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在淵!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一起來見識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

2021-01-10 騰訊網

潛龍在淵!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一起來見識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幾乎四分之三被海洋覆蓋。海洋遠比陸地遼闊和深邃,蘊藏著難以想像的礦物、能源、蛋白質、生物基因等難以想像的資源。海洋還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更是生命起源的搖籃。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正是水下機器人的使命。對於我們大眾來說,水下機器人似乎是個陌生的概念,其實它早已將人類的探索領域延伸至萬米的海底深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見識我國自主研發的「潛龍」系列水下機器人!

潛龍一號

「潛龍一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6000米水下機器人,於2011啟動研製,2013年首次執行應用任務,標誌著我國深海資源勘察裝備實用化改造取得重大進展。「潛龍一號」長4.6米、直徑0.8米、重1500公斤,最大工作水深6000米,巡航速度2節,最大續航能力24小時,配有淺地層剖面儀等探測設備。它可完成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細探測、底質判斷、海底水文參數測量和海底多金屬結核豐度測定等任務。

潛龍二號

「潛龍二號」立扁形身體且通體鮮黃,還有4隻「鰭」,外表活脫脫的就是一隻「黃胖魚」。當然,這絕對不是心血來潮的隨意設計,這種非迴轉體立扁魚形設計,有利於減少垂直面的阻力,便於它在複雜海底地形中垂直爬升,也可以增強水面航行能力,這是全球首次採用這種外形設計。潛龍二號與一號相比有何不同呢,通俗的來講,潛龍二號具備更強的「越野」能力,更適應複雜的海底地形,上下更自如,而潛龍一號更適應較為平坦的海底。應用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潛龍二號主要針對多金屬硫化物探測。同時,潛龍二號還具有更高的「智商」,自動性好,如果出現問題,它能評估自己「身體」的狀況,如果不影響作業,它就會堅持到底;如果感到無法堅持,它就會自動結束作業上浮回來。「黃胖魚」小檔案:長3.5米,高1.5米,重1.5噸。下潛深度4500米級。

潛龍三號

「潛龍三號」的外形則黃白條紋,橙色鰭,像極了一條「小丑魚」,對的,就是海底總動員裡面的那個角色。潛龍三號上的條紋使研究人員更容易從深海中發現和找到它,而它的嘴部裝有聲納系統,使它能夠航行和避開障礙物。頭部看起來像眼睛的洞實際上是放置了螺旋槳,使其具有更強的機動行。人造的尾鰭實際上包含了探測海水中礦物質含量變化的傳感設備。「潛龍三號」是在「潛龍二號」基礎上再次優化升級:降低了電子設備的功耗,「潛龍二號」最長可工作30多個小時,「潛龍三號」則高達40多個小時,在2018年測試任務中,創深海AUV單潛次航程新紀錄,總航程156.82公裡,航行時間42.8小時,大大提高了單潛次試驗探測面積;除此,系統噪聲降低、效率更高、抗流能力更強;聲學成像質量也得到相應提高。

