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開卷知新)

2020-12-06 人民日報

  圖為「蛟龍」號載人深潛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伴隨深海探測技術的發展,人類深入認識深海的時代正在來臨。500年前達·文西設計潛水服、150年前凡爾納寫《海底兩萬裡》,當時的科學幻想如今正在成為現實。

  從科學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佔據地球表面的3/5,無論溫室氣體排放的歸宿,還是氣候長期變化的源頭,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層。不僅如此,海底是距離地球內部最近的地方:大陸地殼平均35公裡厚,大洋地殼則為7公裡。揭示板塊運動的規律、窺探地球內部的真相,也要到深海底部進行探索。

  從經濟角度看,深海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油氣和生物資源。目前,海洋石油產量佔世界石油產量的30%,高居世界海洋經濟首位,其中發展最快的是深水油田。近年來全球重大油氣發現,70%來自水深超過1000米的水域。海底有待開發的資源非常豐富,現在還只是起步階段。比如海底的微生物新陳代謝極其緩慢,生殖周期在千年以上,但人類尚不知如何利用其「長壽基因」;太平洋一片深海黏土所含的稀土元素可供人類使用幾十年,但開採利用技術尚待研發。

  深潛、深鑽、深網是當今探索深海奧秘的三大手段,即深潛科學考察、國際大洋鑽探和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深潛是直觀的深海探索,但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存在局限性。深潛最深只能到海底,從海底往下得靠鑽探,這就是深鑽;深潛的運行時間只能以小時計,想要長期連續觀測就得將傳感器放到海底,聯網觀測,這就是深網。深潛、深鑽和深網,共同擔起深海探索的技術重任。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三深」格局,深海科考進入快速發展期。

  深潛:深海探索的尖兵

  明代《天工開物》中就有關於潛水的記載:屏住一口氣潛入海底「沒水採珠」。但是海水每加深10米就增加一個大氣壓,深海下潛只能在某種容器裡進行。

  20世紀晚期,人類在克服地心引力進入太空的同時,也頂住水柱壓力進入深水海底。經過潛水鐘、潛水球的試探,1960年,「的裡亞斯特」號深潛器下潛到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水深10916米的海底,將兩個人首次送入地球表面的最深處。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現在的深潛器已經發展為作業型,配有動力系統和各種取樣設施,成為深海探索的尖兵,其突出貢獻是1979年在東太平洋發現黑煙囪熱液系統。上世紀80年代,美國、法國、蘇聯、日本分別建造了載人深潛器,最深可以潛入6500米。

  我國深海科技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2012年,「蛟龍」號載人深潛器下潛至7062米,創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2017年,4500米型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正式投入使用,國產自主率超過95%。目前,萬米級全水深的載人深潛器已經處於試驗階段,我國正邁向國際深潛設施製造前列。正是通過載人深潛,我國在南海發現了海山上成片的多金屬結核、古熱液區和冷水珊瑚林,在西南印度洋勘查了金屬硫化物礦點。

  隨著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探索深海也可以不用人類親身下潛。上世紀7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非載人深潛器,同樣可以進行許多項目的科學探索,而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世界上載人深潛器為數稀少,無人遙控潛水器則已廣泛使用。由於有臍帶纜和母船連接,遙控潛水器有充足的能源保障,不僅可用於長時間的科研考察,更是當前水下工程作業的主力。我國70年代末開始研製非載人深潛器,進展迅速,「海馬」號4500米級遙控潛水器、「潛龍」號無人無纜自主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等,正在壯大著我國深潛器的陣營。

  深鑽:窺探地球內部奧秘

  「三深」中規模最大、需要國際合作進行的,是國際大洋鑽探計劃的深鑽。國際大洋鑽探計劃從1968年開始,是由20多個國家共同參加的科學探索計劃,其任務是探索深海底下的地球內部,是國際科學界為時最久、影響最大的合作計劃。

  大洋鑽探由於技術要求高、經費投入大,必須依靠國際合作。大洋鑽探每兩個月執行一個鑽探航次,每個航次採用的都是最先進的鑽探船,科技含量極高。半個世紀來,大洋鑽探在世界大洋鑽井4000多口,取回巖芯40多萬米,從多方面加深了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比如70年代的大洋鑽探,證實了地球構造運動的板塊學說,找到了氣候長期變化的軌道驅動;後來的鑽探又發現了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以及地殼裡微生物構成的「深部生物圈」。大洋鑽探始終引領著國際地球科學的發展。

