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聲學探測添利器

2020-10-21 i自然i海洋

  本報訊 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了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的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據悉,近年來,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李海森科研團隊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相關研究單位歷經12年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了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研發過程中,科研團隊首次提出了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共點同步探測方法,建立了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信號處理技術體系,研製了首款寬帶一體化組合聲學基陣和海底地形、地貌及淺地層剖面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實現了多元海底特性同時、同步、共點測量,攻克了多種聲吶聯合進行海底特性探測時存在的精確位置配準與多源異步數據融合難、探測效率低、作業成本高等難題,填補了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領域空白。

  近日,與該技術相關的「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技術與裝備研製」項目通過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組織的成果鑑定。經鑑定專家認定,該技術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共點同步探測技術以及淺剖探測扇面、淺剖探測解析度、一體化探測波束數等指標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霍 萍)

相關焦點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尤其是科考船總體數量少、探測手段落後和探測能力低等因素,極大制約了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成為造成我國海洋科學長期落後的主要原因。「以前的科考船,更注重快速性,但往往忽視氣泡下洩對船底聲學設備影響,導致稍微在大一點的海況下,船底的聲學設備就會因氣泡影響無法使用。而我們這次採用的線型,通過採用內凹的小球鼻,僅犧牲較小的阻力,可以保證氣泡下洩最優的路徑,對船底聲學設備的影響可達到最小。」 蔡小陽說。
  • 在海底一萬米,我們發現了……
    四次下潛 多項第一本次科考任務中,「海鬥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了4次萬米下潛,在高精度深度探測、機械手作業、近海底工作時間、聲學探測與定位、聲學通信作用距離及高清視頻傳輸等方面,創造了我國潛水器領域多項第一。
  • 我國首次開展深海底聲學特性參數測量
    本報訊(記者 王 晶) 6月29日,《中國海洋報》記者從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獲悉,在剛剛結束的「向陽紅01」科考船第四次海試航次中,深海可視化液壓貫入式海底沉積聲學原位測量系統成功完成了3000米級海試,在南海北部水深分別為1880米、3018米、3021米和3036米的4個站位獲取了海底沉積物的聲學特性數據,並取得高清海底視頻影像等輔助資料。
  • 哈爾濱工程大學科研團隊國際首創「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
    該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了國際上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集三種功能於一身的探海「神器」——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並得到廣泛應用。
  • 哈工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
    水聲學院李海森教授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 哈工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 海底探測「神器」
    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教授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國際上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集三種功能於一身的探海「神器」——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 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尤其是科考船總體數量少、探測手段落後和探測能力低等因素,極大制約了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成為造成我國海洋科學長期落後的主要原因。「以前的科考船,更注重快速性,但往往忽視氣泡下洩對船底聲學設備影響,導致稍微在大一點的海況下,船底的聲學設備就會因氣泡影響無法使用。而我們這次採用的線型,通過採用內凹的小球鼻,僅犧牲較小的阻力,可以保證氣泡下洩最優的路徑,對船底聲學設備的影響可達到最小。」
