2月13日報導,菲律賓大學海洋事務與海洋法研究所所長傑伊·巴通巴卡爾12日在臉書上發文說:「國際航道測量組織批准了中國去年(2017年)提交的海底地名提案。據稱三處地貌是2004年由中國海軍水文測量機構的『李四光』號在2004年勘測期間『發現的』,該機構在2014年將這些地貌的命名方案提交國際航道測量組織考慮。」

他還說,這艘測量船在那次勘測期間還發現了另外兩處地貌,但是命名方案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在2016年提交。

他說,成功由中國命名的這些地貌包括位於卡加延島以東70海裡的靜好海山和天保海山。

海洋專家向《菲律賓每日詢問者報》解釋說,國際航道測量組織在認可和批准命名方案時有自己的一套程序。(編譯/李鳳芹)

相關焦點

  • 菲媒關注中國積極為海底地貌命名:部分位於南海
    參考消息網2月19日報導 菲媒稱,給貝納姆海隆(菲律賓海隆)的5處海底地貌起中文名字只是冰山一角。《菲律賓明星報》網站2月18日報導稱,該報獲悉,作為一項被一些人視為強化其海洋強國地位的努力,北京已經為南海和太平洋的其他海底地貌提出了命名方案,其中包括在中國與其他國家存在主權爭議的區域。
  • 中國大洋協會命名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
    ——中國大洋協會命名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鹿鳴平頂海山、太白海脊、蘇軾海丘、鄭和海嶺……在廣闊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洋底,正在留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印記。最新出版的《中國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名錄(2016)》顯示,截至2016年10月,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共命名了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這些命名不僅具備國際組織所要求的標準化「通名」,更有取自《詩經》、歷史人名等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專名」,成為留在大洋深處的中國印記。
  • 中國加快對海底地形命名 日本媒體擔憂:衝我們來的
    【編譯/觀察者網 郭光昊】12月21日,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SCUFN)在其網站發布了最新報告。報告內容為2016年各國對海底地名的申請情況和註冊結果。有日本媒體擔憂地發現,中國對海底命名的申請明顯增多,2016年全年達到了50件(50件申請一覽)。
  • 新聞背景:國際海底命名
    ,是指基於對海底地形的精確測量,根據國家的法律、規章及國際組織的相關技術規則要求,賦予海底地理實體一個標準名稱。它體現了國家科研調查實力、文化傳播力和服務於國際社會的國家軟實力,是當下各國拓展海洋權益的新形式。國際海底地名命名分委會(SCUFN)是專門負責海底命名的國際組織,成立於1903年,原為國際海底命名委員會。國際海底地名命名分委會每年定期召開會議,審核各國提交的海底地名,並推廣使用。其最新海底地名辭典包含了近4000個地名,這些地名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和使用。
  • 日媒稱中日打響海底地形"命名戰":涉及敏感海域
    參考消息網1月2日報導 日媒稱,中國政府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周邊等地進行海底地形調查,2016年向國際航道測量組織的下屬組織積極提交了以漢語命名的海底地名申請。中國不僅在海上擴大海洋權益,同時還加快了在海底的爭奪。
  • 日媒:中方擴大海底地形命名 提升「海洋強國」影響力
    參考消息網2月26日報導 日媒稱,在日本命名地形較多的專屬經濟區周邊的西太平洋,中國近年來頻繁對海底地形開展命名活動,2011年以來已經命名28處地形。日媒稱,今後,中國還有可能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內開展命名活動。外務省對此加強了警惕。
  •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9年10月29日11:35 就在開始不久的第三航段考察中,「大洋一號」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在東太平洋海隆「鳥巢」黑煙囪區觀察到罕見的巨大黑煙囪,並用機械手準確抓獲約7千克黑煙囪噴口的硫化物樣品。這一發現標誌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研究的國家之一。
  • 月球上以中國元素命名的地方有27個都是什麼 月球命名規則你了解多少
    在月球上有9000多個由國際天文學聯盟(IAU)認可的有效名稱。   2019年1月嫦娥四號登上月球後,中國一次被授予五個月球地名。嫦娥四號稱陸點為「天河基地」,天河是古代中國銀河的別稱,嫦娥四號著陸點周圍有織女、河鼓、天津三個圓形坑,然而這個「天津」不是天津地方,這三個名字來自中國古代天文星圖。此外嫦娥四號因位於陸點所在的馮卡門坑中央山峰而被命名為「泰山」。
  • 長江航道測量中心組織召開測繪前沿裝備與技術應用研討會
    華龍網5月18日15時訊   為助力「645工程」建設,不斷提升長江航道測繪公益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長江航道測量中心於5月15日下午組織相關測繪機構和受邀企業,圍繞信息化測繪前沿技術與裝備在長江航道整治工程中應用實踐開展技術研討。
  • 哈爾濱工程大學科研團隊國際首創「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曹曦 通訊員 霍萍)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
  • 國際首創!哈工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
    ,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國際上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集三種功能於一身的探海「神器」——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 新型海底高分辨三維聲成像系統研製成功
