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科考船抵達南海作業區計劃4.26日首潛

2020-11-30 中國網

「蛟龍」抵達南海作業區計劃今日首潛

4月25日上午,「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抵達南海作業區,正式展開中國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科學考察, 計劃4月26日首潛。

本航段共計有來自15家單位的96名科考隊員參航,肩負著在南海北部開展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採集系統海試區的選劃任務,計劃獲取多金屬結核採礦試驗工程所需海底地質、深海環境參數等。同時開展選劃區域的相關環境基礎數據收集,為構建海洋採礦環境評價體系提供支撐,為我國今後參與國際海底採礦相關規則的制定、爭取國際話語權等奠定基礎。

另一任務是獲取南海北緣洋—陸轉換帶以及遺蹟擴張中心高精度地形地貌數據,並採集巖石、生物等樣品,為深入研究該區域微生物、大型生物等群落組成、分布規律,以及南海初始巖石圈裂解過程、海底擴張及擴張後地質過程的深部機制等前沿科學問題提供堅實支撐。

據悉,本航段潛航員和技術保障隊伍將主打「新人」牌。第二批實習潛航員將繼續開展新一輪獨立主駕操作。實習潛水器副總指揮和實習水面支持系統副總指揮將在本航段轉為正式崗。

相關焦點

  • 中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出徵 赴南海作業科考
    中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記者郭淼 王偉)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搭載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9」試驗母船昨天從江蘇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遠赴南海和太平洋開展為期113天的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14位科學家將首次搭載下潛。
  • 下五洋潛深淵 蛟龍號屢創紀錄昨凱旋
    在這期間,蛟龍號累計下潛30次、常規調查75個站位,足跡遍布西北印度洋、中國南海、西北太平洋,作業地形涵蓋海山、熱液、海溝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記者了解到,蛟龍號計劃2019年前完成大修和技術升級,隨後進行業務化運行。蛟龍號將和我國深海其他高新技術裝備協同作業。在2020年,蛟龍號將再次起航,執行為期一年的環球科考航次,為建黨100周年獻禮。
  • 「實驗3」號科考船凱旋
    經過12230海裡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月22日返回廣州。
  • 乘風破浪的科考船
    7月11日是「中國航海日」,   海洋科考船是探測海洋、研究海洋的重要平臺,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7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 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也標誌著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科考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 南海計劃以「麻雀」解剖向世界貢獻中國成果
    (6月10日)下午,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蛟龍號」研製總體組組長、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做客文匯講堂人文解讀「四大未知疆域」(太空極地深海網絡)系列講座主講《中國:正走向深海舞臺中心》。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第一位隨「蛟龍號」下潛的科學家周懷陽任對話嘉賓。
  • 「蛟龍號」又有新發現-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4月6日電(記者楊舒)5日傍晚,「向陽紅09」船搭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停靠海南三亞鳳凰島碼頭,標誌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即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
  • 蛟龍號在南海發現結核區 帶回珍貴生物樣品—新聞—科學網
    5月5日,「蛟龍」號在南海浦元海山下潛
  • 蛟龍號背後資本邏輯:開發可燃冰 民間資本進入
    2013年12月12日,央視財經論壇現場,參與蛟龍號研製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所長翁震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人類對海洋的認知遠沒有對太空的認知那麼深,以海底的可燃冰為例,這種清潔能源要靠深海裝備去勘探、發現、開採、運輸。  今年6月,蛟龍號的首站南海,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在國內海洋油氣資源最發達的區域繪製一份海底「藏油圖」。
  • 「向陽紅01」船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原標題:「向陽紅01」船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經過兩個航段、長達60多天的走航和作業取樣,「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的科學調查日前結束,不僅獲取到豐富的海底巖石和生物樣品等,為後期科研積累了寶貴樣品和數據,也意味著此次科考大西洋航段的科考任務順利完成。
  • 俄科考船南極遇險74人被困 中國科考船營救遇阻
    「雪龍」號營救俄船遇阻 俄科考船南極遇險74人被困  我科考船營救被浮冰困住 澳大利亞營救船今日抵達  據英國《每日郵報》今晨報導,一艘載有74名人員的俄羅斯船隻「邵哈斯基」號船隻因天氣狀況驟然惡化,在南極洲沿岸被厚冰困住動彈不得。中國破冰船「雪龍」號緊急前往營救。但因為冰層太厚和天氣原因,「雪龍」號救援行動止步目標6海裡外。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科技日報」微信公號7月18日消息,隨著香檳酒摔碎,兩舷噴射出禮花的絢麗彩帶,全場響起熱烈掌聲。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
  • 「實驗3」科考船執行東印度洋綜合科考共享航次
    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有關人員合影 「實驗3」號科考船駛離廣州碼頭禤礎茵/攝 9月16日,在完成系列備航工作後,「實驗3」號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執行2020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
  • 中國「蛟龍號」潛水器抵達「挑戰者深淵」馬裡亞納海溝 俄國網友:中國人厲害
    5月23日,周二,據《新華社》報導,中國載人深海潛水器「蛟龍號」已經抵達世界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科學考察船於周一抵達馬裡亞納海溝。該潛水器將進行一系列的潛水作業,其中第一次作業是抵達4800米深度,進行持續9個小時的深海作業。
  • 蛟龍號在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4月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
  • 「東方紅3」船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綜合航次科考任務順利返航青島
    2020年10月7日上午10時,中國海洋大學「東方紅3」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圓滿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綜合航次科考調查任務
  • 全國最大最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28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英文名:「ZHONG SHAN DA XUE」)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此次下水後,「中山大學」號將進入設備安裝、系統調試、內裝施工等階段,計劃於2020年年底試航,預計2021年年初交付使用。
  • 「雪龍號」歸國 第33次南極科考刷新抵達全球最南紀錄
    「雪龍號」完成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10日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 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4月10日電 (陳靜顧榮華)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10日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此番科考,雪龍號科考船行駛到南緯78°41′羅斯海水域,刷新了全球科學考察船在南極海域到達的最南紀錄,同時開闢了中國極地科學的海陸空立體化協同考察新紀元。
  • 中科院南海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上船臺儀式...
    2019年11月18日,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上船臺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工程部經理龍麗娟,副所長杜巖,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民義,所長助理、工程部副經理孫龍濤,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總經理向輝明、紀委書記吳光軍,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經營總監沈偉平、項目經理張燕,中國船級社CCSI監理副總經理王忠等出席。 上船臺是新船開工建造以來了第一個建造節點,標誌著該船的建造進入了全面分段建造、逐步上船臺組裝合攏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