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浮冰融化,全新海域或將誕生

2021-01-19 新發現雜誌

北冰洋浮冰正在融化。數十年後,它們在夏季甚至可能徹底消失。而浮冰融化也意味著陽光可以透入原本不見天日的黑暗海域。這會給該地區所有的海洋生態系統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片全新海洋或將隨之誕生。

一片全新海洋正在形成。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地球版圖的最北端——北冰洋——切切實實地發生了。該地區的衛星圖像證實,白色的北冰洋浮冰逐年被藍色大海所取代。而單單這一極端現象就足以體現全球氣候變暖的猛烈之勢。

2018年春天,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記錄的數據顯示,北冰洋海域的冰層不僅面積小且厚度也較薄。當時科學家便由此推測,到2018年9月之前,北冰洋將迎來規模創紀錄的大範圍浮冰融化。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北冰洋浮冰退出歷史舞臺的開始:多個氣候模型均預計,本世紀中葉,北冰洋浮冰到了夏季將幾乎全部融化。

上圖顯示了截至2019年2月5日的北極海冰範圍,以及前四年和歷史最低年份的每日冰範圍數據。


浮冰融化難免會令人聯想到北極熊或將就此滅絕……這無疑是殘酷的,然而,北冰洋浮冰融化的最重大影響卻體現在別處。因為這一巨變將會令一個冰下世界重見天日。過去,北冰洋海域被厚達數米的冰雪層覆蓋,在長達300萬年的時間裡都處於黑暗之中。

如今,一場生物學家密切關注的光革命正在到來:北冰洋海域浮冰融化,陽光得以透入,這裡的生態系統將會有怎樣的變化?這片從黑暗中誕生的全新海洋又會擁有怎樣的面貌?

2019年1月的北極海冰面積為1356萬平方公裡

這片極地海域的海水表面會因陽光透入而受到紫外線輻射。如果深層海洋能為藻類和浮遊植物提供充足的營養補給,這些生物就會在該海域大量繁殖。不過,「北冰洋海域表層需要保持足夠穩定,使細胞有充足時間吸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挪威斯瓦爾巴大學生態學家厄於斯泰因·瓦爾普(Øystein Varpe)指出。

目前,美國和挪威的多個科研團隊都在嘗試對北冰洋海域的藻類及浮遊生物繁殖進行模擬。同時,他們也在探尋未來北冰洋漁業資源最豐富的海域,而喀拉海和巴倫支海似乎最具潛力。

浮遊生物

如果以上所說的條件均已齊備,那麼,作為有機物初級生產者的藻類和浮遊植物勢必會大量繁殖,從而帶動整個食物鏈發生變化。「北冰洋部分海域應該會吸引並孕育更多的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鳥。」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學家凱文·阿里戈(Kevin Arrigo)預計。

事實也印證了這一點:已有部分物種開始享受這一紅利。「目前我們觀察到,極地局部海域的弓頭鯨不僅種群有所增加,且個體體型也在變大。」美國阿拉斯加大學助理教授唐娜·豪瑟(Donna Hauser)透露道。

北冰洋浮冰大規模融化前,水下透光甚少,藻類、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①也不多,而擁有發達嗅覺的鱈魚②正是以這些浮遊生物為食。垂直水流會帶動海底營養物質上浮③,與此同時,有機物沉至海底,成為貝類的食物,而貝類則是海象④的最愛。而如今,隨著高強度的陽光穿透海面,表層水域的浮遊植物①得以大規模繁殖,這自然逃不過以它們為食的大西洋鯡或鯖魚②的視線——前來大快朵頤的這些魚類又將成為終於得以通行該海域的虎鯨③的獵物。

當然,有得必有失。這些浮遊生物大規模爆發或會給北冰洋食物網結構帶來深刻改變。 「在楚科奇海,生態系統的運作迄今都依託於海底:有機物緩慢下沉至貝殼和其他沉積生物聚集區,而這些生物本身是海象和髯海豹的主要食物。」華盛頓大學海洋學家凱特·斯塔福德(Kate Stafford)分析道,「目前,海洋環境的組織權將移交給淺水層區的魚群,它們以浮遊生物為食。」

事實上,這片被陽光照亮的海域有望成為一個絕佳漁場。「掠食性魚類主要利用它們的視覺系統來定位獵物,現在它們會更加高效!」厄於斯泰因·瓦爾普斷言。也就是說,它們遠遠就能發現浮遊動物,也無需像北鱈那樣依賴嗅覺來定位獵物——北鱈的位置很可能就此被那些在北上至高緯度地區後盡享完美視野的大西洋鯡、鯖魚、毛鱗魚或鮭魚奪取,這些魚類能更好地看清它們偏愛的獵物。更不用說極晝期間的北冰洋24小時都有光照!

