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伊甸園」?-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1-30 光明數字報

    現代考古學史上不乏驚動世人的重大發現,但能夠對考古學理論產生深刻影響的重要遺址並不多,位於土耳其東南部桑尼烏法鎮的哥貝克力遺址毫無疑問應是其中之一。20世紀6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就在茫茫戈壁中發現了該遺址,但認為它只是拜佔庭時期的一個軍事據點。1994年,一位庫德牧羊人在此發現有浮雕的巨石,德國考古研究院的施密特博士重新勘察,採集到大量精美細石器,確認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便於1995年開始進行發掘,一直持續至今,成為21世紀以來最令人矚目的考古項目之一。

    哥貝克力丘高出周圍地表15米,面積近1萬平方米。它不是普通的居址,而是一個由巨石陣組成的儀式中心。目前為止,被完整發現的巨石陣有4個,根據各種儀器進行的探測顯示,巨石陣總數不少於20個。這些巨石陣周圍巨石環立,中間有石牆相連,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封閉空間,陣內居中的位置上,豎立兩塊更大的巨石。這些巨石被鑿成T形,形制規整,高3到6米,最重的達到16噸!巨石上多有淺浮雕:有些雕出雙臂和雙手,還有腰帶,整體呈人形;有些雕出天鵝、鸛鳥、蛇、瞪羚、野牛、野豬、狐狸、蠍子、蜘蛛等動物形象。巨石陣C中重達5噸的第27號巨石上,立體雕刻出一隻不知名的猛獸,撲向下面的淺浮雕野豬,姿態生動。該石陣中還發現有野豬的立體雕像。這些動物常成組出現,可能表述著某些神話故事:如巨石陣D的33號石柱上浮雕出水中的鸛鳥、天鵝,還有蜘蛛、蛇及H形符號;巨石陣A的第2號石柱從上到下的淺浮雕有野牛、狐狸和鸛鳥;巨石陣B的第9、10號兩個中心石柱上則各有一隻淺浮雕狐狸,姿態對稱。考古學家們對這些浮雕和雕像的含義以及巨石陣的具體功能還多有爭議,但一致認為這裡是一處重要的儀式活動中心。

    最讓人意外的是遺址的年代。碳十四測年數據表明,這些宏大的巨石陣的建造年代為公元前9600年至公元前8200年,即距今將近12000年!比著名的英國巨石陣早8000年,比埃及吉薩金字塔早9000年。當時正處於更新世向全新世過渡時期,冰川消融,氣候漸暖。世界各地區的考古資料表明,這時期人類已經開始走出陰暗的洞穴,享受溫暖的陽光,開啟新的生活,獵獲更多種類的動物,採集品種更豐富的植物,其中還包括後來的農作物。但在世界絕大多數地區,人類的生活質量僅僅達到滿足溫飽,真正的穀物種植還沒有開始,社會結構還非常簡單,基本社會組織是由少量人口組成的「遊幫」,四處遊動,狩獵採集。按照傳統考古學觀點,這種以狩獵採集為經濟基礎的社會不可能有清晰的等級分化,不可能有明確的社會分工,只可能有簡單的巫術,不可能形成複雜的宗教,無力建造大型儀式中心,無力負擔專職的祭司團體。哥貝克力丘的發現則使這些不可能都成為可能,引發了人們對有關新舊石器時代過渡、農業起源和社會複雜化發展的一系列經典理論模式的反思。

    首先受到衝擊的是英國著名考古學家柴爾德的「新石器革命」或「農業革命」理論。該理論認為,農業的出現是劃時代的革命事件。因為有了農業,人們定居下來,使用新的石器,製作陶器,種植穀物,積累剩餘食物,社會逐漸複雜化。其實,納吐夫文化的發現已經對柴爾德的觀點提出了挑戰,該文化的年代也為距今約12000年,主要分布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地區,這裡的居民從事狩獵和採集,農作物已經被採集,但農業尚未出現,此時已經有了大規模的定居村落。哥貝克力遺址中也未見農業跡象,但發現了大量瞪羚和野牛骨骼,看來這些巨石陣的建造者們以肉食為生,當時的經濟基礎仍然是狩獵和採集。搬運、雕琢巨石和建造石陣需要大量人力,並需要精心組織;作為重要的儀式中心,需要專門人員管理;各種儀式活動更是會有專門人員主持——很明顯,哥貝克力丘的發現表明,在農業出現之前,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到相當複雜的程度。

    這樣的話,考古學家們就不得不反思農業出現的動因到底是什麼。有學者曾經按照英文字母順序列舉出了各研究者提出的37種促成農業起源的動因。這些動因歸納起來可分為外因說和內因說,外因說強調環境變化等外因,內因說則強調積累剩餘食物的需要是農業發生的主要原因。哥貝克力丘的發現無疑為內因說提供了重要支持——巨石陣的建造和宗教儀式的舉行需要大量剩餘食物供養施工者和組織者,激發了社會對剩餘食物的渴求,農作物種植作為積累剩餘食物的最佳方式被大力發展,農業因此產生。

