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號"赴南海冷泉考察 給海底"量體溫"(圖)

2020-11-29 半島網官網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9月13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航次並短暫休整後,於9月9日從三亞起航,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南海冷泉綜合考察任務。目前已成功布放多個深海探測設備,取回大量沉積物樣品。

  參加本航次的科考隊員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哈爾濱工程大學、中海輝固地學服務有限公司等研究和技術支撐單位。航次首席科學家和科考隊長分別由中科院海洋所欒振東高級工程師、王敏曉副研究員擔任。在「科學」號往年的航次中,已對我國南海冷泉區進行了一系列調查與研究,研發了「近海底地球物理探測、水體化學參數捕獲和高解析度圖像獲取」完整觀測體系,初步建立了基於ROV的化能生態系統探測方法。   

  

  航次首席科學家欒振東介紹,本航次在南海冷泉區開展近海底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海底理化環境分布調查,通過「發現」號水下纜控潛器(ROV)進行生物、地質樣品的採集,以及深海原位探測、觀測及培養實驗,獲取大氣、水體、沉積物、生物樣品和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用於進行南海冷泉極端環境綜合探測研究。

  航次將綜合利用「發現」號ROV和基於ROV自主研發的配套作業工具、拉曼光譜原位定量探測系統、深水可視化可控沉積物柱狀取樣系統、熱流探針、全海深多波束探測系統、萬米溫鹽深剖面測量儀、巖芯取樣鑽機、電視抓斗和深海樣品穿梭轉運系統等深海探測設備,探究南海冷泉關鍵區域地球化學過程、深海生物多樣性及極端環境適應性等科學問題,並對部分自研深海探測設備進行可靠性驗證。   

  本航次計劃於10月初結束,預計將為南海冷泉研究提供更豐富詳盡的信息及數據,進一步促進相關研究開展。

  記者了解到,目前,科考人員已順利下放「發現」號ROV,執行探測深海麻坑的作業任務,並進行了海底「量體溫」作業。據介紹,測量深海「體溫」的「體溫計」是一根長7.5米、自重約1.5噸的熱流探針。這支「體溫計」從「科學」號後甲板由鋼纜放入海底後,可以豎直插入洋殼表層,也就是億萬年來形成的海底沉積層中。當熱流探針的姿態滿足條件時,探針上的22個溫度傳感器會被自帶電源瞬間加熱,並記錄降溫過程中每秒溫度值。回收後,根據傳感器獲得的海底沉積物原位溫度梯度和熱導係數,可以推算出海底熱梯度的分布情況。而這些熱流數據,對研究大洋板塊運動,海洋油氣田分布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外,科考人員還成功布放了重型設備深水可視化輕型沉積物柱狀取樣系統—「開拓3500」,並取回了大量沉積物樣品。

   [編輯: 劉曉明]