  我國是大洋鑽探的新兵,1998年方才參加,但在1999年就成功實施了南海第一次大洋鑽探,探索季風氣候演變的歷史。2014至2018年間,我國又接連完成三個半鑽探航次,揭示了南海海盆張裂、海底擴張的歷史,使南海成為深部過程研究程度最高的邊緣海。重要的是,所有這些航次都是在中國科學家提議、設計和共同主持下實施的。

  深網:把「氣象站」和「實驗室」建在海底

  世界海洋科學正在轉型:從海面船隻的短暫測量,轉為海洋內部的長期觀測。長久以來,人類主要從海洋外部觀察海洋,而許多深海現象只有通過對海洋內部的長期觀測才能發現。比如海洋災害的預警,在最需要觀測的時候,船隻卻無法抵近。90年代起,國際海洋界開始將傳感器放到海底,再用光電纜接到岸上傳送能量和信息。這樣建成的海底觀測網可以不間斷地進行長期現場觀測,無論有颱風還是地震都可以連續運作,將深海的現場數據實時送到實驗室。

  進入新世紀,發達國家掀起了建設海底觀測網的熱潮。2009年,加拿大「海王星」觀測網率先建成,水深3000米、纜線長800公裡;2015年,日本建成S—Net網,從本州島連到太平洋8000米水深的日本海溝,布設150個監測站、纜線總長5700公裡,號稱世界最大的地震監測網;2016年,美國OOI海底觀測系統正式建成,包含區域網、近岸網、全球網三大系統,設置900多個探頭對美國岸外進行多學科的海底觀測;此外,歐盟14個國家參加的EMSO計劃,從地中海直到北冰洋都將布設海底觀測網。

  海底觀測網相當於在海底建立「氣象站」和「實驗室」,極大提升海洋觀測能力,標誌著新一代海洋科學的建立。從應用上講,海底觀測網是預警地震海嘯最為有效的手段。世界上85%的火山在海底,布設海底裝置能夠實時監測火山爆發,將來或能對海底火山爆發作「現場直播」。

  我國從2005年起開始推進海底觀測網的建設,2009年建設近岸的實驗觀測站。此後,又在南海北部進行了大量深水海流和沉積過程的長期觀測。2017年,我國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正式被批覆建立,將在我國東海和南海分別建立海底科學觀測系統,從海底向海面進行全天候、實時和高解析度的多界面立體綜合觀測。

  近10年來,建設中的海底科學觀測網除了光纜聯網的設備外,還有著大量無線聯網的活動觀測平臺,包括自主水下航行器、水下滑翔機、海底爬行車等。

  由於深海開發尚處起步階段,在取得成功的同時,也時有災難發生。2010年,墨西哥灣一口創紀錄的深水油井打開了大油田,但是鑽井平臺爆炸導致在接下來的5個月裡,50萬立方米的原油漏入墨西哥灣,造成史上最嚴重的海上事故。進入深海不僅要防止災害,還要關注環境保護。深海的特點在於連通性強,而且有大量的「慢過程」,深水珊瑚上千年才長一株,多金屬結核百萬年才長几釐米。汙染物質的排放或者生態環境的破壞,後果要比在陸地嚴重得多。人類在深海面前還是個小學生,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發展深海科技,決不能帶著「淘金」的狂熱去開發深海。開發深海,大量技術上的新挑戰還在前面。

  深海開發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如果說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是人類在橫向上進入海洋,21世紀將是人類在垂向上進入海洋。深潛、深鑽、深網,深耕藍色國土,建設海洋強國,我國海洋事業正在向海洋深處挺進,期待中國科學家為人類海洋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同濟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推薦讀物:

  1.《深海淺說》:汪品先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2.《搏擊滄海:地學革命風雲錄》:許靖華著;地質出版社出版。