    每年,世界各地由於對海底測量的精度不夠,海底油管敷設不當,造成石油洩漏的影響遠遠超過失事油輪造成的汙染。由中國科學院聲學所研製的新型海底高分辨三維聲成像系統便解決了測量精度不夠的問題。這個系統能測量海底地形地貌的細微構造,可應用於海洋工程、海洋開發、海上油田區域和海底油管敷設路徑的海底地形測量,航道和港灣水下地形測量,海底地形匹配導航系統等。由於它重量輕、體積小、功耗低以及聲納線陣沿著水下載體長軸安裝,所以它最適宜用於水下機器人、有纜遙控潛水器和拖曳體上。
  • 國際首創!哈工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 海底探測「神器」
    想要「看看海底有什麼」進行海底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為海底繪製地圖更好地經略海洋就要探明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近日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教授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國際首創的「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教授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國際上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集三種功能於一身的探海「神器」——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 得到國際認可!探月工程設計師屢創奇蹟,「吳偉仁星」命名被批准
    根據國內媒體報導,近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了中國的一項小行星命名要求而現代小行星命名情況有所改變,往往以人名、地點、事件、組織來進行命名,比如中國已經有「錢學森星」、「中國科學院星」、「廣東星」等等。
  •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281880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
    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中國航天六十餘年來,已有以錢學森、孫家棟、欒恩傑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多位功勳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如今,浩瀚太空又多了一顆弘揚熱愛祖國、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甘於奉獻的科學家精神,見證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行穩致遠的「吳偉仁星」。
  • 高效摸清幹線航道水底!長沙航道首次運用多波束聲納測量設備掃測
    (記者辛眉)11月2日,在湘江長沙段,由長沙航道管理局11名職工組成的測量隊伍,通過多波束聲納測量設備對湘江航道開展維護性測量。這是該局首次運用多波束聲納測量設備開展航道測量工作。此次長沙航道管理局1401輪多波束測量船開展航道測量工作的任務,是依據《內河航道維護技術規範》的要求,對轄區湘江21處重點淺灘航道、應急搶通水域、沉船部位進行維護性測量。測量人員將根據測量結果分析淺灘河床演變情況和沉船頂部高程變化情況。
  • 日本宇宙機構用童話人物為小行星地貌命名,甚至連石塊都有了名字
    JAXA對小行星龍宮上的地形地貌,將採用童話故事中的人物為命名原則,並在最近的發布會中,公布了13個已通過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命名委員會批准的名稱。山脊地貌類別中,只有1個被命名,叫做「龍王山脊」(Ryujin Dorsum),是環繞赤道一圈的隆起區域。「龍王」是《浦島太郎》中公主乙姬的父親的名字。
  • 我國首次獲取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形地貌數據
    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記者 王攀)總面積近2萬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3500米,滑鼠輕點即可將幽深的海底和平坦的坡地一覽無餘……14日,隨著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深海地質、大洋礦產資源、南極科學考察並駛返廣州,我國首幅大面積南極海域海底近三維地形地貌高精度「地圖」正式亮相,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南極開展大範圍、立體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
  • 海底聲學探測添利器
    據悉,近年來,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李海森科研團隊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相關研究單位歷經12年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了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 中國「嫦娥三號」著陸區獲4項月球地理實體命名
    中新社發     中新社北京1月5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將嫦娥與玉兔的居所命名為「廣寒宮」。中國古代星圖則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三垣」分別是「紫微」、「天市」、「太微」。如今,這4個富有想像力的名稱有了現實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