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開展深海底聲學特性參數測量

2020-12-04 中國網

本報訊(記者 王 晶) 6月29日,《中國海洋報》記者從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獲悉,在剛剛結束的「向陽紅01」科考船第四次海試航次中,深海可視化液壓貫入式海底沉積聲學原位測量系統成功完成了3000米級海試,在南海北部水深分別為1880米、3018米、3021米和3036米的4個站位獲取了海底沉積物的聲學特性數據,並取得高清海底視頻影像等輔助資料。這是我國首次開展深水區的海底聲學特性參數測量,相關技術與設備將為我國的海洋聲學調查提供重要的支撐與保障,在海底環境監測、海底資源調查和海洋權益保護等領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海底沉積物的聲學特性(包括聲速、聲衰減係數等)是影響海洋聲場與聲傳播的重要因素。該原位測量系統由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的海洋地質過程與環境功能實驗室自主研製,是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也是目前國際上為數不多的可在深海使用的沉積聲學原位測量設備。

據悉,由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山東拓普液壓氣動有限公司、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和同濟大學等單位組成的研發團隊,早在2009年就研製出了國內第一套淺水型自容式海底沉積聲學原位測量系統,並成功實現了在南黃海的規模化應用,獲得100餘個站位的原位觀測數據。

本次海試的原位測量系統是該團隊將沉積聲學原位探測技術逐步向深海推進的階段性新成果。該系統目前能夠適應3000米以淺的各種沉積物類型,可廣泛應用於近海和深海海底聲場環境調查。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就在開始不久的第三航段考察中,「大洋一號」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在東太平洋海隆「鳥巢」黑煙囪區觀察到罕見的巨大黑煙囪,並用機械手準確抓獲約7千克黑煙囪噴口的硫化物樣品。這一發現標誌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研究的國家之一。
  • 海底聲學探測添利器
    本報訊 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李海森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了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的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據悉,近年來,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李海森科研團隊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相關研究單位歷經12年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了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 聲學所用不同地聲模型反演得到一致的海底反射參數
    海底的聲學特性可以用地聲參數(GA),即聲速、密度、衰減進行表徵。地聲參數難以通過直接測量方式得到,可藉助地聲反演有效獲取,但每次採取不同假設的地聲模型會反演出不同的等效地聲參數,且地聲參數之間的耦合特徵會導致出現多個反演結果。對此,中國科學院水聲環境特性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金榮課題組提出用模型無關的PQ參數表徵海底反射特性。
  • 聲學所用不同地聲模型反演得到一致的海底反射參數
    海底的聲學特性可以用地聲參數(GA),即聲速、密度、衰減進行表徵。地聲參數難以通過直接測量方式得到,可藉助地聲反演有效獲取,但每次採取不同假設的地聲模型會反演出不同的等效地聲參數,且地聲參數之間的耦合特徵會導致出現多個反演結果。
  • 在海底一萬米,我們發現了……
    ,標誌著我國無人潛水器技術跨入可覆蓋全海深探測與作業的新時代。四次下潛 多項第一本次科考任務中,「海鬥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了4次萬米下潛,在高精度深度探測、機械手作業、近海底工作時間、聲學探測與定位、聲學通信作用距離及高清視頻傳輸等方面,創造了我國潛水器領域多項第一。
  • 我國潛水器下潛10907米刷新深度紀錄
    在此航次中,「探索一號」所攜的「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完成其首次萬米海試與試驗性應用任務,填補了我國萬米級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海鬥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4次萬米下潛,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在高精度深度探測、機械手作業、近海底工作時間、聲學探測與定位、聲學通信作用距離及高清視頻傳輸等方面,「海鬥一號」創造了我國潛水器領域多個第一。
  •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一起來見識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
    對於我們大眾來說,水下機器人似乎是個陌生的概念,其實它早已將人類的探索領域延伸至萬米的海底深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見識我國自主研發的「潛龍」系列水下機器人! 潛龍一號 「潛龍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6000米水下機器人,於2011啟動研製,2013年首次執行應用任務,標誌著我國深海資源勘察裝備實用化改造取得重大進展。
  • 我國完成首次涵道尾槳噪聲特性風洞試驗