  3.《深海探險簡史》:R.D.巴拉德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深海探測: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
    從科學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水深超過2000米的深海,佔據地球表面的3/5,無論溫室氣體排放的歸宿,還是氣候長期變化的源頭,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層。不僅如此,海底是距離地球內部最近的地方:大陸地殼平均35公裡厚,大洋地殼則為7公裡。揭示板塊運動的規律、窺探地球內部的真相,也要到深海底部進行探索。
  • 記者手記:在馬裡亞納海溝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新華社「沈括」號12月16日電 記者手記:在馬裡亞納海溝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世界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近日迎來中國「彩虹魚」科考團隊。他們乘坐「沈括」號一路遠航來到這裡,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 青島海洋科技館「新」方式探索海洋奧秘
    海洋科技館。海水為什麼是藍色……6月3日上午,在青島海洋科技館,金東創意組織了一場「特別」的媒體開放日活動,大家在互動體驗的同時,學到深奧的海洋奧秘。海洋科技館是金東創意攜手青島海洋科技館,共同打造的集文化教育、科普知識、海洋科技為一體的多媒體互動體驗型場館。本次活動的特別之處在於金東創意打造一種全新的方式,讓公眾在輕鬆體驗的同時,探索到海洋生物的奧秘。
  • 中國「彩虹魚」科考團隊,在世界最深的海溝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他們乘坐「沈括」號一路遠航來到這裡,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連日來,馬裡亞納海溝最深的海域——「挑戰者深淵」天氣總體晴好。幽藍的海天盡頭,白雲朵朵、波湧浪飛。陽光通透,炙烤著海面,反射出明亮而富有質感的金屬光澤。2194噸的「沈括」號雙體船,猶如一片紅白相間的小「楓葉」,停泊在最深點的上方。
  •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一起來見識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一起來見識我國深海水下機器人。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幾乎四分之三被海洋覆蓋。海洋遠比陸地遼闊和深邃,蘊藏著難以想像的礦物、能源、蛋白質、生物基因等難以想像的資源。海洋還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更是生命起源的搖籃。 探索海底深處的奧秘,正是水下機器人的使命。
  • 在人的喉嚨深處,科學家意外發現新器官,人體奧秘還有多少?
    引言 隨著世界各國不斷發展,而也讓我們發現了很多未知的秘密,雖然現在各國都在探索海洋和外太空的秘密,但我們人體的奧秘還存在著很多,在近段期間,外國科學家在人體當中又有一個意外發現,那就是在我們的喉嚨深處,意外發現了一個新器官。
  • 正確認識科學應對(開卷知新) ——談談新冠肺炎防治
    正確認識科學應對(開卷知新) ——談談新冠肺炎防治 2020-02-11 17: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海洋:人類現在可以到達海底最深處了嗎?
    ,因為深海有著超強的壓力,光線也不足,相比探索太空難度大了很多。所以人類不探索深海。    人類所探索過的海底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至今沒有任何儀器到過。它的深度是-11034米。  馬裡亞納海溝,又稱「馬裡亞納群島海溝」,是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溝,該海溝地處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靠近關島的馬裡亞納群島的東方,該海溝為兩個板塊輻輳俯衝帶,太平洋板塊在這裡俯衝到菲律賓板塊(或細分出的馬裡亞納板塊)之下。馬裡亞納海溝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度已經超過珠穆朗瑪峰的海拔最高處。
  • 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之一「深潛:深海探索的尖兵」
    經過潛水鐘、潛水球的試探,1960年,「的裡亞斯特」號深潛器下潛到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水深10916米的海底,將兩個人首次送入地球表面的最深處。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現在的深潛器已經發展為作業型,配有動力系統和各種取樣設施,成為深海探索的尖兵,其突出貢獻是1979年在東太平洋發現黑煙囪熱液系統。上世紀80年代,美國、法國、蘇聯、日本分別建造了載人深潛器,最深可以潛入6500米。
