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紀是前寒武紀晚期的一個紀,是在中國命名並向國際推薦的一個地質年代單位。開始於約8億年前,結束於約6億年前。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震旦系。由於古印度人稱中國為Cinisthana,在佛經中被譯為震旦,故名震旦紀。震旦紀分為早震旦世和晚震旦世,相應的地層為下震旦統和上震旦統,分界線為7億年前。
1922年,A.W.葛利普根據中國地質調查所的建議,在其《震旦系》一文中,將震旦一詞明確為系一級的年代地層單位名稱,並作為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其範圍包括泰山群或五臺群變質地層之上、寒武系之下的一套不變質或僅輕微變質的地層。1975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震旦系討論會,建議以李四光、趙亞曾1924年建立的湖北西陵峽東部震旦系剖面為其標準剖面。1982年7月,中國全國地層委員會在北京召開晚前寒武紀地層分類命名會議,討論了震旦系的涵義和使用範圍,基本肯定了中國震旦系討論會的意見。並明確指出,震旦系是上前寒武系最上部的一個系一級的年代地層單位,代號為「Z」,其範圍限於湖北長江三峽東部剖面為代表的一段晚前寒武紀地層。
震旦紀生物界的演化與前期相比要迅速得多,形成了幾個各具特色的生物群。
早震旦世(距今8~7億年),微古植物群的面貌和青白口紀微古植物群的面貌比較近似,兩者均以球藻群(Sphaeromorphida)的分子為主,但有一些新變化.出現了巨囊藻(Megasacculina)、捷菲鮑裡藻(Teophipolia)等屬。宏觀藻類也與青白口紀的宏觀藻類植物群的面貌基本相似,以Chuaria、Shouhsienia和Tawuia3屬為主體,但文德帶藻群開始在局部地區少量出現。
至晚震旦世,生物界的面貌顯著改變。微古植物群中的分子形態多樣,屬種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刺球藻群(Acanthomorphida)中個體較大或一些膜殼具有明顯刺狀構造的類型,如波羅的刺球藻(Baltisphaeridium)、Comasphaeridum、Tianzhushania等屬。
後生動物的大量出現和門類多樣化,是晚震旦世生物群最基本的特徵。伊迪卡拉動物群即出現於這一時期。伊迪卡拉動物和今天的大多數動物不同,它們既沒頭、尾、四肢,又沒嘴巴和消化器官,因此它們大概只能從水中攝取養分。大多的伊迪卡拉動物固著在海底,和植物十分相近,其他的則平躺在淺海處,等待營養順水流而送上門來。伊迪卡拉動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沒有規律。有幾種化石比較像後來動物的先驅。該動物群的一些分子目前已在歐、亞、非、美等洲發現,而以其命名地區澳大利亞南部的弗林德斯山區所產化石最豐富,其中以腔腸動物門為主,兼有環節動物及可能屬於節肢動物的一些化石類群,是一個以軟軀體後生動物為主體的動物群。
震旦紀之前,在中國曾有一次強烈而影響範圍很廣的地殼運動,即晉寧運動。伴隨著這次地殼運動有大量巖漿活動。受晉寧運動影響,中國境內形成了一種新的古地理格局,許多地區隆起為陸。早震旦世早期,許多地區為剝蝕區,沉積物以陸相為主,火山活動較頻繁。這一時期,僅在華北古陸東緣及東南緣為濱海至淺海環境,以海相碎屑沉積為主,生物比較豐富。早震旦世晚期,氣候變冷,華南普遍形成冰川堆積,塔裡木盆地北緣及庫魯克塔格一帶均發現冰川堆積物。這一時期的冰川堆積物以南沱冰磧層為代表,這一時期可稱為南沱冰期,該冰期的產物在全球許多地區均曾發現。晚震旦世時,中國大部地區地勢低平,氣候轉暖,華南和西北地區有廣泛海侵。震旦紀末期,華北地臺之東、南、西部邊緣及新疆庫魯克塔格地區有冰川堆積,顯示一個前寒武紀最晚期的一個冰期的存在。華北地臺主體,在震旦紀時普遍抬升為陸,遭受剝蝕,無震旦紀沉積,這種狀態,一直繼續到早寒武世早期。
由于震旦紀及其相應沉積具有全球意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前蘇聯、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對這段地層也都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已獲得了豐富的生物地層學、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和磁性地層學等資料。從地殼演化和生物演化的角度,或從古氣候學的角度,震旦紀都代表著一個特定的地質歷史時期,因此可以從前寒武紀中分出,作為一個國際通用的紀級的地質年代單位。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