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號赴南海給海底"量體溫" 計劃10月初結束

2020-11-29 大眾網

  

  科研人員準備布放熱流探針。(科研人員供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報導

  半島都市報9月13日訊 13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航次並短暫休整後,於9月9日從三亞起航,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南海冷泉綜合考察任務。目前已成功布放多個深海探測設備,取回大量沉積物樣品。

  參加本航次的科考隊員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哈爾濱工程大學、中海輝固地學服務有限公司等研究和技術支撐單位。航次首席科學家和科考隊長分別由中科院海洋所欒振東高級工程師、王敏曉副研究員擔任。在「科學」號往年的航次中,已對我國南海冷泉區進行了一系列調查與研究,研發了「近海底地球物理探測、水體化學參數捕獲和高解析度圖像獲取」完整觀測體系,初步建立了基於ROV的化能生態系統探測方法。 

  航次首席科學家欒振東介紹,本航次在南海冷泉區開展近海底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海底理化環境分布調查,通過「發現」號水下纜控潛器(ROV)進行生物、地質樣品的採集,以及深海原位探測、觀測及培養實驗,獲取大氣、水體、沉積物、生物樣品和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用於進行南海冷泉極端環境綜合探測研究。

  航次將綜合利用「發現」號ROV和基於ROV自主研發的配套作業工具、拉曼光譜原位定量探測系統、深水可視化可控沉積物柱狀取樣系統、熱流探針、全海深多波束探測系統、萬米溫鹽深剖面測量儀、巖芯取樣鑽機、電視抓斗和深海樣品穿梭轉運系統等深海探測設備,探究南海冷泉關鍵區域地球化學過程、深海生物多樣性及極端環境適應性等科學問題,並對部分自研深海探測設備進行可靠性驗證。

  本航次計劃於10月初結束,預計將為南海冷泉研究提供更豐富詳盡的信息及數據,進一步促進相關研究開展。

  記者了解到,目前,科考人員已順利下放「發現」號ROV,執行探測深海麻坑的作業任務,並進行了海底「量體溫」作業。據介紹,測量深海「體溫」的「體溫計」是一根長7.5米、自重約1.5噸的熱流探針。這支「體溫計」從「科學」號後甲板由鋼纜放入海底後,可以豎直插入洋殼表層,也就是億萬年來形成的海底沉積層中。當熱流探針的姿態滿足條件時,探針上的22個溫度傳感器會被自帶電源瞬間加熱,並記錄降溫過程中每秒溫度值。回收後,根據傳感器獲得的海底沉積物原位溫度梯度和熱導係數,可以推算出海底熱梯度的分布情況。而這些熱流數據,對研究大洋板塊運動,海洋油氣田分布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外,科考人員還成功布放了重型設備深水可視化輕型沉積物柱狀取樣系統——「開拓3500」,並取回了大量沉積物樣品。

  「黃海11」號順利交付 漁業資源調查再添新裝備

  □半島全媒體記者 韓小偉 實習生 沈慧 報導

  半島都市報9月13日訊 13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黃海11」號漁業資源調查船在青島港8號碼頭順利交付,為我國漁業資源調查轉型升級再添新裝備。至此,黃海水產研究所擁有「北鬥」號海洋漁業資源調查船、「黃海11」號漁業資源調查船以及「黃海星」號近岸漁業資源與調查船等3艘科學調查船,全面提升了在近岸、近海、外海及遠洋等全面開展漁業資源科研考察的能力和水平,為進一步加強我國海洋漁業資源調查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海11」號漁業資源調查船船長42.8米,寬8米,平均吃水3.3米,總噸位398噸,主機功率約634千瓦,續航力4000海裡,自持力30天。該船集捕撈、調查、科研於一體,具備在近海進行大範圍海洋漁業資源、水文、物理、化學、聲學、遙感等綜合要素的立體、實時、同步探測、分析和處理能力,具備考察數據採集、樣品的現場分析能力,以及數據集成和信息傳輸能力。配備主要科研設施包括海洋環境實驗室、聲學評估實驗室、魚類資源實驗室、科研魚探儀系統、無線拖網監測系統、船載都卜勒海流儀、底層拖網、阿氏網和浮遊生物拖網等,可開展黃渤海區漁業資源環境專業科學調查研究任務,為我國近海漁業科學調查和高新技術研發提供必要的平臺。

