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高溫!北極出現「吹颱風」現象,7月海冰覆蓋面積創41年新低

2020-12-04 環球科學貓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文/虞子期

2020年以來,關於北極氣候異常可以說非常明顯,我們也才迎來了北極創紀錄的38度極端性高溫,而又有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通過衛星監測數據顯示,北極海冰大變,又出現了7月最低水平情況,這不得不說,大規模的冰川融化正在改變人類的生存環境,所以不是一個好消息,同時北極海冰融化之後,還會帶來更多的影響。

例如我們常說的海平面上升,所以氣候變化的加劇正在觸發人類生存的一個基礎,如果因為北極氣候大變,而引發人類生存的基礎,那麼人類何去何從真的就是一個大問題了,下面我們來看看北極的海冰情況。

北極海冰創新低有多「低」?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監測數據指出,在2020年7月,北極的海冰覆蓋面積平均為728萬平方公裡,這是1979年衛星測量數據以來7月的最低水平,也就是創下了41年來的最低水平,同時2020年7月的海冰面積比1981-2010年的平均水平還要低219萬平方公裡,所以海冰面積的極具減少說明了北極地區的氣候確實已經出現了大變了,這是一個肯定性的數據。

橫跨北冰洋的冰蓋同時對生物的影響肯定也是在緩慢的出現,這比初期定義的一個「基本海冰範圍」總面積至少濃縮了15%。按照科學家的預測情況來看,未來夏季無冰將可能成為現實。而根據《氣候》雜誌指出,北極在15年之內夏季可能基本上沒有冰的覆蓋了,所以30年夏季無冰是一個「極限值」,而最快可能在15年內就無冰了,這將觸發全球的氣候「臨界點」,氣候可能發生巨變。

北極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北極海冰大規模的減少,上面我們也多次強調了,那就是與氣候關係是非常密切的。而2020年以來,北極也出現了異常氣候,特別是在西伯利亞地區,5月、6月加速了北極圈海冰的融化速度,所以導致整體的海冰是快速融化。而這可能只是一個開始,根據科學家的預測情況來看,在10月之前,還可能出現更多不敢想像的事情,2019年的情況可能會重現地球。

根據科學記錄數據顯示,在2019年的時候,7月也是達到了歷史新低,但是在9月中旬的時候,又出現了年度海冰覆蓋第2低的水平,所以後面不排除會再次刷新記錄的情況,北極氣候異常並沒有結束。而從2020年8月開始,科學家們如今已經在觀察北冰洋上的一個大氣低壓系統,它的出現會影響海冰融化的速度,其實在2020年7月28日美國宇航局拍攝的圖像就可以看到,北極圈內就出現了「吹颱風」現象。當然這其實是比較著名的「北極氣旋」。

在北極地區最著名的一次「低壓系統」形成的「颱風圈」是在 2012年8月。科學家克萊爾·帕金森(Claire Parkinson)和何塞菲諾·科米索(Josefino Comiso)稱,這種情況會影響海冰持續創新低,因為在「颱風圈」形成之後,會將更多的溫暖水吸收到寒冷區域,同時擴散到更多的地區,這樣就會加速海冰融化。而這裡我們將「北極氣旋」比成「颱風圈」,其實它的強度主要也是與風暴強度相似,所以也有極強的破壞,這就是原因。7月28日的衛星圖像就可以看到,一個螺旋結構的「颱風圈」形成。

北極大規模海冰融化還會出現什麼問題?

北極作為地球的「製冷劑」,可以說只要融化沒了,那麼地球將可能成為實實在在的「火球」,四季變化都可能發生改變。以後也許我們就只能看到夏季。同時大規模的海冰融化之後,對北極生物生存會產生影響。

前幾天我們不是才看到了,北極熊可能2100年或滅絕,所以生物的生存已經受到了威脅,科學家們通過對部分北極熊的觀察也發現了,部分北極熊已經是「骨瘦如柴」,如果體重比平常水平低20%,只能空腹存活125天,而不是原來的200天。

這就是生物的影響,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影響更大的了,在北極地區還存在大規模的永久凍土,而在氣溫上升之後,北極永久凍土也出現了融化,釋放出了更多的溫室氣體,這些釋放出來的新溫室氣體會再次加強對溫室效應產生的影響,所以這就形成了「閉合迴路」,那麼氣候將會更加極端化。還有一個就是人類最為擔心的「致病病毒」釋放。

