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熱熱!140年來最熱的6月 南極海冰面積降至新低

2020-11-28 中國青年網

熱浪襲擊法國巴黎。6月29日,人們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的特羅卡德羅噴泉旁嬉水降溫。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今日視點

  如果上個月你覺得很熱,西瓜冰棍空調電扇齊上陣,實在不行家裡蹲!那你不是一個人在與熱戰鬥!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顯示,2019年6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6月,南極海冰面積也在該月再創新低。

  專家稱,這種極端氣溫與氣候變化有關,人們應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越來越多。

  140年來最熱的6月

  NOAA的數據稱,2019年6月,陸地和海洋的平均氣溫比全球平均氣溫(15.5攝氏度)高0.95攝氏度,這使2019年6月成為140年來(從1880年NOAA開始記錄溫度算起)最熱的6月。而且,10個最熱的6月有9個出現在2010年以後。

  據《今日美國》近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日本氣象廳和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局也認為,今年6月為迄今最熱的6月。

  在美國,自1925年阿拉斯加州開始記錄氣溫以來,今年6月是該州遇到的第二個最熱的6月;雖然夏威夷群島幾乎總是很熱,但該地區今年也遭遇了有史以來最熱的6月;墨西哥灣也遭遇了110年來最熱的6月。

  歐洲也不例外。奧地利、德國和匈牙利都經歷了迄今以來最熱的6月;瑞士和法國分別遭遇了有史以來第2和第5熱的6月。

  今年6月也是非洲、南美洲迄今最熱的6月;此外,澳大利亞也遭遇了自1767年以來最熱的6月;巴林王國則遇到了自1902年以來最熱的6月。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球科學專家羅伯特·羅德估計,可能有41個國家遭遇最熱的6月,除了上述各國,還有孟加拉國、匈牙利、伊拉克、尼加拉瓜、菲律賓和土耳其等。

  上個月席捲全球的熱浪,使地球兩極的海冰不斷融化。今年6月,南極海冰面積比1981年—2010年的平均水平低8.5%,是有記錄的41年來南極海冰覆蓋最低的6月;北極海冰平均覆蓋面積比1981年—2010年的平均水平低10.5%,為第二低的6月。

  據NOAA官網近日報導,年初至今,全球溫度也比20世紀的平均氣溫(13.5攝氏度)高0.94攝氏度;與2017年1月至6月的平均氣溫持平;僅比2016年1月至6月的平均氣溫低。

  而且,對於南美洲、非洲南部部分地區、馬達加斯加、紐西蘭、阿拉斯加、加拿大西部、墨西哥、亞洲東部、大西洋和印度洋以及白令海峽來說,今年上半年都是最熱的上半年。

  造成重大損失

  極端高溫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等帶來極大的威脅。

  據美國媒體報導,近日席捲美國多個地區的熱浪已經造成至少6人死亡。

  另據新華社消息,6月15日,印度比哈爾邦多個地區遭遇熱浪侵襲,導致至少70人死亡,多名患者入院治療。印度氣象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來德裡、拉賈斯坦邦、北方邦等多地氣溫超過48攝氏度,一些地區甚至達到50.8攝氏度,接近51攝氏度的印度氣溫歷史最高紀錄。

  氣候變化惹的禍

  《今日美國》的報導稱,科學家認為,這些創紀錄的高溫與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有關。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氣候科學家麥可·曼接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也表示:「我們在最近的研究中表明,不考慮人為引起的全球變暖,就無法解釋近年來我們所看到的創紀錄高溫。如果我們繼續燃燒化石燃料並使地球變暖,那些極端高溫不僅會持續下去,而且還會惡化。」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研究氣候與環境變化的史蒂芬·哈裡森教授說,最新全球溫度記錄提供證據顯示,地球大氣所積累的碳排放正在破壞氣候系統穩定,速度超出科學界預期。在他看來,南極海冰快速消融是溫室氣體加速影響氣候的一個例證。

  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近日也發布報告說,正在席捲美國和歐洲等地的熱浪今後可能會更加頻繁,如果不採取措施減少碳排放,美國每年體感溫度超過40.6攝氏度的天數到本世紀中葉將增加至24天,是現在的4倍多;本世紀末將增加至40天,是現在的8倍。