  該船投入使用後將主要承擔黃渤海海域的漁業資源與環境的常規、專項和應急調查監測、海洋綜合調查和研究、涉外海域漁業資源環境調查、雙邊或多邊漁業資源聯合調查、負責任捕撈技術研究、漁業資源養護等任務,開展黃渤海複合漁場高效生態漁具漁法、魚類洄遊規律、漁場形成機制、漁業資源時空變動規律等研究,為黃渤海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對外談判、生態環境修復和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提供支撐平臺。同時通過共享共用機制,為全國海洋漁業科技界提供資源環境科學調查公用平臺和人才培養平臺。

相關焦點

  • "科學號"赴南海冷泉考察 給海底"量體溫"(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9月13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航次並短暫休整後,於9月9日從三亞起航,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南海冷泉綜合考察任務。
  • 「南海深部計劃」將直播海底奇觀
    2013年,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圓了多年的一個夢」,成為我國首位搭乘「蛟龍」號深潛南海考察的科學家。5年後的4月17日,57歲的他再次出發,坐標仍是南海。不同的是,這次作為航次首席科學家,他與來自國內9個高校、科研院所的21位科學家一起,搭乘「嘉庚」號,藉助租用的加拿大ROPOS遙控機器人,未來一個月將在南海開展科學考察,並在國內首次嘗試深海直播。「『南海深部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簡稱『南海深部計劃』)進入衝刺階段,本航次應該是計劃收官前最後一次使用無人深潛器進行科考。」
  • 「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探海神針」 深度超1500米
    原標題:「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探海神針」 深度超1500米  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在南海北部海域順利進行。截至目前,在IODP367航次第二個鑽探站位,「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針」已超過1500米,這一鑽井深度在國際大洋鑽探歷史上達到全球第七。
  • 「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針」深度達到全球第七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在南海北部海域順利進行。截至目前,在IODP367航次第二個鑽探站位,「決心」號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針」已超過1500米,這一鑽井深度在國際大洋鑽探歷史上達到全球第七。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  中新社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阮煜琳)「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4月5日傍晚順利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標誌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同濟大學供圖海底古熱液煙囪。同濟大學供圖  5月16日凌晨1時許,隨著「嘉庚」號科考船緩緩停靠廈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科考任務。對南海北部至中南部的10座海山進行了近底考察,發現水深600米以下的海山絕大多數地方都有火山巖出露,還發現一處深海罕見的、位於1500米水深海山上的非常壯觀的火山巖柱狀節理構造;在東沙東北上陸架區發現的米級平行線狀沙脊和疊加其上的釐米級海底波痕、在福爾摩沙和九龍海底峽谷發現的巨型沙波區及泥火山以及觀察到的大規模滑塌構造、沉積物波痕及線狀沙脊等複雜多樣的沉積構造和地貌特徵,刷新了以往對海底沉積特徵的認識
  • 中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出徵 赴南海作業科考
    中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記者郭淼 王偉)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搭載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9」試驗母船昨天從江蘇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遠赴南海和太平洋開展為期113天的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14位科學家將首次搭載下潛。
  • 國際大洋發現計劃首獲南海形成年齡直接證據—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記者從科技部獲悉,近日,由我國科學家建議和主導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49航次在我國南海成功結束,並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的直接證據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這也是由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擔任指導專家組組長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深部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組織的一次重要科考航次。海底的鐵錳結核。,提供了理解南海北部海底不同類型沉積區的沉積動力過程寶貴的科學依據。
