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乘「深海勇士」在深海海底看到了什麼?

2020-11-23 澎湃新聞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經歷了從海上探險到立體考察的發展過程。曾幾何時,科學家們認為在水深幾百米以下的海底,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直到19世紀70年代,英國「挑戰者」號的環球海洋勘探,將拖網拋至幾千米深的海底,深海世界生命繁盛的事實才為世人所知。

近年來,隨著深海技術裝備發展,載人潛水器可以將人們帶到深海洋底,水平的海洋探險變成了立體的海洋探索。

3月10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深潛科考航次,返回海南三亞。

1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蔡巍

在本次科考過程中,我有幸隨「深海勇士」號下潛,開啟了一段奇幻的深海探秘之旅。雖然從事海洋科學研究6年多,但我之前所有的研究幾乎都是通過資料進行的,對於「真光層」「溫躍層」等諸如此類的專業詞彙並沒有任何具象。此次,能夠置身海底實地觀察,採集煙囪體的巖石和流體樣品,實在是夢寐以求的事情。

「深海勇士」號載人艙並不高,除了設備,只能容納3人。主駕駛王志強在正前方的主觀察窗,我和副駕駛張康樂負責左右舷觀察。1月18日清晨,「深海勇士」號入水,如同一葉輕舟在海面上來迴蕩漾,讓人頭重腳輕。王志強說,下潛後就平穩多了。果然,隨著「深海勇士」號開始下潛,我感到一種「穩穩的幸福」。

雖然下潛時艙內關燈,但仍能看到控制面板上各種儀表的亮光。透過舷窗望去,海中不時有螢光閃爍。從海面下潛到2700多米時,載人艙承受住水壓變化的考驗,艙內供氧和循環系統有效維持了氣壓和氧氣濃度,始終保持近20℃的恆溫使艙內溫暖如春,只有舷窗邊聚集的水珠顯示著溫度在持續下降。

在距離海底約200米時,「深海勇士」開啟了照明系統。燈光映射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窗外混雜著微小顆粒物的深藍色海水。潛水器即將著底,前方出現了一些體積龐大的煙囪體,密密麻麻如同石林,富含礦物質的流體源源不斷地從煙囪體噴湧而出。

2

上圖自左向右依次為,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柳雲龍、蔡巍、劉佳、梁錦

望著這樣壯觀的深海地貌,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深海勇士」號依靠鋼製採樣籃搭靠在煙囪體邊,如同太空人在太空零重力下行走。駕駛員操作機械手準備取樣,我透過舷窗與一個噴湧著黑色流體的噴口「對視」,我呼吸空氣,它「呼吸」海水;我消耗氧氣,它「淋濾」礦物。它們可能已在這裡「生活」了千萬年,很遺憾我們沒有溝通的「語言」,不能聊一聊深海科學的奧秘。

單個熱液區的範圍一般只有方圓百米,許多煙囪體間距不過幾米。在「深海勇士」號深海滑行過程中,3個並肩而立的煙囪體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個滿身灰黃,傲然矗立;一個藍白相間,底部似裙擺展開;還有一個及腰高的小煙囪體,3個煙囪體如同三口之家,相互依偎。一條小魚慢悠悠地遊過,更襯託出深海的靜謐與奇幻。

海底漫遊近5個小時後,「深海勇士」號拋掉壓載鐵,以每分鐘40米的速度上浮。雖然蜷曲的雙腿酸脹不已,但我依然戀戀不捨,透過舷窗向煙囪體告別。抵達海面後,船艉的A架從海面吊起潛器,安放在甲板滑軌上。我走出載人艙,3桶溫水從頭澆灌而下——這種「洗禮」儀式是對首次下潛者的祝福,一般是使用冰水,寓意零距離接觸接近零攝氏度的海底。我還是被優待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現在雖然已經返回國內,但這次深海探秘經歷就像電影一樣時常在我腦中回放。深海世界蘊藏的無數科學奧秘,因人類難以抵達而知之甚少。雖然一生之中只能窺之寥寥,但也要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轉自微信公眾號觀滄海

原文來源: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蔡巍

未來兩天近海預報

預計明天,

渤海、黃海北部有1.5到2.3米的中浪區;

黃海南部、東海、釣魚島附近海域有1.3到1.8米的中浪;

臺灣海峽有1.5到2.3米的中浪區;

南海北部、中部、巴士海峽、臺灣以東洋面有2到2.4米的中浪區;

南海南部、北部灣有1到1.5米的輕浪到中浪。

預計後天,

渤海、黃海北部將生成新的大浪區,浪高2到2.5米。

上圖為今天中午到明天中午的海浪預報

明日濱海出行提示

沿岸海域海況

預計明天,

大連、三亞海域有中浪,其他沿岸海域都是輕浪;

各海域的海況良好,都適宜開展濱海休閒活動。

未來三天詳情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中的「潮汐預報」

我國主要沿岸海域包含:

