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媒關注中國積極為海底地貌命名:部分位於南海

2021-01-10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2月19日報導 菲媒稱,給貝納姆海隆(菲律賓海隆)的5處海底地貌起中文名字只是冰山一角。

《菲律賓明星報》網站2月18日報導稱,該報獲悉,作為一項被一些人視為強化其海洋強國地位的努力,北京已經為南海和太平洋的其他海底地貌提出了命名方案,其中包括在中國與其他國家存在主權爭議的區域。

報導稱,國際航道測量組織下屬的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SCUFN)的文件顯示,中國從2013年起已經為142處海底地理實體提出了命名方案。中國所提出的命名方案數量近年出現了明顯增加,從2013年的10項增加到2014年的19項、2015年的21項、2016年的50項以及去年的42項。這些地理實體大部分位於太平洋,儘管也有一些位於南海、大西洋及印度洋。

報導稱,在這142項命名方案中,SCUFN批准了有關84處海底地貌的命名方案,包括貝納姆海隆區域內的5處。

根據國際航道測量組織的文件,中國最早是在2014年提出貝納姆海隆地貌的命名方案的,當時它曾尋求命名「觥籌」(音)和「海東青」兩座海山。SCUFN批准了「海東青」方案。

報導稱,中國在2015年為貝納姆海隆的另外3處區域提出了命名方案,即「靜好」、「強德」和「天保」海山。中國後來撤回了「強德」海山的命名方案,而該委員會則批准了「靜好」和「天保」方案。2016年中國再次提出了「強德」海山命名方案,並增加了「翠翹」、「雎鳩」、「明月」等海山的命名方案。SCUFN先是批准了「翠翹」和「雎鳩」方案,但隨後擱置了命名決定。此次擱置同樣也適用於另外20個有關南海爭議區域內的地貌命名方案。

報導稱,在SCUFN去年在義大利舉行的討論中,一項提議被加入到了該分委會的參考條目內,以方便進行有關政治敏感或具有爭議性的地貌命名的討論。

在去年的SCUFN會議上,中國代表表示將在未來重新提交在2016年被擱置的命名方案。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2017年6月13日,「蛟龍」號完成中國大洋38航次最後一潛。圖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離開海面。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相關焦點

