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順利結束7個潛次的深海考古調查後,6名水下考古工作者從西沙群島北礁海域返航,並於4月27日抵達三亞。這是我國首次深海考古調查,按照預定計劃完成了所有工作內容,這意味著我國初步具備了深海考古作業能力。
本次深海考古調查原計劃下潛6次,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調整至7次。藉助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水下考古工作者將工作海域最深拓展至水下1003米,下潛時長共計66小時51分,並成功採集到文物標本。
首次深海考古意義重大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 宋建忠——
「對我們而言,深海考古是一個全新的挑戰與重要的課題。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對深海的海底地形、地貌有了直觀的認識,對深海技術與水下考古的結合有了基本了解。在調查結束後,我們會對所有潛次搜集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討論,並形成工作報告,為發現和保護沉睡在南海深處的文化遺產奠定堅實的基礎。」
宋建忠說:「昨天順利完成的調查,不僅讓中國水下考古人圓夢深海,也為未來的深海考古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首席科學家 彭曉彤——
這是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交付使用後首次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本次深海考古實踐將推動與深潛器配套的考古專用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促進中國水下考古在深海領域的發展。
我國水下考古緣起
我國水下考古緣起於上世紀80年代南海海域的一樁商業盜撈。英國人邁克·哈徹發現並盜撈了1752年駛離廣州開往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哥德瓦爾森」號商船,並委託佳士得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大肆拍賣這批盜撈的文物。在此背景下,1987年3月,國家文物局牽頭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同年8月,廣州救撈局聯合英國商業打撈公司發現「南海Ⅰ號」沉船;11月,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室創建。
「1987年的這三件大事,成為中國水下考古誕生的重要標誌。」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宋建忠說。
資料: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簡稱「深海勇士」,是中國第二臺深海載人潛水器,它的作業能力達到水下4500米。潛水器取名「深海勇士」,寓意是希望憑藉它的出色發揮,像勇士一樣探索深海的奧秘。
研發團隊歷經八年持續艱苦攻關,在「蛟龍」號研製與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中國載人深潛核心技術及關鍵部件自主創新能力,降低運維成本,有力推動深海裝備功能化、譜系化建設。「勇士號」浮力材料、深海鋰電池、機械手全是中國自己研製的,國產化達到95%以上。這不僅讓潛器的成本大大降低,也讓國內很多生產和製造潛器相關配件的廠商升級產品水平。
2017年10月3日,「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試驗隊在中國南海完成全部海上試驗任務,勝利返航三亞港。
2017年11月13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完成了對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海試後的拆檢,並通過中國船級社建造入級檢驗的相關要求。
2017年12月1日,在北京完成驗收,正式交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