  • 品牌推薦|知物:知物由學,學之乃知
    其名稱取自於漢代《論衡·實知》中「知物由學」,意思是要通過認真學習了解客觀的世界。「知物」品牌立足於機械工業出版社科技大社的專業背景,以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探索為主要內容,面向青少年及成人群體,結合多平臺媒介,多層次、立體化地傳播、普及自然科學知識。
  • 看世界系列 | 探索海洋世界的秘密
    導讀:海底世界長久以來一直吸引著人們進行不斷的探索,有關海底奧秘的話題總是長久不衰。英國電視臺科學考察團隊耗時近1年,深入海底的未知領域對這片與世隔絕的地帶進行了研究探索。  在整個科考過程中,科學工作者們在全球海洋範圍內,對地球上的7大地區海洋的近1000多處海底深處進行了此前所沒有進行過的探索,他們記錄下了無數令人難以置信的最新發現。
  • 莒縣四小海洋科普研學活動走進海洋公園 探索海洋奧秘
    半島網日照消息  12月1日,莒縣第四實驗小學2015級3班揚帆中隊一場別開生面的「海洋科普研學活動「在日照海洋公園拉開了序幕。這次研學活動的主題是「走進海洋公園 探索海洋奧秘」。海底世界尋奧秘在導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帶著對海洋世界的好奇心有秩序地排隊進入陽光海洋館的展廳,觀看海洋館裡的各種海洋生物。英武彪悍的鯊魚、憨態可掬的大海龜、千姿百態的珊瑚礁、萌趣可愛的企鵝和形態各異的水母……令孩子們目不暇接。同學們漫步於"海底隧道"中,感嘆海洋生物的多種多樣,宛如置身於神奇而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
  • 三亞大白鯨推出《與鯨同眠》研學課程 「萌娃」夜宿探索海洋奧秘
    6月6日至7日,大白鯨三亞海洋探索世界海洋主題研學課程——《與鯨同眠》迎來首批體驗官,十餘位小朋友化身「海洋精靈」,通過夜探海洋世界、夜宿企鵝教室、趣味實驗互動,全身心融入體驗式情景教育。第二天,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朋友們紛紛準時起床,新的驚喜也在等待著「海洋精靈」們。魔術般的液氮實驗不僅可以凍菜葉,還能凍棉花糖,讓小朋友們連連驚呼「太好玩了!」。小朋友們不僅為聰明可愛的花鯨送上了「摸頭殺」,還發現了黝黑大胖子海獅的親暱和溫柔。
  • 海洋深處的秘密,目前人類僅僅探索了5%,深海生物很恐怖!
    自古以來,大海永遠是神秘的,但目前人類仍有95%的海洋未探索,從海洋到底有多深,到現存在海底的奇異物種有多少等等,我們對海洋的了解少之又少。目前全世界公認的,人類已知的海洋最深處位於太平洋底的馬裡亞納海溝,處於海平面以下11034米。
  • 海底最深處發現海洋新物種:全透明水母
    高冷知識鋪【海底最深處發現海洋新物種:全透明水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梳狀水母物種,這是一種櫛水母,俗稱梳狀水母,生活在波多黎各沿海,被發現時在海底最深處,目前還不清楚它是否以某種方式固定在海底。
  • 海底最深處發現海洋新物種:全透明水母
    高冷知識鋪【海底最深處發現海洋新物種:全透明水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梳狀水母物種,這是一種櫛水母,俗稱梳狀水母,生活在波多黎各沿海,被發現時在海底最深處,目前還不清楚它是否以某種方式固定在海底。
  • 馬裡亞納海溝是海洋最深處之一,不知道真的假的?
    可是地球可不僅僅是一個表面這麼簡單,佔地球表面71%面積的海洋遠比地表要神秘和複雜,而人類對於海洋的了解只有5%左右,還有95%的海洋我們是不了解的,尤其是深海更是人類探索的一個盲區。除了海洋之外,地球還有一個最神秘的區域,那就是地球內部。
  • 馬裡亞納海溝是海洋的最深處,再往下是什麼地方?穿透地殼了嗎?
    地球是人類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半個世紀前,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終於實現了飛天的夢想,走出地球開始探索宇宙。可能很多人覺得,人類已經可以初步探索太空,那麼對於生存的家園地球應該已經有非常多的了解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 海洋科學:探索海洋的奧秘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大氣圈、巖石圈以及生物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為控制地球表面的環境和生命特徵的一個基本環節。 自古以來,人類就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海洋為人類提供了數不清的魚類,帶來了航行的便利,蘊含著無盡的寶藏;同時,無情的波濤也吞噬了許多水手的生命。人類一直在探索大海,但海洋科學卻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迄今只有100多年的歷史。
  • 全球海洋最深處 "奮鬥者"號來了! 天翼雲VR與央視頻共同見證
    全球海洋最深處 "奮鬥者"號來了! 11月10日8時12分,由中國自主研發製造的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