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覆蓋北冰洋的「北極冰蓋」,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小面積

2020-08-08 地理沙龍

地球上的水以多種物理形態而存在,有一部分水以氣態的形式存在於大氣當中,稱為「大氣水」;有一部分水以液態的形式存在於地球表面,稱為「液態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其中海洋水是液態水的主體,也是全球水體的主體;還有一部分水以固態的形式存在於地表,稱為「冰川水」,主要包括山嶽冰川和極地冰川兩大類,其中位於南北兩極高緯度地區的極地冰川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南極冰蓋、格陵蘭冰蓋和北極冰蓋(也稱為北冰洋冰蓋)等組成部分。

今年七月覆蓋北冰洋的「北極冰蓋」,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小面積

七月「北極冰蓋」創同期最小面積

地球的南北兩極地區,是全球平均氣溫最低的區域,南極點附近是陸地,也就是南極大陸,大陸上覆蓋了厚厚的冰川,平均厚度在2000至2500米之間,這裡覆蓋了全球數量最為龐大的冰川,約佔地表冰川總量的90%。而北極點附近地區是廣闊的北冰洋,所以「北極冰蓋」實際上就是覆蓋在北冰洋洋面上的浮冰,不過通常面積也十分巨大,有時候覆蓋面積也會超過1000萬平方千米。地球上的水體在不斷的運動之中,我們稱為「水循環」,同樣道理全球的冰川也在不停的變化之中。

今年七月覆蓋北冰洋的「北極冰蓋」,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小面積

北冰洋冰蓋

在地質時期,在大尺度時間上,由於冰期和間冰期的存在,覆蓋全球的冰川面積會大範圍的擴展和消融,當然冰期和間冰期的時間尺度都是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在一年之中,隨著春夏秋冬的變化,南北極地區的冰川也會發生面積變化,通常冬季氣溫較低冰蓋覆蓋範圍大,而夏季氣溫較高,冰川融化較多,冰蓋面積較小。自從進入工業革命以來,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全球平均氣溫波動上升,全球冰川面積呈波動減小的趨勢。

今年七月覆蓋北冰洋的「北極冰蓋」,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小面積

北極航道示意圖

有時候由於極端天氣現象的發生,這種變化顯得更為明顯,今年入夏以來,北冰洋沿岸地區氣候持續高溫,加速了「北極冰蓋」的融化。在2020年7月末,通過衛星測得北冰洋海域覆蓋的冰川面積約為728萬平方千米,是自1979年開始衛星監測以來同期的最小面積。這一數值比2019年剛創下的最小面積還小31萬平方千米,比1981至2010年當月平均值低219萬平方千米。當然,北極地區的夏季還沒有過去,在8月份估計冰蓋面積還會縮小。

今年七月覆蓋北冰洋的「北極冰蓋」,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小面積

2020年7月北冰洋冰蓋分布情況

通過觀測,我們發現「北極冰蓋」的面積並不是四周同步減少,也就是說不同方位的海域氣溫狀況是不同的,比如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海域的海冰覆蓋情況是相對正常的。而亞洲的西伯利亞地區由於在今年5月至6月期間持續高溫,直接影響了沿岸北冰洋冰蓋的融化。在任何一年中北極海冰面積的變化,會受到氣溫、水溫和區域天氣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它們都會促進或抑制北極不同地區的冰川融化。從今年7月28日的北極地區衛星圖片來看,在北冰洋海域上空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氣旋(低壓系統),或者可以稱為「北極風暴」,這個夏季風暴的演化將會決定今年9月份北極冰蓋面積的大小(9月通常是一年中北極冰蓋面積最小的月份)。

今年七月覆蓋北冰洋的「北極冰蓋」,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小面積

北冰洋冰蓋面積年內變化示意圖

在2012年,北冰洋地區也存在著一個「北極風暴」,科學家認為這個氣旋是導致2012年9月13日,北冰洋海冰面積達到有記錄以來最低值的主要因素。北極風暴的影響是十分複雜的,一方面可以通過從低緯度地區輸入熱量和水分來增加冰川融化,另一方面還可以分解海冰,使其更容易被風、海浪和溫暖的海水侵蝕。目前來看,今年的「北極風暴」和2012年的風暴十分相似,那麼今年9月北冰洋海域的冰蓋覆蓋範圍會不會創新低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今年七月覆蓋北冰洋的「北極冰蓋」,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小面積