深潛器是海洋開發技術的最前沿和制高點之一,「潛龍三兄弟」為我國深海探索和開發事業做出極大的貢獻,同時也讓我們驚嘆於技術的力量和神奇。

深海底

潛龍在淵,騰必九天,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相關焦點

  • 深海探測: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
    來源:人民日報伴隨深海探測技術的發展,人類深入認識深海的時代正在來臨。500年前達·文西設計潛水服、150年前凡爾納寫《海底兩萬裡》,當時的科學幻想如今正在成為現實。 從科學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
  • 我國水下機器人對「海底黑煙囪」探測取得突破
    新華社瀋陽3月25日電(記者 徐揚、王瑩)記者25日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中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日前成功地對西南印度洋脊上的熱液活動區開展了試驗性應用探測。「潛龍二號」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課題由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負責,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作為技術總體單位,聯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製,為45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AUV)。「潛龍二號」主體長3.5米,高1.3米,寬0.7米,外部為鮮黃色,頭尾部還各有兩個紅色「魚鰭」形推進器,看上去就像一條扁扁的熱帶魚。
  • 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之一「深潛:深海探索的尖兵」
    近年來,伴隨深海探測技術的發展,人類深入認識深海的時代正在來臨。
  • 【探索】中國水下機器人到底有多牛?
    也首次曝光,為我們展示了一片神奇的海底世界……   事實上,包括「發現」號和「深海勇士」號在內,我們國家研發的水下機器人已經形成了一個「家族」,這裡我們就來介紹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成員。   「海人一號」  我國首臺水下機器人   海洋佔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孕育著無盡的資源和豐富的寶藏,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成為各個國家競相發展的戰略。水下機器人是探索海洋的重要手段。
  • 「海燕」、「潛龍」、「深海勇士」……這幾天中國深潛很忙
    這不是科幻小說的幻境,而是中國潛水器不懈探索的深海奇境。進入2018年,我國各類深海潛水器「爭奇鬥豔」,不斷「突破自我」,在大海深處不斷創造著「中國深度」。21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船隊成員「向陽紅18」科學考察船在國家海洋局深海基地靠港,圓滿完成30天的共享航次任務。
  • 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開卷知新)
    伴隨深海探測技術的發展,人類深入認識深海的時代正在來臨。500年前達·文西設計潛水服、150年前凡爾納寫《海底兩萬裡》,當時的科學幻想如今正在成為現實。  從科學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佔據地球表面的3/5,無論溫室氣體排放的歸宿,還是氣候長期變化的源頭,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層。
  • 「潛龍二號」成功探測「海底黑煙囪」
    王瑩)記者25日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中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日前成功地對西南印度洋脊上的熱液活動區開展了試驗性應用探測。   「潛龍二號」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課題由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負責,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作為技術總體單位,聯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製,為45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AUV)。
  • 「潛龍三號」設計源於小丑魚,最先進自主無人潛水器先進在哪
    其上還集成安裝了國內先進的高精度測深側掃聲吶設備,可以實現海底精細地形地貌圖的米級以下探測。「蛟龍」「海龍」「潛龍」三龍潛水器協同作業模式圖可在水下自主作業自主決策許以軍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潛龍三號」的設計特點是無人無纜全自治水下機器人,即無人參與的智能型水下航行機器人。
  • 屢屢刷新紀錄 深海潛水器爭創「中國深度」
    目前,我國已形成從1000米、4500米、7000米到萬米級全海深潛水器能力。深海設備不斷提升,有效助推著我國的深海探測與科研。各類潛水器爭相創造「中國深度」「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此次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挑戰者深淵,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
  • 吉影T1水下機器人探索中國南海:畫面太美
    在南海進行水下探索,藉助全球下潛深度達到150米的消費級水下遠程操控機器人T1,深入到南海海底。圖片拍攝自吉影T1水下機器人南海作為我國三大邊緣海之一的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是中國最近海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
  • 奮鬥者號坐底海洋深處
    隨著「86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實施,海底豐富礦產資源的逐步發現,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擁有了「潛得更深」的動力與科技條件,而聯合國批准15萬平方千米的多金屬結核開闢區給中國的消息更是進一步激勵了中國的有識之士。不過,之前「863計劃」為中國帶來的機器人多為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受限於電纜的長度和強度,它們潛得不夠深,探索的範圍也不夠大。
  • 海洋:人類現在可以到達海底最深處了嗎?
    ,因為深海有著超強的壓力,光線也不足,相比探索太空難度大了很多。  另外,海底的神秘生物比較多,存在未知的危險性,海底一萬米是很恐怖的。不僅是神秘生物,海底還有湧動的巖漿,可噴發的火山,會讓下潛的機器、人隨時遭受威脅。所以人類不探索深海。
  • 走進地球最深處,探索海底一萬米的世界
    這裡就是位於海底一萬米的馬裡亞納海溝,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放在溝底,峰頂將不能露出水面,不少的登山者成功地徵服了珠穆朗瑪峰,但探測深海卻極其困難。在千米深的海水中見到過人們熟知的蝦、烏賊、章魚、槍烏賊還有抹香鯨等大型海獸類,在2000~3000米的水深處發現成群的大嘴琵琶魚:在8000米以下的水層,發現僅18釐米大小的新魚種。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則很少能看到動物了,那在一萬米的深度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壯麗景象呢?帶著著這樣的好奇心,我們對於馬裡亞納海溝的探索從未停止過。
  • 5潛印度洋:我國"潛龍二號"自主潛水器獲大量海底精細三維地形數據
    「潛龍二號」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裝備與技術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實施,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作為技術總體單位,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製。這是一套集成熱液異常探測、微地形地貌探測、海底照相和磁力探測等技術的實用化深海探測系統,主要用於多金屬硫化物等深海礦產資源的勘探作業。
  • 「奮鬥者號」坐底海洋深處10909米!
    隨著「86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實施,海底豐富礦產資源的逐步發現,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擁有了「潛得更深」的動力與科技條件,而聯合國批准15萬平方千米的多金屬結核開闢區給中國的消息更是進一步激勵了中國的有識之士。不過,之前「863計劃」為中國帶來的機器人多為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受限於電纜的長度和強度,它們潛得不夠深,探索的範圍也不夠大。
  • 深海勇士遨遊海底探索遠古之門
    在順利結束7個潛次的深海考古調查後,6名水下考古工作者從西沙群島北礁海域返航,並於4月27日抵達三亞。這是我國首次深海考古調查,按照預定計劃完成了所有工作內容,這意味著我國初步具備了深海考古作業能力。本次深海考古調查原計劃下潛6次,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調整至7次。
  • 「潛龍三號」在深海拍到一組照片,發現一個情況,全世界必須重視
    而地球上面的陸地也被海洋給包圍,對於海洋的探索人類從未停止過,尤其是在陸地資源逐步減少的當下,探索海洋資源成了世界各國所重視的一件事情。而無人潛航器作為一種新型的海底探測裝置,能夠在海底在進行各種探測活動,它可以收集鹽度和洋流等水下信息,還可以在海底拍攝照片,傳回重要的信息,甚至部分潛航器還具備軍事用途,被用於海洋偵察和反潛等任務。
  • 「中國深度」讓《海底兩萬裡》不再科幻
    蛟龍號的名聲很大,其實它還有兩個「兄弟」——海龍二號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一號無人無纜潛水器。  海龍二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最大作業深度為3500米,突出優勢是水下工作時間長,參加過多個大洋航次科考,下潛海域包括太平洋、南大西洋和西南印度洋。  潛龍二號無人無纜潛水器是45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具備近海底高清成圖、複雜海底航行和礦產資源自主探測能力。
  • 「奮鬥者」號下潛10909米:我們為什麼要做深海探索?
    從20世界60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那些海洋大國,更是加快了對深海大洋底部的探索和開發,各類調查船、鑽探平臺、探測裝備、無人、載人、遙控深潛器、機器人、海底檢測網等技術相繼出現,深海探測進入一個熱鬧非凡的階段。由於深潛技術的難度和研發、試驗的複雜性,深潛既是一個狹窄的應用領域又是一個非常燒錢的研究領域。
  • 視頻首次曝光:「深海勇士」號拍到海底2000米的海洋生物
    深海勇士首次曝光來自海底2000米的神奇生物(02:18)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海洋佔總面積的70%佔生存空間的90%以上海洋最深處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