北鱈

「我們已經觀察到這些物種的入侵,甚至還有掠食性的磷蝦。」挪威特羅姆瑟大學海洋生物學家約恩·貝延(Jørgen Bergen)證實。這將帶來顯著的演化風險。「行跡最明顯的浮遊生物將處於劣勢。」厄於斯泰因·瓦爾普預測道,「這會引發新的選擇壓力,更黯淡的色澤或者更小的體型將更具優勢。」

不僅如此,這片開放、明亮的全新海域還會迎來更為龐大的訪客……「鯨類需要遊至海洋表面進行呼吸,這在過去厚重浮冰的阻擋下難以實現;而現在,它們可以更自如地穿梭於北冰洋海域。」厄於斯泰因·瓦爾普舉例道。


還有一些跡象也值得注意。「鑑於北冰洋冬季浮冰形成推遲,越來越多的鯨類延長了它們在北冰洋海域度夏的時間。」唐娜·豪瑟透露。相較於1990年代末期,楚科奇海的白鯨冬季遷徙時間足足推遲了2至4周。

另一個引人注意的變化:2010年8月,美國研究人員通過觀測衛星圖像發現,兩頭弓頭鯨長時間逗留在鯨類通常不可能進入的加拿大極北部。

更驚人的是,它們一頭來自格陵蘭島,另一頭來自美國的阿拉斯加——這沒準是長久以來被浮冰隔絕的弓頭鯨大西洋種群和太平洋種群之間的首次接觸!「最近這10年來,我們已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海域觀察到了兩頭原產北太平洋的灰鯨。」凱特·斯塔福德補充道。

或許,北冰洋將成為一個前所未有的聯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生物通道與物種交匯的熔爐。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畫面!只不過,北冰洋的冰雪消融也會使最恐怖的海洋捕食者虎鯨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目前,位居北冰洋食物鏈頂端的虎鯨已然對該海域的生態系統造成幹擾,影響著那些在虎鯨威脅下聞風喪膽的海洋哺乳動物的行為。例如加拿大的一項新近研究表明,迫於虎鯨的壓力,一角鯨如今有向海岸靠近的趨勢。

「開放的北冰洋將是一個全然不同的系統。」約恩·貝延感嘆道。一個更明亮、更溫暖、更富生機,或許也更危險的新世界……


撰文 Vincent Nouyrigat

編譯 張文慧

一塊冰的融化,會給整個地球帶來不可思議的改變,無論是生態系統還是人類社會,我們都無法預知這份影響的力量。

同樣的,個體再渺小,對於推動世界改變來說也是一股不可缺少的動力。我們隨手丟棄的一個塑膠袋,對於遙遠大洋裡的生命來說就是一場噩夢;而一個堅持綠色出行的人,同樣可以影響到身邊的家人和朋友。

生命影響生命,從來不是一個標語,而是我們每時每刻改變世界的方式。

「Flipboard紅板報」聯合「非洲野生動物基金會」聯合策劃了一場「生命影響生命」專題活動,「新發現雜誌」作為本次活動的特邀合作媒體,邀請大家一同關注地球上的美麗生物,保護野生動物,同時保護人類自身的續存。