7月28日北冰洋海域衛星地圖

相關焦點

  • 氣候變暖使北冰洋的冰層縮小到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
    美國科學家星期一報告說,由於全球變暖和自然力的共同作用,北冰洋的冰融化到了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北極冰層覆蓋的海洋範圍再往南延伸到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島和俄羅斯,上周達到了140萬平方英裡的夏季最低水平,之後又開始增長。北極海冰在9月達到最低點,在冬季過後的3月達到最高點。
  • 科學家在北極圈檢測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
    此外,這也是自人造衛星系統收集第一個數據以來,北冰洋冰層覆蓋水平第二低的一年。2020年記錄的374萬平方公裡的冰蓋面積僅是40年前記錄面積的50%。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達到了創紀錄的百萬分之412。
  • 北極擔憂!NASA公布了德克薩斯州大小的冰層融化的數據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透露,隨著追蹤器記錄下自2007年以來第七低的冰層範圍,一塊德克薩斯州大小的冰塊從北冰洋消失。北極冰震:北極冰的最大厚度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七低。隨著季節的變化導致氣溫波動,北冰洋的冰在一個最小和最大的點之間生長和收縮。美國宇航局與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合作,跟蹤了冰層覆蓋的變化。今年,北極的冰似乎已經達到了頂峰,有些冰的水平是有記錄以來最低的。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2019年冬季的最高氣溫與2007年衛星記錄的北極冰層最小值持平。
  • 2020年北極海冰面積大幅降低
    今年的北極海冰覆蓋面積降至自上世紀70年代末現代記錄開始以來的第二低水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對衛星數據的分析顯示,2020年可能在9月15日達到的最小範圍(374萬平方公裡)。冬季,凍結的海水幾乎覆蓋了整個北冰洋和鄰近海域。海冰經歷了季節性的變化——在春末和夏季變薄和收縮,在秋季和冬季變厚和擴張。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中國氣象報記者 谷星月剛剛過去的8月,北極海冰以508萬平方公裡排名有衛星觀測資料以來,同期海冰覆蓋歷史第三少。然而,進入9月後,北極海冰面積迅速減少,目前已低於400萬平方公裡,頗有逼近歷史極值年(2012年)的趨勢。北極海冰在9月15日達到了夏季最小範圍,也是有記錄以來第二低。來源NASA海冰面積能否再破紀錄?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中國氣象報記者 谷星月  剛剛過去的8月,北極海冰以508萬平方公裡排名有衛星觀測資料以來,同期海冰覆蓋歷史第三少。  然而,進入9月後,北極海冰面積迅速減少,目前已低於400萬平方公裡,頗有逼近歷史極值年(2012年)的趨勢。
  • 北極告急!北冰洋海冰縮小至史上第二小,分析:寒潮或更頻繁
    北極海冰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四季的變化源於太陽輻射總量的增加和減少,對於北極來說也是如此,在夏天,北極海冰範圍會逐漸縮小,並且在9月達到一年中的最小水平,在達到最低點後開始回升,並且在第二年3月前後達到最大。
  • NASA分析顯示,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從全球來看,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實際上追平了2016年的紀錄。
  • 建造人類宜居區:北極消失,也許是「好事」
    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今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出現急劇下降,成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低值。截至9月15號,北極海冰面積為374萬平方公裡,僅比2012年創紀錄的341萬平方公裡略高。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在北冰洋內,出現了「黑色海水」——偏暖程度極其嚴重的海水,尤其是俄羅斯沿岸,很多地方海水溫度比常年平均水平偏高超過5度!為什麼會出現黑色海水,原因尚不清楚。