北極「致病病毒」或者說遠古生物釋放已經不是第一次說了,在7月的時候,也有新報告指出全球變暖在加速它的融化,所以一旦北極大規模的病毒全部會釋放出來,產生了復甦情況,這不僅對北極地區的生物產生威脅,甚至可能影響人類的生存,這下大家應該知道北極變暖的影響了吧,不要「自欺欺人」了,保護地球吧,當這一切真的發生了之後,再來想辦法進行改變氣候,那個時候真的就晚了。

相關焦點

  • 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 今後數周可能繼續融化
    2007年9月18日歷史最小面積少大約7萬平方公里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最新數據顯示, 一星期以來,北冰洋海冰面積縮小了50萬平方公裡。通常,北冰洋海冰面積會在9月中下旬縮到最小值,而今年8月就創下新紀錄,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科學家預計今後兩到三周內,待融冰季結束,海冰面積將持續降低,現最低紀錄將被進一步打破。英國《每日電訊報》說,這是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強烈信號」。
  • 北極海冰持續融化 最古老海冰發生崩裂
    海冰崩裂發出強烈警告今年2月甚至更早時間以來,北極地區異常高溫導致海冰融化加快,越來越多位於海岸帶附近的海冰開始分裂出去,進而漂流到遠海,其數量之最達到了自20世紀70年代有衛星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據丹麥氣象研究所研究人員露絲·莫特拉姆介紹,監測發現格陵蘭島北部海冰多數已碎裂,冰層不穩定性增強,這種現象非常不正常。
  • 140年來最熱的6月 南極海冰面積降至新低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顯示,2019年6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6月,南極海冰面積也在該月再創新低。  專家稱,這種極端氣溫與氣候變化有關,人們應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越來越多。
  • 南北兩極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全球變暖加速環境巨變
    令人震驚的監測結果在地球上,南北極的冰川可以說是維持氣候變化的一個「明顯」標誌,根據NOAA科學報告顯示,在過去的10年中,南極海冰面積在衛星記錄中經歷了最高和最低的範圍。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創下歷史新高,但是在2017年和2018年創下歷史新低。
  • 海水溫度偏高 北極海冰面積創10月最低紀錄
    丹麥研究人員28日表示,北極地區的海冰面積達到10月的歷史低點,指出異常溫暖的季節意味海冰增長的速度不如平常。根據外媒報導,丹麥氣象研究所(DMI)科學家Rasmus Tonboe博士說,「10月北極海冰的面積將是有紀錄以最低,海冰的增長速度將低於正常數值」。北極海冰面積紀錄可追溯至1979年。研究人員已在9月注意到北極海冰面積儘管沒有刷新2012年的紀錄,但仍創下第2低紀錄。海水溫度偏高導致10月新冰形成的速度減慢。
  • 7月全球平均氣溫再破紀錄,你家那邊感受到高溫了嗎?
    法國高溫「烤」驗  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該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7月平均氣溫達到了16.7攝氏度,比20世紀7月平均氣溫高約0.95攝氏度,並打破了2016年7月創下的氣溫紀錄。由於7月通常是全年最熱的月份,今年7月也創下了從1880年開始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月平均氣溫紀錄。   報告說,在10個最熱的7月中,有9個出現在2005年以後;包括2019年在內,過去5年的7月包攬了有記錄以來最熱7月的前5名。
  • 北極海冰縮減 影響幾何?
    圖為8月北極海冰覆蓋區域,較往年平均偏少三分之一,紫色勾畫區域為歷史平均覆蓋面積。眾所周知,9月是每年北極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SIPN)每年6-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月初、7月初和8月初提交三次關於當年9月的預測情況,SIPN代表了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
  • 38度高溫!8個月244兆噸二氧化碳,北極在打開潘多拉魔盒?
    年的高溫特別的強,例如:38度的極端性高溫在以前是看不到的,而它的出現直接打破了氣候的常規思維。除了這次的極端性高溫之外,根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7月是有記錄以來全球第三高的7月,溫度比1981-2010年的平均溫度高0.5°C。
  • 今年七月覆蓋北冰洋的「北極冰蓋」,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小面積
    在2020年7月末,通過衛星測得北冰洋海域覆蓋的冰川面積約為728萬平方千米,是自1979年開始衛星監測以來同期的最小面積。這一數值比2019年剛創下的最小面積還小31萬平方千米,比1981至2010年當月平均值低219萬平方千米。當然,北極地區的夏季還沒有過去,在8月份估計冰蓋面積還會縮小。
  • 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北極海冰覆蓋面積不斷縮小!