Ⅰ大連;Ⅱ天津;Ⅲ青島;Ⅳ連雲港;Ⅴ上海;Ⅵ舟山;Ⅶ平潭;Ⅷ廈門;Ⅸ深圳;Ⅹ北海;Ⅺ海口;Ⅻ三亞。

主要航線海況

預計明天,

我國各主要航線均適宜乘船出行;

三亞至西沙北礁航線有大浪,乘船舒適度均為三級;

大連到煙臺、廈門至金門航線有中浪,乘船舒適度都為二級。

未來兩天詳情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中的「航線預報」

我國主要旅行航線包含:

①大連-煙臺;②上海-普陀山;③海口-北海;④廈門-金門;⑤深圳-珠海;⑥海口-海安;⑦三亞-西沙北礁航線。

乘船舒適度分為五級:

一級:海面狀況極佳,非常適宜乘船旅行;

二級:海面狀況優良,適宜乘船旅行;

三級:海面狀況良好,較適宜乘船旅行,請做好預防暈船的準備;

四級:海面狀況較差,基本適宜乘船旅行,航行請加強瞭望;

五級:湧浪偏大,不適宜乘船旅行。

美麗海島海域海況

預計明天,

覺華島、長山群島、川山群島、分界洲島、永興島及永暑礁附近海域有1.3米-1.8米的中浪,較適宜乘船出行;

我國其他各美麗海島附近海域海況都不錯,適宜海島遊玩。

未來三天詳情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中的「海島預報」

美麗海島預報主要包括以下35個海島:

覺華島、長山群島、菩提島、長島、劉公島、靈山島、秦山島、連島、崇明島、嵊泗列島、岱山島、東極島、普陀山、大陳島、玉環島、洞頭島、南麂島、嵛山島、三都島、平潭島、湄洲島、東山島、釣魚島、南澳島、萬山群島、川山群島、海陵島、南三島、東海島、潿洲島、分界洲島、蜈支洲島、永興島、黃巖島、永暑礁。

