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從伽利略發明望遠鏡開始,人們陸陸續續對月球上的一些地形單元進行了命名,絕大多數採用地球上的地名和世界各國歷史上著名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以示紀念。
2010年,我國利用嫦娥工程影像數據首次申報「月球地理實體命名」,獲得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批准,月面上的三個撞擊坑用我國著名科學家蔡倫、畢昇和張鈺哲的名字來命名,實現了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科學應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實體命名上零的突破。至此月球上共計以14個中國人的名稱命名了19個月球地理實體,包括12個撞擊坑、2個月溪和5個衛星坑。
高平子:
原名高均(1888—1970年),中國近代最有成就的天文學者之一,也是我國現代天文事業的奠基者和創建者之一。他開創中國太陽黑子觀測和子午測時的工作;參加國際經度聯測,成為我國最早參加國際經度聯合觀測的學者;主持《天文年曆》及《國民歷》的編纂工作;協助籌建我國第一座現代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並主管太陽分光觀測;開創了以現代科學知識闡釋我國傳統天文曆法的研究方向。
郭守敬:
字若思(1231—1316年),元朝卓越的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和儀表製造家。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他與王恂、許衡等共同編制出我國古代最先進、施行最久的曆法《授時曆》;創製和改進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仰儀、立運儀、景符、窺幾等十餘種天文儀器;在全國各地設立27個觀測站,最北的觀測點在西伯利亞,最南的在西沙群島,進行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測出的北極出地高度平均誤差只有0.35米。
張衡:
字平子(公元78—139年),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張衡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提出了東漢中期著名的宇宙結構理論-渾天說;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製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測定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測報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裡鼓車、飛行數裡的木鳥等;創作了我國第一部天文學理論著作《靈憲》和《靈憲圖》等。
嫦娥:
在中國,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婦孺皆知,嫦娥早已成為月亮的象徵。
萬戶:
中國明朝的一位官員,也是人類歷史記載的嘗試用火箭飛天的世界第一人。約14世紀晚期,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後,裝上47枚當時可能買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綁在椅子上面,手持兩個大風箏。然後叫他的僕人同時點燃47枚火箭,試圖利用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升空。不幸的是,火箭發生爆炸,萬戶為此獻出了生命。
祖衝之:
字文遠(公元429—500年),南北朝時期卓越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衝之創立了中國古代優秀的曆法之一——《大明曆》,精確計算出了一年和一個月的時間長度;他把圓周率精確地推算到數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而歐洲人達到這一演算精度則是在1100多年之後。
李白:
字太白(公元701—762年),號青蓮居士。李白一生寫下了大量詩作,人稱詩仙。這些詩作中有很多歌頌月亮,讚美月亮的優美詩篇。
石申:
又名石申夫,戰國中期魏國著名的天文學家。石申撰寫了一部長達八卷的《天文》(漢代稱《石氏星經》),書中討論了行星的運動、恆星的位置、交食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也是天文史上的經典之作。
蔡倫:
(63年—121年),我國東漢時期桂陽郡耒陽人,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人。
畢昇:
(約970年—1051年),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發明家,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活字排版印刷術的發明人。
張鈺哲:
(1902年—1986年),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新中國首任天文臺臺長,1928年他將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中華」星,開創了中國人命名小行星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