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海西部發現42個海底大圓丘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王月)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悉,該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為中建南盆地油氣資源勘查提供了指示性意義。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海洋和石油地質學》。研究海底地形對了解盆地內部地層結構和沉積演變過程有重要指示意義。
-
南海西部首次發現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
南海西部首次發現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近日,廣州海洋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為中建南盆地油氣資源勘查提供了指示性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在線發表。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發現海底大型圓丘—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悉,該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南海下潛最大深度3850米 「我們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古熱液區,並採集到古熱液煙囪樣品。這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發現。」周懷陽介紹,由於海底古熱液區分布有限、標誌不明顯,古熱液區的尋找和發現十分困難,至今在深海發現的古熱液區數量十分有限。
-
高豐度鐵錳結核,古熱液區,冷水珊瑚生態林……不過南海海底的冰山一角罷了
在南海深部計劃的指導下,我國科學家分別運用載人或遙控深潛器,針對南海深海盆中的部分海山開展了4個科學探測航次,在南海首次發現了較大面積的高豐度鐵錳結核分布區、「南溟」古熱液區和驚人的冷水珊瑚生態林。第一次真切地觀測到南海海底的鐵錳結核是在2013年6月中國自主研發的7000 m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執行「南海深部計劃」任務科考航次期間。這個航次也是「蛟龍」號工程試驗成功之後的首個應用性試驗航次。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海底古熱液煙囪。古熱液煙囪樣品。「我們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古熱液區,且採集到古熱液煙囪樣品。這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發現。」周懷陽教授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由於海底古熱液區分布有限、標誌不明顯,古熱液區的尋找和發現十分困難,至今,在深海發現的古熱液區數量也十分有限。
-
2019中考地理知識點歸納——南海海底地形
南海平均水深1100米,最大深度5567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類型齊全,既有寬廣的大陸架,又有較陡的大陸坡和遼闊的深海盆地。海底地勢西北高,東部和中部低。海盆四周邊緣分布著大陸架;大陸架以外為階梯狀下降的大陸坡,中國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等即為分布在大陸坡山脊上的礁島;在大陸坡的終止處進入南海深海盆地。
-
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蛟龍」號拍攝的印度洋海底黑暗生態系統。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本航段首席科學家韓喜球說,本航段在這一海域臥蠶1號、臥蠶2號、天休與大糦4個熱液區首次實施載人深潛調查,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
-
初中中國地理知識點歸納:南海海底地形
南海是位於中國南部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及中南半島所環繞,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中國漢代、南北朝時稱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後逐漸改稱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黃、東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陸附近深度較淺外,中部和東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
-
中國在南海海域發現巨型「可燃冰」分布區
(原標題:我國在南海發現新的巨型「可燃冰」分布區)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2017-04-06「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首次實施了載人深潛精細調查,成功發現了27處海底「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 本航段是「蛟龍」號首次在西北印度洋複雜地形環境的熱液區開展下潛作業,也是國際上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科學"號赴南海給海底"量體溫" 計劃10月初結束
在「科學」號往年的航次中,已對我國南海冷泉區進行了一系列調查與研究,研發了「近海底地球物理探測、水體化學參數捕獲和高解析度圖像獲取」完整觀測體系,初步建立了基於ROV的化能生態系統探測方法。 航次首席科學家欒振東介紹,本航次在南海冷泉區開展近海底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海底理化環境分布調查,通過「發現」號水下纜控潛器(ROV)進行生物、地質樣品的採集,以及深海原位探測、觀測及培養實驗,獲取大氣、水體、沉積物、生物樣品和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用於進行南海冷泉極端環境綜合探測研究。
-
"科學號"赴南海冷泉考察 給海底"量體溫"(圖)
在「科學」號往年的航次中,已對我國南海冷泉區進行了一系列調查與研究,研發了「近海底地球物理探測、水體化學參數捕獲和高解析度圖像獲取」完整觀測體系,初步建立了基於ROV的化能生態系統探測方法。 航次首席科學家欒振東介紹,本航次在南海冷泉區開展近海底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海底理化環境分布調查,通過「發現」號水下纜控潛器(ROV)進行生物、地質樣品的採集,以及深海原位探測、觀測及培養實驗,獲取大氣、水體、沉積物、生物樣品和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用於進行南海冷泉極端環境綜合探測研究。
-
菲媒關注中國積極為海底地貌命名:部分位於南海
參考消息網2月19日報導 菲媒稱,給貝納姆海隆(菲律賓海隆)的5處海底地貌起中文名字只是冰山一角。《菲律賓明星報》網站2月18日報導稱,該報獲悉,作為一項被一些人視為強化其海洋強國地位的努力,北京已經為南海和太平洋的其他海底地貌提出了命名方案,其中包括在中國與其他國家存在主權爭議的區域。
-
中國南海的自然資源
主要的屬種有角藻屬40種,角剌藻屬37種,根管藻屬20種,數量最大的是距端根管藻;星杆藻屬中的標誌星杆藻個體密度最高,密集於東島海區;半管藻屬有4個種,膜氏半管藻數量較多。南海中部海區已發現浮遊植物245種和31個變種,主要生態類群是硅藻、甲藻,及金藻、藍藻等,其中硅藻佔絕對優勢。
-
插進南海海底超1500米 中國鑽井深度全球第七
(原標題:插進南海海底超1500米 中國鑽井深度全球第七)
-
到南海的「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燈光的照射下,海底幽藍靜寂、海雪飛揚。一串串珍珠般白色氣泡,不停地從海底汩汩冒出來。氣泡周邊,滿眼的貽貝、蛤類和蚌類等密密麻麻;半透明的阿爾文蝦、白色的鎧甲蝦、一簇簇管狀蠕蟲,一片片小蛇尾等隨處可見。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
-
中國公布南海25個島礁、55個海底實體標準名
【來源:快科技】4月19日下午,國家民政部發布公告,為進一步規範有關地名的使用,公布了我國南海25個島礁、55個海底地理實體的標準名稱,請社會各界規範使用已公布的標準名稱。公告還表示,中國地名委員會1983年4月受權公布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繼續有效。相關消息:4月18日下午,民政部宣布,國務院於近日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設立西沙區、南沙區。
-
中國又一超級能源工程,195公里海底管道現身南海,每年輸氣4億方
為了能改善這種局面,我國在南海進行了多項能源工程。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一說中國又一超級能源工程,195公里海底管道現身南海,每年輸氣4億方。南海海底長達195公裡的天然氣「長龍」,即位於南海東方13-2氣田海域的天然氣管道,是中國展開的能源調配工程,其距離相當於北京至天津的近兩倍,這條超遠距離的跨海天然氣調配,打破了中國海底油氣輸送管道的長度紀錄,將為南部沿海地區提供強有力的能源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