國家海洋預報臺

我們提供適應不同需求的海洋預報產品,

總有一款適合您~

以上預報內容,

點擊箭頭下方「閱讀原文」可以輕鬆查看☺

相關焦點

  • 一張長長長長長長圖,和「深海勇士」一起探尋海底
    日前,在模里西斯進行短暫停靠補給後,「深海勇士」號開赴印度洋的下一個作業點,繼續執行深潛任務。在過去的兩個月中,「深海勇士」號在這一海域共進行了43個潛次,對海底的熱液系統進行了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生物學的考察和取樣工作。
  • 「深海勇士」探秘海底世界:發現海底「珊瑚墳場」
    這是他第二次隨「深海勇士」號下潛,收穫令科學家們驚喜:一片此前從未見過的「珊瑚墳場」。「在潛器經過的一個海底高地的頂部,直徑約200米左右的範圍內,有大片的死亡珊瑚骨骼堆積,而在那處水深之下的冷水珊瑚都生長得很茂盛。不知道那裡曾經發生過什麼,導致如此多的冷水珊瑚死亡。」李建如說。
  • 一張長圖:與「深海勇士」潛水機器人共赴海底探秘
    一張長圖:與「深海勇士」潛水機器人共赴海底探秘 2019-02-03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視頻首次曝光:「深海勇士」號拍到海底2000米的海洋生物
    深海勇士首次曝光來自海底2000米的神奇生物(02:18)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海洋佔總面積的70%佔生存空間的90%以上海洋最深處有什麼?
  • 深海勇士遨遊海底探索遠古之門
    在順利結束7個潛次的深海考古調查後,6名水下考古工作者從西沙群島北礁海域返航,並於4月27日抵達三亞。這是我國首次深海考古調查,按照預定計劃完成了所有工作內容,這意味著我國初步具備了深海考古作業能力。本次深海考古調查原計劃下潛6次,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調整至7次。
  • 「深海勇士」號首次發現海底「珊瑚墳場」
    「深海勇士」探秘海底世界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非常好。」結束近9小時的水下作業,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建如博士走出潛器。這是他第二次隨「深海勇士」號下潛,收穫令科學家們驚喜:一片此前從未見過的「珊瑚墳場」。
  • 「深海勇士」號帶來深海4000米奇妙畫面:仙女魚、深淵鉤蝦……
    來源:央視網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已3次成功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深海,此次科考,4500米級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也承擔著多項下潛任務,不過它下潛的位置在馬裡亞納海溝較淺的位置。
  • 「深海勇士」號帶來深海4000米奇妙畫面:仙女魚、深淵鉤蝦……
    今天(18日),「深海勇士」號進行第297次下潛,這也是本次載人深潛科考「深海勇士」號的第四次下潛。到達太平洋後,「深海勇士」號已經進行了三次下潛,今天的下潛任務完成度如何?依靠攜帶的照相、攝像設備,「深海勇士」號帶回了大量珍貴照片和視頻。4000多米的深海是什麼樣?有什麼生物?
  • 我國深海領域又添「大國重器」!「深海勇士」號海試成功 4500米下潛點海底地形圖首度公布
    近日,「十二五」863計劃重大研製項目「深海勇士」號4500米級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海上試驗,返回三亞。我國深海領域又添「大國重器」。  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籌建)承擔「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大腦」—潛水器控制系統的研製與海試任務。
  • 八旬院士汪品先 深海「勇士」的慷慨和小氣
    人生中,他已經功成名就,原本可以急流勇退,享受含飴弄孫的幸福晚年生活,但他執著地選擇與科學為伴。他的老伴孫湘君,則選擇在辦公室裡與他為伴。  在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的辦公室極為普通。一排書櫥佔滿了一面牆,堆滿了資料的書桌中間擺放著一個桌上型電腦。每次去採訪,總能看到他坐在電腦前,埋頭工作。  辦公室裡面一間小會議室,是他的老伴孫湘君的辦公室。
  • 深海「鎧甲勇士」——多鱗蟲
    多鱗蟲是深海十分常見的多毛類,具有很強的生存和適應能力。鱗片是它們與生俱來的「鎧甲」,可保護柔軟的身體不受惡劣環境和天敵的侵害。它們既是身披「鎧甲」、威風凜凜、來去自如的「勇士」,也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的隱士。多鱗蟲是體表覆蓋許多鱗片的蠕蟲,隸屬於環節動物門多毛綱遊走亞綱葉須蟲目。
  • 「深海勇士」號返航 創造多項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科考船於去年11月10日前往西南印度洋,歷時121天,航行17000餘海裡,「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複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以一次次下潛,創造了一系列我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書寫了中國載人深潛新歷史。
  •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打造深海研發基地 加快發展深海...
    由深海所牽頭的規模宏大的中國科學院「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專項,從去年4月12日起醞釀,僅用半年時間完成立項;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西南印度洋熱液科考圓滿完成,科考工作屢摘碩果;海南衛星星座項目加快研製,並將於今年內擇機發射,夯實「一帶一路」商業航天合作基礎…… 探秘深海 志向深藍 「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潛水器,被譽為我國挺進深海的「大國重器」之一
  • 「深海恐懼症」慎入!在幽靜黑暗的「深海」裡會看到什麼?
    比如,有「深海恐懼症」的玩家,看到幽暗的深海場景可能就會有些不自在。所以如果你是患有深海恐懼症的玩家,觀看一下內容之前,還是要先做好心理準備。《活體腦細胞》就是一款以深海為舞臺的第一人稱的科幻驚悚遊戲,其開發團隊Frictional Games正是開發知名恐怖遊戲《失憶症:黑暗後裔》的開發商。談到經典的恐怖生存遊戲,《失憶症》絕對榜上有名。
  • 我們為何要研究深海?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徵服深海的?
    為什麼這些年我國不斷研發深海深潛器呢?海洋科學頂尖專家、「深海勇士」汪院士這樣回答:「因為深海是人類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區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汪品先院士在十餘年深海科普工作的基礎上,收集最新資料創作了《深海淺說》一書,為大眾普及深海知識。
  • 來自深海的捷報!揭秘-10909米的「奮鬥」故事
    這次考察帶給汪品先的震撼不小,「看到了石油界、地質界最前沿的科技都在海洋。」一位法國科學家向汪品先形容神秘的「海底世界」。1978年的中國,沒有條件讓人潛到深海。為解決第一個問題,中國第二代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應運而生。與十年立項、十年研製的「蛟龍」號不同,我國第二代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從研製立項到海試交付只用了短短八年,且國產化程度更高,實用性更強。2018年3月,「深海勇士」在南海投入應用,國產化率達到95%,載人艙、水聲通信、都卜勒測速儀等核心國產設備性能先進,技術狀態穩定。
  • 獨家|深海超級戰隊,向萬米海底出徵……
    此刻,深海超級戰隊正向海底萬米出徵,中國之聲獨家帶來他們的聲音,聽……「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萬米海試總指揮葉聰他是「蛟龍」號載人作業潛水器首席潛航員、「深海勇士」號載人作業潛水器副總設計師、全海深載人作業潛水器總設計師,始終奮戰在深潛領域第一線,屢創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 唯美的海底世界 《深海水族館》在海底當漁夫
    唯美的海底世界 《深海水族館》在海底當漁夫 來源:www.18183.com 作者:南山頑石 時間:2016-08-08 分享到:
  • 那麼多人都有深海恐懼症,深海裡到底有什麼?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深海中都有些什麼?電影橋段總是容易讓人浮想聯翩,在海洋的深處到底有些什麼?電影裡的那些怪物,是不是有著真實的原型呢?對於海洋,人類很無知——並不是人類「偷懶」,而是探索海洋的難度實在太大。
  • 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壽基因的秘密或許就藏在深海裡
    深海藏著很多奧秘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深海?  我國深海裡有什麼?  如何通過海洋研究復興國家?  我國目前深海研究發展到哪一步了?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  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歲的長者乘坐「深海勇士」載人深潛器,9天內3次下潛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連續觀測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