相關焦點

  •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全球變暖導致北冰洋浮冰融化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全球變暖導致北冰洋浮冰融化 來源:新華社 • 2020-07-21 15:40:25 全球變暖導致北冰洋浮冰融化,令北極熊無處棲身。
  • 全球變暖致北冰洋浮冰融化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全球變暖導致北冰洋浮冰融化,令北極熊無處棲身。一個國際組織預測,這種大型肉食動物會因此數量銳減,有的種群到2100年甚至可能滅絕。  法新社報導,「北極熊國際」研究人員以北極浮冰融化速度和北極熊可空腹存活時間為基礎推測,得出上述結論。研究報告發表於2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
  •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全球變暖導致北冰洋浮冰融化,令北極熊...
    2020-07-21 14:58:48來源:FX168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全球變暖導致北冰洋浮冰融化,令北極熊無處棲身。
  • 大連黃渤海海冰融化 形成海面浮冰
    1月25日,大連附近海域海冰融化,形成大面積浮冰。隨著氣溫回升,大連黃渤海海域的海冰開始逐漸融化,由固定冰層變為浮冰。為保證生產安全,大連市漁政部門發出通告,禁止漁船近海捕撈,同時向漁業生產單位發出冰情通報,組織和指導漁民採取各種補救措施,力爭把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
  • 一個壞消息傳來,北冰洋浮冰加速融化,這一種群80年後或將滅絕?
    如今又有一個噩耗傳來,北冰洋的浮冰正在融化,這也意味著北極熊這一種群很有可能到2100年滅絕。北極熊一般是依靠北冰洋上的海冰進行覓食,但是隨著天氣變暖,這些海冰也逐漸融化北極熊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有許多北極熊被迫前往海岸地區尋找食物,如今我們就已經面臨著北極熊數量大幅度下降的情況,可以想像如果沒有辦法改善環境,或者是為北極熊創造更加合適的生存空間,那麼這種生物的數量還會繼續降低。
  • 北冰洋融冰速度加快 冰原動物上岸搶地盤(圖)
    環境保護主義者認為,全球變暖導致北冰洋海域的冰原融化、面積縮小,影響了海象的生存環境,從而導致了這一現象的出現。      兩大原因    冰原面積劇減    人們通常在夏季和秋季在北冰洋的浮冰上看到阿拉斯加海象,特別是正處於哺乳期的母海象。
  • 科學網—地球升溫殃及北冰洋 海冰密度史上最低
    北冰洋上的浮冰。美國研究人員警告說,北冰洋的海冰將在30年內消失,而不是之前預測的90年。 北冰洋遭殃原因何在?近年來,石油和天然氣等燃料的廣泛使用,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大幅增加,全球氣候變暖,成為北極海冰融化的罪魁禍首。北極海底的永久凍土漸趨融化,也會釋放出大量的甲烷等氣體,反過來加劇全球溫室效應。
  • 今年七月覆蓋北冰洋的「北極冰蓋」,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小面積
    而北極點附近地區是廣闊的北冰洋,所以「北極冰蓋」實際上就是覆蓋在北冰洋洋面上的浮冰,不過通常面積也十分巨大,有時候覆蓋面積也會超過1000萬平方千米。地球上的水體在不斷的運動之中,我們稱為「水循環」,同樣道理全球的冰川也在不停的變化之中。
  • 北極科考人員:北冰洋正在死去
    在北冰洋漂浮一年多後,德國「北極星」號科考船12日抵達德國不萊梅港。船上研究人員帶來「北冰洋正在死去」的「噩耗」。法新社報導,「北極星」號在遍布浮冰的北冰洋漂泊389天,收集氣候變化影響北極的重要數據。考察隊負責人馬庫斯·雷克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船上研究人員親眼目睹全球變暖對北極海冰產生的惡劣影響。他說:「北冰洋正在死去。」
  • 世界第二大冰原加快融化:約2個曼哈頓島大的浮冰從格陵蘭島崩裂
    在過去的兩年裡,一塊44平方英裡(面積相當於2個曼哈頓島大小)的冰塊從格陵蘭島東北部的北極最大的冰架上脫落,科學家們擔心它會迅速融化解體。該地區的冰川是世界上僅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大冰原,每年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每年上升1毫米以上。