    17日,科技日報記者從航空工業獲悉,我國首次完成涵道尾槳氣動噪聲風洞試驗。該試驗是由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氣動院)噪聲團隊近日在FL-52聲學風洞完成的,標誌著我國直升機領域試驗能力得到進一步拓展。涵道尾槳噪聲特性風洞試驗據航空工業氣動院噪聲團隊負責人介紹,這個試驗項目旨在為新型涵道尾槳降噪設計提供試驗驗證數據
  • 哈爾濱工程大學科研團隊國際首創「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
    該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了國際上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集三種功能於一身的探海「神器」——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並得到廣泛應用。
  • 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這是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區布放該系統。該系統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研製,設備主體由16個培養倉、原位環境監測傳感器、聲學釋放器、浮力材料和重力錨等組成。系統設計最大工作水深6000米,可布放到海水與沉積物界面處,進行深海微生物的原位長期培養,實驗完成後,可通過水聲遙控,實現自動釋放、設備上浮與富集樣品的無汙染回收。
  • 航程近4萬海裡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科考
    首次將大洋與極地科考整合在一起,對我國南極科考相對薄弱的大西洋扇區進行了大範圍「體檢」,開創了多項「首次」:(1)首次將我國南極科考由傳統的西經45度向東擴展到了西經37度海域,(2)在穿越德雷克海峽期間,在海峽中部順利完成了2個站位的綜合海洋環境要素觀測,(3)成功在南極鮑威爾海布放了2套深水潛標,開創了我國利用潛標對南極大西洋扇區海洋環境實施長期觀測的歷史,(4)首次對南極大西洋扇區海底進行了大範圍全覆蓋的海底地形測量
  • 哈工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海底探測「神器」
    水聲學院李海森教授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 我國實現壓電功能材料參數精準測量—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壓電材料關鍵參數的測量技術研究及其溯源體系的建立」項目成功通過驗收。
  • 3D列印聲學特性的幾何形狀在建築領域大有用途
    通過物體形狀的設計來為各種空間創建聲學解決方案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而3D列印,非常適合針對這方面的問題創造出獨特和定製化解決方案。聲學深刻影響了我們對於空間的有意識意識或無意識的看法,並在同時構成了建築的重要性能指標。辦公室、禮堂、房屋、公共空間,所有種類的空間設置都提供並需要擁有自己的一套獨特聲學參數。
  • 「海鬥一號」刷新我國潛水器下潛深度紀錄
    心系海底,夢向深藍。
  • 哈工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三合一」 海底探測「神器」
    讓神奇莫測的海底變得更加「透明」哈工程水聲學院李海森教授團隊在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儀器專項支持下,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726研究所歷經12年的共同技術攻關,取得了多元海底特性共點同步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國際上首款可同時探測海底地形、地貌與淺地層剖面,集三種功能於一身的探海「神器」——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體化聲學探測裝備
  •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我國首幅大面積南極海域海底近三維地形地貌高精度「地圖」正式亮相,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南極開展大範圍、立體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測。  多波束探測是一項集合水聲技術、計算機技術、導航定位技術和數位化傳感器技術等為一體的海底地形測量技術。
  • 2020珠峰高程測量 我國首次在珠峰開展航空重力測量
    央視網消息:把珠峰高程測量比作為珠峰「量身高」,它的精確測量取決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珠峰的山頂高度位置、一個是大地的水準面。2020珠峰高程測量中,我國首次在珠峰區域開展了航空重力測量,可將珠峰地區大地水準面的精度從米級提高到釐米級。
  • 論文推薦 | 鄺英才,呂志平,王方超,李林陽,楊凱淳:GNSS/聲學聯合定位的自適應濾波算法
    應用廣泛的走航船測量方式兼具靈活性和可控性,但載體異常擾動影響不可避免,易致使海底控制點聯合定位模型解算失真。針對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一種基於自適應選權濾波的GNSS/聲學聯合解算方法。首先推導了統一海面及水下觀測過程的GNSS/聲學聯合定位數學模型;然後研究了在聯合模型的自適應濾波解算中對載體異常擾動的判別標準,給出了各狀態參數自適應因子的構造方法,最後通過仿真和實測數據進行了試驗驗證。
  • 海洋六號,讓深海科考更有深度
    將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深海地質調查,首次為多國科學家提供培訓  葉建良介紹,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共有3個航段,本航次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深海地質調查,為進一步了解西太平洋區域地質概況以及全球氣候環境變化提供基礎資料。中國大洋第41B航次分為3個航段,在西太平洋海域開展資源、環境、生物等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