    哥貝克力遺址與《聖經》記載的伊甸園所在的位置頗為符合,故被一些學者和媒體認定為「伊甸園」。但其實這一重要遺址帶來的震撼倒提醒我們,柴爾德等進化論學者設想的前農業時期如「伊甸園」般誘人的「平等」社會可能只是美好的想像。考古資料告訴我們,在距今1萬多年前的新舊石器時代過渡時期,已經出現了初步的社會複雜化。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Epic庫存喜+2 《光明旅者》《突變元年:伊甸園之路》免費領
    每周Epic商店都會選擇一款平臺內一款遊戲免費贈送,今日epic商店福利更新,即日起至8月22日,玩家可以免費領取動作冒險RPG《光明旅者》以及戰術冒險遊戲《突變元年:伊甸園之路》兩款遊戲都在Steam上有不錯的評價,大家可以領來增加自己的遊戲庫存。
  • Epic喜加二 突變元年伊甸園之路和光明旅者免費領取
    Epic Store今天推出了新一輪的送遊戲福利活動,玩家現在可以免費領取動作冒險RPG《光明旅者》以及戰術冒險遊戲《突變元年:伊甸園之路》,截止至8月22日,感興趣的玩家不要錯過了。領取地址:點擊領取《突變元年:伊甸園之路》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動人心」的程度可想而知。    四十年過去了,這篇報告文學讀來依然「激動人心」。此中奧秘究竟何在?又給當前的文藝創作留下哪些有益的啟示?
  • 課本裡的西藏-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文成公主一行的車輪碾過青藏高原這片蒼茫的冰凍大地之後,長長的車轍印從此再也沒有消失。從當年的羊腸小道到青藏公路,及至青藏鐵路的建成,西藏已不再遙遠,曾經的「出國容易進藏難」早已成為歷史。    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到拉薩需要走兩年的漫長路程,如今僅需兩天就可抵達。乘火車到西藏,實現了數代中國人的夢想,使逛拉薩、看藏戲、登珠峰、觀大峽谷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7月8日,「2019年6月網絡理論文章TOP100榜單」在光明網專區新鮮亮相。經過對文章質量、傳播力、影響力等的科學評價,發表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等22家網站的100篇理論文章脫穎而出,躋身當月「百強榜」。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放射性與半衰期-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什麼時間長了,有的放射性物質的放射性變弱,甚至消失不見了?    嘉賓:人們在使用或保存放射性物質的過程中,可能發現某些放射性物質的放射性隨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弱,甚至消失不見(儀器也測量不到!)。這說明,放射性物質隨時間有減弱的趨勢,但這種趨勢又因放射性核素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於是引入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放射性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因放射性衰變,而使其活度降低到原來的一半時所經過的時間。
  • 伊甸園消失之謎,這麼一片天堂,是否真的存在,然而又在何處
    然後,上帝又在東方的伊甸建立了一座花園,就是伊甸園,也叫樂園、天堂或者天國。上帝讓亞當和夏娃在裡面無憂無慮地生存。花園中長滿了各種各樣令人賞心悅目的樹,樹上的果實香甜可口,四季不絕。花園中還有兩顆大樹,一顆是生命之樹,另一顆是知善惡樹或智慧之樹。伊甸園裡還有一條大河灌溉著花園…可是,伊甸園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 群鳥歸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那裡接近大海,是流浪者的盡頭,是路的消失之處,是遠方之上的遠方。它叫得讓人腸道痙攣。「歸裡。歸裡。」它是匆匆的旅鳥,我們是人世間孤獨的旅人。它們落在一棵椿樹上。光禿禿的椿樹上,它們成了疏筆下遺漏的墨點。    林中的草地,多漆姑草、地膚和牛筋草。漆姑草正結繁星一樣的草籽。幾株翻白草搖著淡黃色的花。一隻秋蟬嗞嗞嗞嗞,低憐幽怨。我轉了十幾棵樹,也分辨不出蟬鳴何處。
  • 焦作:五官醫院免費治療白內障-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了幫助白內障患者特別是貧困家庭的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焦作市五官醫院結合自身專業特點,積極爭取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動承擔衛生扶貧任務。兩年來,連續兩次爭取到中華健康快車項目,連續三次爭取到「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項目。醫務人員走遍六縣市五區的118個鄉鎮街道,1000餘個行政村,診查病人3.3萬人次,建立白內障病人檔案8000餘例。他們的口號是:「不漏掉一位貧困白內障患者」。
  • 與天下共明月-光明日報-光明網
    尊師重教,是風尚,也是傳統,是珍惜推動人類社會向著光明和未來的那一苗火,是疼愛老師以文許國的那一顆心。    把「提糖」用毛紙包起來,外邊包上一層粉紅紙,上面蓋一方印有「提糖」畫圖的灑金梅紅紙,「中秋月餅」四個字特別亮麗,很有富貴氣。用紙繩或麻繩紮起來,上面留個扣子,晚輩們手提扣子,翻山越嶺,涉河蹚水,在所不辭。
  • 天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 「蓋亞假說」的合理解釋-光明日報-光明網
    儘管地球曾不斷被小行星撞擊、爆發過毀滅性的火山災害、經歷過極端的氣候變化……但是生命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愈發強大。這是怎麼發生的?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20世紀60年代,英國大氣物理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了著名的「蓋亞假說」。他認為生命並不是地球上的過客,相反,通過創造石灰巖等新巖石、產生氧氣,推動氮、磷和碳等元素的循環等方式,生命的存在重塑了地球。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光明日報-光明網
    (作者:袁珩,系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潤生,系研究員)    本文圖片均為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 文藝界在行動-光明日報-光明網
    聲動人心,用音樂為抗擊疫情加油鼓勁    「背靠著萬家燈火/眼前是漫天的繁星/都說是歲月靜好/因為有你負重前行/拋下了闔家團圓/面對著洶湧的疫情/都說是國泰民安/因為有你才有安寧/你選擇最美的逆行/黑暗中去點亮光明/一聲召喚必定有你/無懼生死大醫精誠/你選擇最美的逆行/用雙肩去扛起使命/祖國榮光因為有你/豐碑銘刻真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