  • 插進南海海底超1500米 中國鑽井深度全球第七
    (原標題:插進南海海底超1500米 中國鑽井深度全球第七)
  • 到南海的「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燈光的照射下,海底幽藍靜寂、海雪飛揚。一串串珍珠般白色氣泡,不停地從海底汩汩冒出來。氣泡周邊,滿眼的貽貝、蛤類和蚌類等密密麻麻;半透明的阿爾文蝦、白色的鎧甲蝦、一簇簇管狀蠕蟲,一片片小蛇尾等隨處可見。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
  • 我國鑽探南海洋殼成功!獲取蘊含南海形成秘密的玄武巖
    今天下午舉行的大洋鑽探50年報告會暨專著首發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帶來一個好消息:正在南海北部深海區進行的大洋鑽探航次取得成功,在深度近3900米的海底,已在海底以下鑽到1600多米深度,獲取了一批極富科學價值的玄武巖巖芯。
  • 南海計劃以「麻雀」解剖向世界貢獻中國成果
    (6月10日)下午,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蛟龍號」研製總體組組長、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做客文匯講堂人文解讀「四大未知疆域」(太空極地深海網絡)系列講座主講《中國:正走向深海舞臺中心》。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第一位隨「蛟龍號」下潛的科學家周懷陽任對話嘉賓。
  • 「南海冷水珊瑚」載人深潛航次取得圓滿成功
    2020年8月14日至9月7日,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翦知湣教授率領8人團隊,搭載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二號」科考船及「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組織TS2-1-3航次赴南海東北部峽谷區和中央海盆海山鏈,開展了共計24次載人深潛,其中同濟科學家下潛14次。
  • 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高豐度鐵錳結核,古熱液區,冷水珊瑚生態林……不過南海海底的冰山一角罷了
    在南海深部計劃的指導下,我國科學家分別運用載人或遙控深潛器,針對南海深海盆中的部分海山開展了4個科學探測航次,在南海首次發現了較大面積的高豐度鐵錳結核分布區、「南溟」古熱液區和驚人的冷水珊瑚生態林。第一次真切地觀測到南海海底的鐵錳結核是在2013年6月中國自主研發的7000 m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執行「南海深部計劃」任務科考航次期間。這個航次也是「蛟龍」號工程試驗成功之後的首個應用性試驗航次。
  • 中國潛水員首次海底300米出艙作業 11點結束加壓
    今天上午11點左右,如果海上氣象條件允許,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將利用我國自行建造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進行我國首次潛水員出艙到海底300米作業。從前天下午1點,6名飽和潛水員開始進艙加壓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43個小時了。  在這43個小時裡,這些潛水員的身體狀態怎麼樣?在海底300米那樣一個極度深寒的地方,他們如何保持體溫和體力?
  •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來自全國32家單位、700多人次科學家,經過長達8年的共同努力,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南海深部計劃」)取得豐碩成果
  • 美國海軍驅逐艦過臺灣海峽 此前曾赴南海
    【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美國海軍「美國」號兩棲攻擊艦剛剛在南海刷過存在感,「巴裡」號驅逐艦4月23日又過臺灣海峽。 「巴裡」號驅逐艦隸屬於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前進部署在橫須賀海軍基地,不是「羅斯福」號航母所屬的第9航母打擊大隊麾下的驅逐艦。該艦於今年4月10日從臺灣海峽南下南海地區,但美方並未通報。隨後,4月18日,「巴裡」號驅逐艦曾赴南海區域,與「邦克山」號巡洋艦有過合照。
  • 蛟龍號科考船抵達南海作業區計劃4.26日首潛
    「蛟龍」抵達南海作業區計劃今日首潛4月25日上午,「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抵達南海作業區,正式展開中國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科學考察, 計劃4月26日首潛。本航段共計有來自15家單位的96名科考隊員參航,肩負著在南海北部開展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採集系統海試區的選劃任務,計劃獲取多金屬結核採礦試驗工程所需海底地質、深海環境參數等。同時開展選劃區域的相關環境基礎數據收集,為構建海洋採礦環境評價體系提供支撐,為我國今後參與國際海底採礦相關規則的制定、爭取國際話語權等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