  • 美國海軍計劃4年摸清北冰洋情況 組建北極艦隊
    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許多科學家預言,北冰洋的冰層將在2030年大面積融化,以至於可能出現「幾乎無冰的北冰洋之夏」,而該海域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產和漁業資源,以及北冰洋通航帶來的軍事地理格局變化,勢必引發各國對北極的爭奪。對此,美國海軍領航及海洋學家泰特裡少將稱,北冰洋變暖對海軍而言並非危險而是機會,但只有未雨綢繆,才能抓住這個機會,「美國海軍是一支在世界各大洋活動的軍隊,北冰洋不應成為例外。」
  • 氣溫回升,乳山海域海冰逐漸融化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2日訊 記者從乳山市海洋發展局獲悉,隨著氣溫回升,乳山市海域海冰開始逐漸融化。據乳山市海洋監測中心工作人員觀測,乳山灣內海冰情況減輕,結冰面積約佔整個乳山灣面積的7成,以尼羅冰和擱淺冰為主,最厚處冰層厚度約8cm;乳山口港航道內海冰已經大面積融化,水面漂浮少量浮冰;塔島灣內淺水區還有結冰現象,以尼羅冰和擱淺冰為主,最厚處冰層厚度約5cm, 結冰面積約佔整個塔島灣面積的2成;潮汐湖冰層厚度減小,大部分冰層厚度約2cm;養殖池冰層厚度減小,大部分冰層厚度約2cm;大乳山景區沿岸冰腳已經全部融化
  • 未來幾十年內或現「夏季無冰的北冰洋」
    據新華社電 在北冰洋漂浮一年多後,德國「北極星」號科考船10月12日抵達德國不萊梅港。船上研究人員帶來「北冰洋正在死去」的「噩耗」。法新社報導,「北極星」號在遍布浮冰的北冰洋漂泊389天,收集氣候變化影響北極的重要數據。考察隊負責人馬庫斯·雷克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船上研究人員親眼目睹全球變暖對北極海冰產生的惡劣影響。他說:「北冰洋正在死去。」
  • 北極海冰正「腹背受敵」:海水變暖和氣溫上升加速北冰洋融化!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近日,科學家們發現,北極的海冰正腹背受敵——北極海冰正在從海洋表面下方融化,以及在上方升溫的空氣中融化。衛星數據揭示了這一問題,研究人員發現,洋流向北驅動的暖水已深入到北極冰蓋下方。研究人員表示,目前被困在北極地區的「存檔」熱量有可能在該區域到達水面時融化整個海冰區。
  • 在北冰洋漂流的75天:極夜、風暴與北極熊
    目前,在北冰洋漂流一年的「極星號」科考船已啟程返航,將於10月12日抵達不萊梅哈芬港。屆時,為期一年的MOSAiC漂流計劃正式宣告結束。隱藏在北冰洋的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密碼,也將逐漸浮出水面。它的任務,是為MOSAiC設立浮冰陣列和衛星浮冰站,並將科學家們送至「極星號」科考船上。未來一年,「極星號」將不會進行動力駕駛,而是依附冰站所在的浮冰,在風和洋流的影響下完全被動地隨冰漂流。在當時的北極,找到一塊適合設站的浮冰,成為首要難題。
  • 北極科考人員稱 北冰洋正在死去
    在北冰洋漂浮一年多後,德國「北極星」號科考船12日抵達德國不萊梅港。船上研究人員帶來「北冰洋正在死去」的「噩耗」。資料圖,新華社供圖法新社報導,「北極星」號在遍布浮冰的北冰洋漂泊389他說:「北冰洋正在死去。」他們看見,原來冰層厚達幾米的地方如今沒有冰。雷克斯說:「在北極,我們發現嚴重受侵蝕、融化、易碎的薄冰。」他說,如果北極變暖的趨勢繼續,那麼幾十年內將出現「夏季無冰的北冰洋」,這將嚴重影響世界各地氣候。「北極星」號去年9月20日從挪威出發,到達北冰洋後大部分時間關掉發動機漂泊。
  • 北冰洋現黑色海水,可快速融化海冰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北冰洋現黑色海水,可快速融化海冰 北冰洋現黑色海水,可快速融化海冰 global_Insight 09-23 11:30 【北冰洋現黑色海水,可快速融化海冰】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今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出現急速下降
  • 身陷多重困境,北極熊或將於2100年滅絕
    早在2013年,美國就將北極區及其附近兩個海域地區的髯海豹列為瀕危動物,將拉多加湖環斑海豹亞種列為瀕臨絕種動物。在加拿大,科學家們也建議將環斑海豹列入《聯邦瀕危物種法案》中。「馬賽克」科考團在這次行程中,科考團親眼目睹了北冰洋正在「消亡」,海冰融化的速度遠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