相關焦點

  • "科學"號赴南海給海底"量體溫" 計劃10月初結束
    (科研人員供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報導  半島都市報9月13日訊 13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在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航次並短暫休整後,於9月9日從三亞起航,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南海冷泉綜合考察任務。目前已成功布放多個深海探測設備,取回大量沉積物樣品。
  • 到南海的「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燈光的照射下,海底幽藍靜寂、海雪飛揚。一串串珍珠般白色氣泡,不停地從海底汩汩冒出來。氣泡周邊,滿眼的貽貝、蛤類和蚌類等密密麻麻;半透明的阿爾文蝦、白色的鎧甲蝦、一簇簇管狀蠕蟲,一片片小蛇尾等隨處可見。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
  • 「科學號」船在衝繩海槽發現海底黑煙囪線索
    北京4月17日電(記者王怡)我國最新一代科考船科學號17日在西太平洋衝繩海槽進行綜合科考時,利用其搭載的水下攬控潛器(ROV)發現了海底黑煙囪的線索,在一些海底火山口發現了阿爾文蝦和毛瓷蟹等聚集的群落  科學號科考船(資料圖)黑煙囪是一種獨特的海底熱液系統,周邊存在著不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群落。
  • 科學網—冷泉:海底「沙漠中的綠洲」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本報見習記者 趙廣立 「蛟龍號」先後兩次下潛南海冷泉區進行科學考察作業,順利取得冷泉區大量生物和地質樣本,「冷泉」也從冷冰冰的深海走進了大眾的視野,「熱」了起來。 冷泉並不是真的「冷」。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同濟大學供圖海底古熱液煙囪。同濟大學供圖  5月16日凌晨1時許,隨著「嘉庚」號科考船緩緩停靠廈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科考任務。他們利用所租用的加拿大遙控深潛機器人「ROPOS」,對從南海東北到中南部陸坡的冷泉、海山和特殊沉積區高效地進行了33次科學下潛考察,水下作業時間累計320小時,單次水下科學作業時間最長達33小時。累計航程2600海裡,下潛最大深度為3850米。  此次,科學家們還獲得其它多項科學新發現。
  • 「發現」號在南海採集到大量冷泉生物
    新華社「科學」號7月25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25日從南海一冷泉區帶回大量生物樣品,包括100多隻潛鎧蝦、貽貝和阿爾文蝦等生物樣品,並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資料。
  • 「南海深部計劃」將直播海底奇觀
    2013年,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圓了多年的一個夢」,成為我國首位搭乘「蛟龍」號深潛南海考察的科學家。5年後的4月17日,57歲的他再次出發,坐標仍是南海。不同的是,這次作為航次首席科學家,他與來自國內9個高校、科研院所的21位科學家一起,搭乘「嘉庚」號,藉助租用的加拿大ROPOS遙控機器人,未來一個月將在南海開展科學考察,並在國內首次嘗試深海直播。「『南海深部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簡稱『南海深部計劃』)進入衝刺階段,本航次應該是計劃收官前最後一次使用無人深潛器進行科考。」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本文圖片均由同濟大學 提供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金屬成礦及其後期風化富集過程研究、深部生物圈探索、潛在金屬資源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月16日凌晨1時許,伴隨著「嘉庚」號科考船停靠廈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的科考任務,畫上圓滿句號。5月16日,科考船停靠廈門碼頭。
  • 我國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奇特現象
    、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與測繪、海洋化學與生物生態和海洋環境熱點等六大學科領域調查,取得了豐碩科考成果,特別是在全球發現了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奇特現象  隨船領隊、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李鐵剛介紹,「向陽紅01」船於2017年12月30日開始執行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海上考察歷時46天。科考隊員克服天氣惡劣、環境生疏、浮冰肆虐和裝備條件不足等困難,在超額完成計劃任務基礎上,加深和擴展了科考內容和科學目標,取得了豐富科考成果。
  • 中國在南海海域發現巨型「可燃冰」分布區
    「海馬」號2015年3月拍攝到的「海馬冷泉」生物群照片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今天(25日)上午在廣州首次向媒體發布「海馬冷泉」的科學考察成果。科學家宣布,通過對「海馬冷泉」的調查,目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基本查明了「海馬冷泉」的分布範圍、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鹽巖及流體活動特徵等。據介紹,有冷泉的地方,就說明海底有甲烷氣體升上來,昭示冷泉下面的海底沉積物裡可能存在天然氣水合物。科學家首次公布「海馬冷泉」最新成果展示,中國發掘「可燃冰」目標已經邁出重要一步。同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工程技術中心」在廣州正式掛牌。
  • 【科技日報】我科考船發現海底黑煙囪線索
    我國最新一代科考船科學號17日在西太平洋衝繩海槽進行綜合科考時,利用其搭載的水下攬控潛器(ROV)發現了海底黑煙囪的線索,在一些海底火山口發現了阿爾文蝦和毛瓷蟹等聚集的群落。  黑煙囪是一種獨特的海底熱液系統,周邊存在著不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群落。科學號科考船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務即是尋找海底黑煙囪。
  • 「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 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
  • 「海洋六號」船發現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
    消息稱,共享航次承擔的任務項目涉及海洋地質勘查與環境調查評價、研發設備規範化海試、深海探測儀器試驗性應用、冷泉系統科學研究及遠洋科考綜合試航等,期間開展了20多項海上科學考察任務,並在四個方面取得了主要進展。
  • 鯨落與熱液、冷泉——深海生命的三大「綠洲」
    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何為「鯨落」? 當一條鯨魚在海洋中死去的時候,龐大的屍體會沉到海底。「熱液硫化物」 主要出現在2000米水深的大洋中脊和斷裂活動帶上,對於它的生成,海洋科學家們經過實地考察後認為:「熱液硫化物」是海水侵入海底裂縫,受地殼深處熱源加熱,溶解地殼內的多種金屬化合物,再從洋底噴出的煙霧狀的噴發物冷凝而成的,被形象地稱為:「黑煙囪」。「黑煙囪」周圍活躍著許多的生物群落,包括管狀蠕蟲、貽貝、蛤、蝦以及廣泛存在的微生物。
  • 「科學號」海洋綜合考察船通過國家驗收
    4月24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建設項目的驗收會在青島市召開。    「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建設項目,總投資5.2億元,青島市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為項目法人單位。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以「專業運行、開放共享」的管理模式運行。
  •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的勘察有了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
    (2)精細刻畫了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礦藏的儲集特徵。在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主要分布於研究區中部峽谷之間的沉積脊上,並賦存於天然堤及海底扇沉積物中;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海底古河道和陸坡扇的沉積物含砂量較高,可以作為天然氣水合物的優質儲層;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主要賦存於粒度相對較粗的滑塌體、碎屑流及濁流沉積物中(圖1)。
  • 海洋所製成首套真實海底VR展示研究系統
    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助理、研究員李超倫介紹,這套VR系統的海底虛擬實境場景是基於2016年「科學」號科考船搭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水器,在南海海底執行「深海近海底理化條件的現場觀測與分析」項目的三個潛次調查中,距離海底約3米左右航行,採集的200餘G的調查資料,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拍攝的57萬餘張高清照片等多種資料,經過數據處理、拼接製作而成。
  • 中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出徵 赴南海作業科考
    中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記者郭淼 王偉)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搭載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9」試驗母船昨天從江蘇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遠赴南海和太平洋開展為期113天的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14位科學家將首次搭載下潛。
  • 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裸露「可燃冰」
    新華社青島9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支持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video:20170923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日前發布消息,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支持下,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