相關焦點

  • 史上第二熱的11月!美機構:海冰面積再縮減
    史上第二熱的11月!美機構:海冰面積再縮減 2019-12-17 12:36: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卓靈 | 字號:A+ |A- 據「中央社」報導,16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表示,2019年的11月是140年全球氣候紀錄中第二炎熱的11月,北極海冰也縮減至接近史上新低。
  • 地球「發燒」時:最熱的6月、最小南極海冰面積…
    地球「發燒」時:最熱的6月、最小南極海冰面積… 原標題:   除了溫度計,人們可以通過很多方法感受夏天的到來,包括北京三裡屯一家網紅奶茶店每天多用的1000個塑料杯、街頭冒出的西瓜攤和突然暢銷的小龍蝦
  • 史上第二熱的11月!美機構:海冰面積再縮減(圖)
    中新網12月17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16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表示,2019年的11月是140年全球氣候紀錄中第二炎熱的11月,北極海冰也縮減至接近史上新低。根據該機構數據,2019年11月,全球陸地與海洋表面平均溫度比20世紀平均溫度高出攝氏0.92度,是歷來溫度第二高的11月氣溫,僅次於2015年11月。除了北美洲與部分西亞地區和中亞外,全球大多數地區的溫度都比平均高。
  • 地球又熱了?NOAA報導堪憂事實,2019年11月成為140年第二熱
    趣味探索訊 不管是熱浪滾滾的夏季,還是寒風刺骨的冬季,有一個事實不可否認,這個事實就是全球正在變暖,南極冰架相繼崩塌,北極格陵蘭島融化加速,北歐國家上少有冰川正在消亡。而就在2019年的12月16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又報導了一個讓人堪憂的事實,那就2019年11月成為140年來第二熱,這意味著地球又熱了。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在說,2019年11月是近140年來第二個最熱月份,比往年平均氣溫高出了0.77攝氏度,僅次於近140年來的第1個最熱月份,即2015年的11月。
  • 日本研究機構: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 原因待查
    中新網3月23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本月23日宣布,覆蓋南極洲的海冰面積本月1日約為215萬平方公裡,為1978年使用人造衛星觀測以來最小面積。  據報導,該研究所極地海洋學副教授牛尾收輝就原因表示,「需要從海洋水溫、洋流、風等各種角度來檢證」。    報導稱,這一時期的南極是夏季,氣溫上升,海冰面積為一年中最小。但2000年至2009年觀測到的最小面積平均為303萬平方公裡,本月1日的數據顯示減少至約七成。  該機構對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水循環變動觀測衛星「雫」收集的數據進行了分析。
  • 美發布全球氣候報告:今年6月,140年來同月最熱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8日發布全球氣候報告,顯示今年6月全球平均氣溫達到140年來同月最高,今年會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之一。  這份報告說,20世紀全球6月份平均氣溫為15.5攝氏度;今年6月全球平均氣溫比這一數字高0.9攝氏度,同時也是連續第414個比20世紀同月平均氣溫高的月份。過去140年間,6月氣溫最高的10個年頭中,9年出現在2010年以後。
  • 南極海冰面積驟減 從最高位跌至40年來最低點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1號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南極的海冰面積在2015至2017年間,從創紀錄的高位跌至40年來的最低點。這項報告是基於40年的衛星數據分析得出的,衛星數據顯示,從1979年開始,南極的海冰面積穩步增長,並在2014年達到了歷史最高,隨後開始急劇下降,到2017年,短短3年內海冰面積減少了兩百多萬平方公裡,降至40年來的最低點,至1070萬平方公裡。減少的面積比墨西哥還要大,這樣的縮減速度要比北極快得多。
  • 140年來最熱!人類有沒有可能被「熱」死?
    也許我們這代人是地球上最後一批不會被熱死的人。是不是聽起來有點恐怖,但是如果阿信說這就是我們即將面臨的未來呢?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顯示,2019年6月成為140年來(從1880年NOAA開始記錄溫度算起)最熱的6月。而且,10個最熱的6月中有9個都是出現在2010年以後,與此同時,南極海冰面積降至新低。