  • 北極變暖沒有停止!2019年北極氣溫比正常高1.9度,巨大後果顯現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年度北極報告卡,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北極的平均氣溫比正常高1.9攝氏度,是自1900年以來的第二高記錄,僅次於2015到2016年度。2019年的高溫現象是表明當前的北極變暖期沒有停止的又一個跡象。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北極的變暖水平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科學家:北冰洋海冰正加速消失
    眾所周知,地球有兩級,南極和北極。南極有南極洲,而北極有北冰洋。四大洋之一,雖然是四大洋裡面最小的一個,但因為北冰洋有厚厚的冰層,所以,北冰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儲存地之一。2012年;北極冰層面積縮至40年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小。
  • 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北極海冰覆蓋面積不斷縮小!
    根據NASA地面觀測數據和衛星數據的分析,兩個關鍵的氣候變化指標——全球表面溫度和北極海冰面積,在2016上半年已打破了多項記錄。
  • NASA:北極冰川面積35年間減少了95% 北極冰川融化的後果有什麼?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主任馬克(Mark Serreze)指出:「也許再過幾十年,北極海冰就會徹底消失。這些數據意味著,不久之後,北冰洋在某些季節裡將會成為一片沒有冰雪覆蓋的海洋。」 1、北極熊生存的領域會減小,其他極地的動物同樣也是。氣溫的變化讓極地動物的蟲卵過早孵化,苔原植物提前生長。許多鳥類錯過捕食的季節,也逐漸的死去。
  • 受全球氣候變暖和自然力量的影響,北冰洋海冰面積正呈螺旋式下降
    美國科學家周一(9月21日)報告稱,受全球氣候變暖和自然力量的影響,北冰洋海冰面積正呈螺旋式下降,北冰洋海冰面積在今年夏天融化到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水平。北極和向南延伸到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島和俄羅斯的冰覆蓋海洋面積,在上周降到了140萬平方英裡(370萬平方公裡)的夏季低點,之後又開始增長。一般來說,北極的海冰面積在9月份達到最低點,在冬季過後的3月達到最高點。
  • 世界氣象組織:1月全球氣溫創同期最高記錄
    世界氣象組織2月19日發布消息稱,受厄爾尼諾和氣候變化影響,全球氣溫在2015年創下最高記錄後,2016年1月全球氣溫繼續創新高。
  • 北極近來還好嗎?來看這份體檢報告~
    氣候變化屢屢給北極「添亂」,今年北極氣溫創第二高紀錄,夏季海冰面積達到歷史第二低紀錄,並產生一連串影響。比如,俄羅斯北部降雪減少,並出現罕見的森林大火,為了慶祝新年,降雪過少的俄羅斯甚至還動用假雪「撐場面」。
  • 北極出現「吹颱風」現象,7月海冰覆蓋面積創41年新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2020年以來,關於北極氣候異常可以說非常明顯,我們也才迎來了北極創紀錄的38度極端性高溫,而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通過衛星監測數據顯示
  • 全球持續變暖,北極古老冰川1.1億平米冰層斷裂,兩座北極冰蓋消失
    科學家周一宣布,上個月在格陵蘭島東北部有一塊巨大冰層斷裂,總面積約110平方公裡。據悉,史帕特冰層近些年一直在慢慢融化破裂,今年歷史性的高溫導致冰層完全從冰川脫離。極地環保專家梅勒博士警告說:「我們真的需要醒醒,是時候去面對氣候緊急情況了。」
  • 全球持續變暖,北極古老冰川1.1億平米冰層斷裂,兩座北極冰蓋消失
    科學家周一宣布,上個月在格陵蘭島東北部有一塊巨大冰層斷裂,總面積約110平方公裡。據悉,史帕特冰層近些年一直在慢慢融化破裂,今年歷史性的高溫導致冰層完全從冰川脫離。極地環保專家梅勒博士警告說:「我們真的需要醒醒,是時候去面對氣候緊急情況了。」
  • 北冰洋融冰加劇極端天氣 中東現罕見暴雪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12月24日報導,中國及美國的科學家近期共同撰寫《北極報告》,認為北冰洋冰川融化造成了2012年全球氣候極端,導致各國氣候異常,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情形,也衍生了無數水災、暴雨、風暴等嚴重災害,大批災民遇難或無家可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