  • 「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了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說。
  • 你知道聲學系統對它有多重要?
    聲波在水中傳播時衰減遠小於電磁波,成了潛水器的通訊導航利器。中科院聲學所作為我國載人潛水器聲學系統的總負責單位,從「蛟龍」號開始,就一直為載人潛水器研製必需的聲學系統,為潛航員安全駕駛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載人潛水器上的聲學系統。
  • 你知道聲學系統對它有多重要嗎?
    聲波在水中傳播時衰減遠小於電磁波,成了潛水器的通訊導航利器。中科院聲學所作為我國載人潛水器聲學系統的總負責單位,從「蛟龍」號開始,就一直為載人潛水器研製必需的聲學系統,為潛航員安全駕駛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載人潛水器上的聲學系統。
  • 海底黑匣子搜尋必備利器 聲吶探測器
    進行水下搜救時,所需要的設備,除了氧氣瓶等一些對搜救人員的安全保護措施,搜救工作的重點還是交予具有高清晰度和感應度的探測儀器,而這一設備還要具備防水抗壓等特殊環境的適應性,對信息的傳輸的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聲吶探測是在海底進行探測的常用手段。聲吶探測主要通過搜索,物體發出的聲波來進行分析判斷。此次在馬航飛機失事搜索中,澳大利亞軍方就採用了這種方式來確定黑匣子位置。
  • 知識窗▏海底淺地層剖面探測及其作業應用
    海底地層剖面測量是海洋物理探測的重要內容,它利用聲波脈衝在水中和水下沉積物內傳播和反射的特性來探測海底地層結構。
  • "科學"號赴南海給海底"量體溫" 計劃10月初結束
    在「科學」號往年的航次中,已對我國南海冷泉區進行了一系列調查與研究,研發了「近海底地球物理探測、水體化學參數捕獲和高解析度圖像獲取」完整觀測體系,初步建立了基於ROV的化能生態系統探測方法。   航次首席科學家欒振東介紹,本航次在南海冷泉區開展近海底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海底理化環境分布調查,通過「發現」號水下纜控潛器(ROV)進行生物、地質樣品的採集,以及深海原位探測、觀測及培養實驗,獲取大氣、水體、沉積物、生物樣品和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用於進行南海冷泉極端環境綜合探測研究。
  • 我國深海領域又添「大國重器」!「深海勇士」號海試成功 4500米下潛點海底地形圖首度公布
    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籌建)承擔「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大腦」—潛水器控制系統的研製與海試任務。其中,航行控制系統實現潛水器高精度自動航行功能,為其近海底穩定航行、懸停作業提供技術保障;國產化高精度組合導航定位系統使潛水器具備重複精確定點作業功能;擁有全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主從機械手表現優異。  在驗收交付工作當中,除了關注潛水器本身是否完好外,還要關注在海試中潛水器好不好用。
  • 大國利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可探測海底的奧秘
    每個國家都想去探測海底的世界,可是海洋,這個表面隨和,「內心」深處卻是波濤洶湧,裡邊暗流湧動5月23日,「蛟龍」號完成在世界最深處下潛,潛航員在水下停留近9小時,海底作業時間3小時11分鐘,最大下潛深度4811米。2018年5月8日,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總工程師丁忠軍透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計劃於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執行環球航次。
  • 泗洪警方新添防暴利器「劍齒虎」裝甲車
    泗洪警方新添防暴利器「劍齒虎」裝甲車 2020-10-26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翼」「海鬥一號」——打通深海探測最後一公裡的國產利器
    「海鬥一號」是集探測與作業為一體的萬米深潛裝備,利用全海深高精度聲學定位技術及機載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方式,完成了最深區域的高精度探測,獲取了有關數據信息。與此同時,利用自主研發的全海深機械手,開展了沉積物取樣、標誌物布放、水樣採集等萬米深海作業,利用高清攝像系統獲取了清晰的影像資料,為探索深海地質環境特點以及生物演化機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 涪陵頁巖氣田新添採氣「新利器」
    涪陵頁巖氣田新添採氣「新利器」日前,涪陵頁巖氣田重複壓裂技術、「水淹」井氣舉技術接連完成試驗,並順利投用,為頁巖氣田的開採增添了「新利器」。在焦頁4號平臺,通過重複壓裂技術,焦頁4HF井獲得每天18.38萬方的測試產量,讓老井煥發出「新活力」。
  • 保護海洋利器: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系統—新聞—科學網
  • 今天科普一個高大上的系統,能搞清海底的微地形地貌
    通過側掃聲吶系統就可以非常直觀地探測到海底表面的底質類別,相當於透過海水的一雙眼睛,清楚地看到海底表面的一切,這樣不僅知道某一處有多深,而且知道它是什麼。問題來了,知道了表面,那表面以下是什麼呢?通過淺地層剖面系統就可以探測海底表面以下內部的微構造,它可以穿透海底表面一定深度的地層,這樣就知道表面以下是什麼。那海水裡面的怪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