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考古學史上不乏驚動世人的重大發現,但能夠對考古學理論產生深刻影響的重要遺址並不多,位於土耳其東南部桑尼烏法鎮的哥貝克力遺址毫無疑問應是其中之一。20世紀6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就在茫茫戈壁中發現了該遺址,但認為它只是拜佔庭時期的一個軍事據點。1994年,一位庫德牧羊人在此發現有浮雕的巨石,德國考古研究院的施密特博士重新勘察,採集到大量精美細石器,確認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便於1995年開始進行發掘,一直持續至今,成為21世紀以來最令人矚目的考古項目之一。
哥貝克力丘高出周圍地表15米,面積近1萬平方米。它不是普通的居址,而是一個由巨石陣組成的儀式中心。目前為止,被完整發現的巨石陣有4個,根據各種儀器進行的探測顯示,巨石陣總數不少於20個。這些巨石陣周圍巨石環立,中間有石牆相連,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封閉空間,陣內居中的位置上,豎立兩塊更大的巨石。這些巨石被鑿成T形,形制規整,高3到6米,最重的達到16噸!巨石上多有淺浮雕:有些雕出雙臂和雙手,還有腰帶,整體呈人形;有些雕出天鵝、鸛鳥、蛇、瞪羚、野牛、野豬、狐狸、蠍子、蜘蛛等動物形象。巨石陣C中重達5噸的第27號巨石上,立體雕刻出一隻不知名的猛獸,撲向下面的淺浮雕野豬,姿態生動。該石陣中還發現有野豬的立體雕像。這些動物常成組出現,可能表述著某些神話故事:如巨石陣D的33號石柱上浮雕出水中的鸛鳥、天鵝,還有蜘蛛、蛇及H形符號;巨石陣A的第2號石柱從上到下的淺浮雕有野牛、狐狸和鸛鳥;巨石陣B的第9、10號兩個中心石柱上則各有一隻淺浮雕狐狸,姿態對稱。考古學家們對這些浮雕和雕像的含義以及巨石陣的具體功能還多有爭議,但一致認為這裡是一處重要的儀式活動中心。
最讓人意外的是遺址的年代。碳十四測年數據表明,這些宏大的巨石陣的建造年代為公元前9600年至公元前8200年,即距今將近12000年!比著名的英國巨石陣早8000年,比埃及吉薩金字塔早9000年。當時正處於更新世向全新世過渡時期,冰川消融,氣候漸暖。世界各地區的考古資料表明,這時期人類已經開始走出陰暗的洞穴,享受溫暖的陽光,開啟新的生活,獵獲更多種類的動物,採集品種更豐富的植物,其中還包括後來的農作物。但在世界絕大多數地區,人類的生活質量僅僅達到滿足溫飽,真正的穀物種植還沒有開始,社會結構還非常簡單,基本社會組織是由少量人口組成的「遊幫」,四處遊動,狩獵採集。按照傳統考古學觀點,這種以狩獵採集為經濟基礎的社會不可能有清晰的等級分化,不可能有明確的社會分工,只可能有簡單的巫術,不可能形成複雜的宗教,無力建造大型儀式中心,無力負擔專職的祭司團體。哥貝克力丘的發現則使這些不可能都成為可能,引發了人們對有關新舊石器時代過渡、農業起源和社會複雜化發展的一系列經典理論模式的反思。
首先受到衝擊的是英國著名考古學家柴爾德的「新石器革命」或「農業革命」理論。該理論認為,農業的出現是劃時代的革命事件。因為有了農業,人們定居下來,使用新的石器,製作陶器,種植穀物,積累剩餘食物,社會逐漸複雜化。其實,納吐夫文化的發現已經對柴爾德的觀點提出了挑戰,該文化的年代也為距今約12000年,主要分布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地區,這裡的居民從事狩獵和採集,農作物已經被採集,但農業尚未出現,此時已經有了大規模的定居村落。哥貝克力遺址中也未見農業跡象,但發現了大量瞪羚和野牛骨骼,看來這些巨石陣的建造者們以肉食為生,當時的經濟基礎仍然是狩獵和採集。搬運、雕琢巨石和建造石陣需要大量人力,並需要精心組織;作為重要的儀式中心,需要專門人員管理;各種儀式活動更是會有專門人員主持——很明顯,哥貝克力丘的發現表明,在農業出現之前,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到相當複雜的程度。
這樣的話,考古學家們就不得不反思農業出現的動因到底是什麼。有學者曾經按照英文字母順序列舉出了各研究者提出的37種促成農業起源的動因。這些動因歸納起來可分為外因說和內因說,外因說強調環境變化等外因,內因說則強調積累剩餘食物的需要是農業發生的主要原因。哥貝克力丘的發現無疑為內因說提供了重要支持——巨石陣的建造和宗教儀式的舉行需要大量剩餘食物供養施工者和組織者,激發了社會對剩餘食物的渴求,農作物種植作為積累剩餘食物的最佳方式被大力發展,農業因此產生。
哥貝克力遺址與《聖經》記載的伊甸園所在的位置頗為符合,故被一些學者和媒體認定為「伊甸園」。但其實這一重要遺址帶來的震撼倒提醒我們,柴爾德等進化論學者設想的前農業時期如「伊甸園」般誘人的「平等」社會可能只是美好的想像。考古資料告訴我們,在距今1萬多年前的新舊石器時代過渡時期,已經出現了初步的社會複雜化。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