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又有新發現-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4 光明數字報

    本報北京4月6日電(記者楊舒)5日傍晚,「向陽紅09」船搭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停靠海南三亞鳳凰島碼頭,標誌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即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自2月6日青島起航以來,歷時59天,航行10274海裡,本航段共計18家單位94人參航,「蛟龍號」累計安全下潛11次,圓滿完成本航段科學考察任務。

 

    本航段首席科學家韓喜球介紹,航段中,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實施了載人深潛精細調查,再次驗證了載人潛水器在深海複雜環境下獨有的技術優勢。在這一海域水深約2900~3600米的臥蠶1#、臥蠶2#、天休與大糦4個熱液區,「蛟龍號」成功發現了27處海底熱泉活動噴口所形成的高濃度礦物黑煙物質——「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及黑暗條件下的深海生態系統。同時,科考人員採集到了巖石、硫化物、含金屬沉積物、底層水、熱液流體等全套樣品,開展了近底高解析度測深側掃作業,測量了溫度、溶解氧等物理化學環境參數,獲得大量高清攝像和照相資料,確定了海底熱液活動的精確位置、特徵與範圍。

 

    韓喜球表示,所獲調查成果為深入開展熱液區巖漿作用及其演化、沉積作用、構造作用、熱液羽狀流的結構、熱液作用與演化、硫化物成礦作用、硫化物資源和微生物基因資源潛力、生物連通性及地理區系等方面的研究搶得了先機,為相關科學研究的認識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基礎。

 

    此外,在本航段中我國第二批6名實習潛航員首輪獨立主駕駛「蛟龍號」深海作業全部完成,實習潛水器副總指揮和實習水面支持系統副總指揮首次獨立完成了潛水器布放回收和水下作業的全部指揮任務,標誌著「蛟龍號」潛航員和技術保障人員能力實現突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向業務化運行邁出了堅實一步。

 

    據了解,大洋38航次接下來將在南海、雅浦海溝和馬裡亞納海溝開展第二、三航段的作業任務。「向陽紅09」船在三亞進行人員輪換和物資補給後,將於4月9日赴中國南海執行第二航段調查任務。

 

相關焦點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榜單所依託的,是由光明網發起,聯合光明日報理論部、南京大學共同設計開發的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自去年6月上線至今已正式運行一周年,在數次迭代後,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果。目前,系統已覆蓋理論研究機構2000多個,理論網站/平臺100多家,收錄理論作者近7000名,累計採集理論文章11萬餘篇。
  • 蛟龍號下潛深度 到底有多深呢 創造新紀錄
    隨著科學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許多技術都在不斷的成熟,有一些科研項目在全球,都屬於最頂尖的存在。蛟龍號創造新紀錄下潛7020米,超過日本最深6527米的紀錄。這個載人深潛器的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潛水器技術的成熟,也標誌著我國海底勘測能力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一個「老」案例的「新」講法-光明日報-光明網
    列寧提醒我們:「每一個個別情況都有其具體的歷史環境……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繫中去掌握事實,那麼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這種直接從故事到結論而不加理論分析的論證方式的危險在於,一旦遭遇異質性事件,結論就會面臨質疑。例如,我們不妨反問:倘若由中國媒體組織評選「千年思想家」,誰會名列第一呢?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海南湍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  報導提到,科學家們首次在海南發現了小姬蛙屬的德力小姬蛙、馬來稜皮樹蛙,並首次發現並命名了鸚哥嶺樹蛙3種新記錄種。  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2004年7月,位於海南島中南部,跨白沙、瓊中、五指山、樂東、昌江5市縣,面積50464公頃,為海南省陸地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 焦作:五官醫院免費治療白內障-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了幫助白內障患者特別是貧困家庭的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焦作市五官醫院結合自身專業特點,積極爭取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動承擔衛生扶貧任務。兩年來,連續兩次爭取到中華健康快車項目,連續三次爭取到「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項目。醫務人員走遍六縣市五區的118個鄉鎮街道,1000餘個行政村,診查病人3.3萬人次,建立白內障病人檔案8000餘例。他們的口號是:「不漏掉一位貧困白內障患者」。
  • 火星新隕石含水量高-光明日報-光明網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近日宣布,他們確認此前發現的一顆火星隕石屬於全新類型。    這顆隕石名為「西北非7034」,重約320克,2011年發現於北非國家摩洛哥的沙漠地帶,歷史可以追溯到21億年前。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 蛟龍號發現的恐怖生物,未知物種嚇瘋潛水員(圖)
    期待你關注我~蛟龍號是我國的載人潛水器,專門對海底世界進行探索,蛟龍號也一直是國人的驕傲,已經多次載人去海底探索海洋奧秘,據說蛟在一次探索海洋奧秘中蛟龍號發現的恐怖生物蛟龍號一直是國人的驕傲,他是專門針對海底世界探索的載人潛水器,多次載人進入海底世界,不過最近在網上流傳著蛟龍號發現的恐怖生物,而且將蛟龍號潛水員嚇瘋的傳說,蛟龍號究竟發現到了什麼樣的恐怖生物,居然能將我們的潛水員嚇瘋。
  • 群鳥歸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湖邊有了蝸牛、石龍子、蜥蜴、蛇、壁虎、蛙、蠑螈、兔子、田鼠、蝙蝠、黃鼬、刺蝟、鼩、松鼠,有了蝶、蛾、蝽、蝗、蟬、蟻、螢、螟、螽,有了瓢蟲和螻蛄、甲殼蟲。夏季的夜晚,樹林裡,螢火蟲星星點點。螢火蟲是時間最小的燈,遊弋著,照亮了昏暗的天色,照亮了幽涼的湖面和童話。孩子提一個玻璃瓶,去林子裡捉螢火蟲。用一塊紗巾,扎在細竹竿上,形如網兜,在頭頂上,撩。撩一下,螢火蟲落進了紗巾裡。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藏戲是西藏的傳統劇種,產生於元末明初,距今有600多年歷史。藏戲最大特點是多數角色戴著假面具表演,一人唱眾人幫腔,腔調高亢激越,伴奏樂器只有一鼓一鈸,劇中還有一人講解串戲。    再放眼望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像一座巍峨挺拔的巨大金字塔,屹立在喜馬拉雅山脈之巔,昂首天外,俯視群山。正如課文中所讚美:「我神州,稱中華,山川美,可入畫。黃河奔,長江湧,長城長,珠峰聳。」
  • -光明日報-光明網
    目前為止,被完整發現的巨石陣有4個,根據各種儀器進行的探測顯示,巨石陣總數不少於20個。這些巨石陣周圍巨石環立,中間有石牆相連,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封閉空間,陣內居中的位置上,豎立兩塊更大的巨石。這些巨石被鑿成T形,形制規整,高3到6米,最重的達到16噸!巨石上多有淺浮雕:有些雕出雙臂和雙手,還有腰帶,整體呈人形;有些雕出天鵝、鸛鳥、蛇、瞪羚、野牛、野豬、狐狸、蠍子、蜘蛛等動物形象。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秘密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秘密 2020-12-11 光明日報 顏維琦 【字體:大 中 小】
  • 天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    2006年7月1日,一條穿越世界屋脊、將祖國溫暖送到高原邊疆的「天路」——青藏鐵路,終於全線通車了,這是一件讓祖國各民族人民歡欣鼓舞,讓世界嘆為觀止的壯舉。
  • 【光明日報】我國發現志留紀1.2米「巨」魚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團隊在12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上報導,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志留紀瀟湘動物群新發現了一種硬骨魚化石——鈍齒宏頜魚,這是目前為止志留紀最大的脊椎動物,推測其體長可達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