  • 國際航道測量組織批准中國命名貝納姆海隆五個海底地貌
    參考消息網2月15日報導 菲媒稱,據一名海洋法專家透露,中國採取行動,命名了貝納姆海隆的五處海底地貌。據《菲律賓每日詢問者報》網站2月13日報導,菲律賓大學海洋事務與海洋法研究所所長傑伊·巴通巴卡爾12日在臉書上發文說:「國際航道測量組織批准了中國去年(2017年)提交的海底地名提案。
  • 日媒稱中日打響海底地形"命名戰":涉及敏感海域
    參考消息網1月2日報導 日媒稱,中國政府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周邊等地進行海底地形調查,2016年向國際航道測量組織的下屬組織積極提交了以漢語命名的海底地名申請。中國不僅在海上擴大海洋權益,同時還加快了在海底的爭奪。
  • 中國加快對海底地形命名 日本媒體擔憂:衝我們來的
    而部分中國命名申請就「緊貼日本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有日本研究者認為,中國進行調查活動和申請命名的地點都儘可能地接近日本主張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他斷言:「這讓人感覺中國是有意為之。」日本此次所指的就是中國對於西太平洋洋底的八處命名申請。中國「向陽紅14號」海洋科考船在2011年7月對西太平洋海底熱液區進行考察。此後參照「臺灣百嶽」,將新探明的八座海山取名為加利、佳陽、南華、屏風、奇萊、塔關、向陽、伊澤。
  • 菲媒稱菲律賓對南海爭議島嶼早有「實際控制權」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許曄】 近日,中菲南海爭端正繼續升溫。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7月17日刊載一篇文章,稱菲律賓自70年代就對該群島擁有「實際控制權」,並試圖以此證明菲律賓對該群島擁有所謂的「主權」。
  • 中國大洋協會命名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
    海底命名:中國元素留存大洋深處根據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的規定,海底地理實體是海底可測量、可劃分界限的地貌單元,賦予其標準名稱的行為即「海底命名」。國際海域的地名,需得到國際組織的審議批准。截至2015年底,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共審議批准了國際海域3940個海底地名。
  • 初中中國地理知識點歸納:南海海底地形
    南海是位於中國南部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及中南半島所環繞,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中國漢代、南北朝時稱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後逐漸改稱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黃、東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陸附近深度較淺外,中部和東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
  • 新聞背景:國際海底命名
    新華網北京1月15日電(記者羅沙)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
  • 南海諸島研究又添新作《中國南海諸島史地研究論集》出版
    央廣網廣州9月22日消息 今年公布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島礁和海底地理實體標準名稱》是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第五次命名;「蒙全洲口述《更路簿》」應為「蒙傳稠口述《更路簿》」……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劉南威教授新著《中國南海諸島史地研究論集》日前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引發業界關注。
  • 日媒:中方擴大海底地形命名 提升「海洋強國」影響力
    參考消息網2月26日報導 日媒稱,在日本命名地形較多的專屬經濟區周邊的西太平洋,中國近年來頻繁對海底地形開展命名活動,2011年以來已經命名28處地形。日媒稱,今後,中國還有可能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內開展命名活動。外務省對此加強了警惕。
  • 中國在南海海域發現巨型「可燃冰」分布區
    科學家宣布,通過對「海馬冷泉」的調查,目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基本查明了「海馬冷泉」的分布範圍、地形地貌、生物群落、自生碳酸鹽巖及流體活動特徵等。據介紹,有冷泉的地方,就說明海底有甲烷氣體升上來,昭示冷泉下面的海底沉積物裡可能存在天然氣水合物。科學家首次公布「海馬冷泉」最新成果展示,中國發掘「可燃冰」目標已經邁出重要一步。同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工程技術中心」在廣州正式掛牌。
  • 2019中考地理知識點歸納——南海海底地形
    南海是位於中國南部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及中南半島所環繞,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中國漢代、南北朝時稱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後逐漸改稱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黃、東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陸附近深度較淺外,中部和東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此次在南海2座海山上各發現一處古熱液區,分別命名為「南溟」熱液區和「樓蘭」熱液區,其中由富集古熱液煙囪或熱液沉澱物丘構成的「南溟」熱液區範圍至少有700米長。  「相對於現代大洋擴張中心較新的熱液活動來說,這次南海海底古熱液區的發現和研究,對金屬成礦及其後期風化富集過程研究、深部生物圈探索、潛在金屬資源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周懷陽說。
  • 專家:中國南海諸島主權的形成及南海問題的由來
    1934年12月21日,由國民政府內政部召集參謀部、外交部、海軍司令部、教育部、蒙藏委員會組成的「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召開第25次會議,審定南海各島礁中英島名,並公布「關於我國南海諸島各島嶼中英地名對照表」,這是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第一次「準標準化」命名,正式將南海諸島分為4個部分:東沙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今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亦稱珊瑚群島,今南沙群島)。
  • 菲外長承認中國已控制黃巖島 船隻永遠無意撤出
    當問及中國無意從黃巖島撤走船隻,菲律賓將如應對之時,羅薩裡奧稱:「我們正在評估三種渠道的選項,包括政治、法律及外交手段。」  不過,菲律賓總統阿基諾拒絕公開討論菲方將針對黃巖島所採取的措施。他認為,如果公開討論這些措施,會「讓對方提前了解菲方將做的一切事情」。不過,他表示,「菲方顧問正在討論這一事項」。
  • 中菲宣布共同開發南海資源後,裡根號航母來攪局,一度靠近黃巖島
    據悉,10月15日,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發布消息稱,裡根號航母打擊群已經重返南海,將執行相關訓練和維護安全行動等任務。 16日時候,裡根號航母重返南海的第二天,就闖入中沙群島海域挑釁,並一度靠近中沙群島主體——中沙大環礁的東南海域。據悉,美軍向來較少在這片海域活動,一般都在西沙南沙,這次更是一度靠近了黃巖島。美軍方面目前未對此次行動給出具體回應。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role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on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 large submarine canyon(Taiwan Canyon),north-east
  • 南海西部發現42個海底大圓丘
    」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為中建南盆地油氣資源勘查提供了指示性意義。研究海底地形對了解盆地內部地層結構和沉積演變過程有重要指示意義。團隊基於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採集的多道反射地震和多波束數據,對盆地地形、地貌進行深入分析,發現盆地西北部普遍發育麻坑和衝溝等聚集流體運移相關地貌特徵,而盆地東北部中央坳陷內則發育大型圓丘。圓丘和火山一樣,都可以反映地層巖漿活動;而巖漿活動對於海底油氣資源勘探、金屬礦化、盆地演化過程、全球氣候變化都有重要影響。
  • 專家稱美國將不會為菲出手 中國控制黃巖島(圖)
    (資料圖)  部分政客試圖借對峙轉移國內視線 強化菲美關係  中菲艦船黃巖島對峙事件持續至今1個多月。一個多月來,菲律賓「姿態強硬」,導致局勢升級,使對峙的火藥味越來越濃。  菲律賓為何一再挑釁,其真正的目的究竟為何,中菲黃巖島的對峙會否演變為一場衝突,都成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 菲媒:菲律賓海和呂宋海峽對中國核潛艇很重要
    資料圖:網絡上流出的094核潛艇照片菲律賓《馬尼拉時報》網站11月2日文章,原題: 菲律賓海和呂宋海峽對中國的核雄心至關重要 儘管近年來已取得顯著進展,但中國三位一體核威懾力量中的海基實力仍受到地理和技術因素的嚴重製約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此次在南海2座海山上各發現1處古熱液區,分別命名為「南溟」熱液區和「樓蘭」熱液區,其中,由富集古熱液煙囪或熱液沉澱物丘構成的「南溟」熱液區範圍至少有700米長。 「相對於現代大洋擴張中心較新的熱液活動,這次南海海底古熱液區的發現和研究,對金屬成礦及其後期風化富集過程研究、深部生物圈探索、潛在金屬資源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周懷陽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