    根據NASA地面觀測數據和衛星數據的分析,兩個關鍵的氣候變化指標——全球表面溫度和北極海冰面積,在2016上半年已打破了多項記錄。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每年6月到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7、8三個月的月初提交三次關於當年9月的預測情況。在業內,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代表了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  2020年是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的第六屆,今年8月全球39個機構提交了預測結果。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中國氣象報記者 谷星月剛剛過去的8月,北極海冰以508萬平方公裡排名有衛星觀測資料以來,同期海冰覆蓋歷史第三少。然而,進入9月後,北極海冰面積迅速減少,目前已低於400萬平方公裡,頗有逼近歷史極值年(2012年)的趨勢。北極海冰在9月15日達到了夏季最小範圍,也是有記錄以來第二低。來源NASA海冰面積能否再破紀錄?
  • 北極海冰面積再現低值丨北極何時無冰?尚難準確測定
    圖片來源:All Canada Photos/Alamy不久前,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對今年9月海冰覆蓋面積的展望。其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提交的數值顯示,9月海冰面積將減少到380萬平方公裡,這將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第二小值,僅大於2012年創紀錄的357萬平方公裡。
  • 10月北極海冰又是史上最低,氣候「臨界點」已經到來?
    ,而從平均情況上看,剛剛過去的10月的平均海冰範圍是有記錄以來最低的,這在歷史上很罕見。2019年10月的北極海冰平均面積為566萬平方公裡,是41年連續衛星記錄中最低的。這比2012年觀察到的低記錄低了230000平方公裡,比1981-至2010年的平均水平低了269萬平方公裡。自10月13日起,每日海冰範圍開始低於2012年的水平,並一直持續到月底。
  • 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 多國巨頭備戰北極能源開採
    27日,據新華社報導,北極海冰的總量已下降至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這證實了該地區的急劇變暖,而且可能是更劇烈的變化即將到來的前兆。  科學家稱,追蹤海冰範圍的衛星在周末發現,海冰的覆蓋面積為大約158萬平方英裡,不到北冰洋表面的30%。
  • 北極海冰日漸衰減,科學家在行動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預估的記錄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期。根據衛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每年3月份最大,9月份最小。 根據衛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逐年持續減少,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何時會出現北極夏季無冰狀態,即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
  • 2020年北極海冰面積大幅降低
    今年的北極海冰覆蓋面積降至自上世紀70年代末現代記錄開始以來的第二低水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對衛星數據的分析顯示,2020年可能在9月15日達到的最小範圍(374萬平方公裡)。冬季,凍結的海水幾乎覆蓋了整個北冰洋和鄰近海域。海冰經歷了季節性的變化——在春末和夏季變薄和收縮,在秋季和冬季變厚和擴張。
  • 山東多地氣溫創70年新低 專家:受拉尼娜年影響 北極海冰減少等原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8日訊 1月6日到8日,山東多地氣溫大幅下降10~12℃,魯西北和魯中的最低氣溫在-18~-20℃左右。除個別高海拔山區站外,全省最低氣溫出現在德州樂陵大孫站為-23.9℃。濟南商河、德州慶雲、淄博博山等12個地方的最低氣溫則突破歷史極值,創70年來新低。山東省氣候中心副主任孟祥新認為,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大氣環流的影響。2020年8月份,整個赤道地區形成了一次拉尼娜事件,附近太平洋出現了個偏冷的海溫。今年1月份,拉尼娜的影響接近頂峰。
  • 氣溫升高,海冰消融,一個「新北極」已經出現
    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本周,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一個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北極氣候與以往大相逕庭事實上,在某些方面,北極氣候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自1979年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已經縮小了31%。如今,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呈現減少趨勢,不斷突破過去幾十年的紀錄。
  • 氣溫升高,海冰消融,一個「新北極」已經出現
    根據挪威的氣象數據,過去30年來,該島冬季平均氣溫上升了10攝氏度,這對當地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氣溫正在飆升,海冰正在減少。許多專家認為,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本周,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一個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