  • 南北兩極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全球變暖加速環境巨變
    令人震驚的監測結果在地球上,南北極的冰川可以說是維持氣候變化的一個「明顯」標誌,根據NOAA科學報告顯示,在過去的10年中,南極海冰面積在衛星記錄中經歷了最高和最低的範圍。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創下歷史新高,但是在2017年和2018年創下歷史新低。
  • 南極海冰面積驟減 引發全球每年將有25萬人死亡?
    近期,一項新研究顯示,南極洲附近的海冰自2014年以來「急劇」融化,面積已降至歷史最低水平。有分析認為,這或將加劇全球氣候變暖。  南極海冰面積驟減意味著什麼?南極海冰面積驟減對我們有危害嗎?
  • 2019年有望成為地球上有記錄以來第3個最熱的年份
    與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相比,2019年迄今為止的全球氣溫異常(黑色軌跡)。截至今年5月,只有2016年和2017年的氣溫開始高於2019年。根據剛剛發布的一份分析報告,2019年的頭5個月是地球140年來最熱的3個月之一。
  • 今年1月成史上最熱1月 南極氣溫首破20度
    近日,據外媒報導,來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報告顯示,2020年1月全球平均氣溫破紀錄,成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1月。報導稱,1月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氣溫比20世紀的1月平均氣溫高1.14℃,超過2016年1月創下的紀錄。
  • 史上第二低!今年南極海冰範圍極度縮小,或加劇海平面上升!
    南北極的變化其實都非常類似,雖然南極是大陸,但環繞南極洲的海洋表面也會在冬天結冰並在每年夏天融化。和北極恰好相反,南極海冰通常在2月底或3月初達到年度最低值,並且在9月中下旬達到年度最大範圍,也就是說,2019年南極海冰剛剛度過了一年中範圍最小的時候。
  • 北極出現「吹颱風」現象,7月海冰覆蓋面積創41年新低
    例如我們常說的海平面上升,所以氣候變化的加劇正在觸發人類生存的一個基礎,如果因為北極氣候大變,而引發人類生存的基礎,那麼人類何去何從真的就是一個大問題了,下面我們來看看北極的海冰情況。北極海冰創新低有多「低」?
  • 2020年北極海冰面積大幅降低
    今年的北極海冰覆蓋面積降至自上世紀70年代末現代記錄開始以來的第二低水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對衛星數據的分析顯示,2020年可能在9月15日達到的最小範圍(374萬平方公裡)。冬季,凍結的海水幾乎覆蓋了整個北冰洋和鄰近海域。海冰經歷了季節性的變化——在春末和夏季變薄和收縮,在秋季和冬季變厚和擴張。
  • 為何北極海冰融化南極海冰增多?
    南大洋厚厚的海冰圍困住中國「雪龍號」前行的腳步;而去年8月,一隻年滿16歲的北極熊因海冰驟減、覓食無處,餓死在北冰洋斯瓦爾巴特群島上……  面對此情此景,人們不禁要問: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同是地球的極點地區,為何海冰會呈現出兩張風格迥異的面孔呢?作為幾十年來一直從事極地氣候研究,並多次踏足兩極冰地的資深科學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卞林根為讀者一一解開謎團。
  • 今年7月創史上最熱紀錄
    (華盛頓十五日電)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今天指出,2019年7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月分,證實之前歐洲聯盟的的觀測結果。NOAA表示,與20世紀的均溫華氏60.4度相較,今年7月全球平均溫度高出華氏1.71度,寫下自1880年開始紀錄以來7月最高溫。先前最熱的月分是2016年7月。今年7月也是連續第43個7月以及連續第415個月高於全球均溫。由於7月通常是最熱的月分,氣象學家表示,這代表2019年7月也是過去140年來最熱的一個月。
  • 南極海冰面積驟減!融化面積相當於4個法國,或將面臨消失困境
    說起旅行,最近幾年熱度大增的目的地就是南極大陸了。然而,隨著全球氣溫變暖的趨勢,這一片備受推崇的旅遊地或許正在逐漸消失。根據英國衛報7月2號的報導顯示,南極洲的廣闊海冰面積從2014年開始,就已經面臨著極具縮減的危機,而且其縮短的速率遠遠快於北冰洋周的海冰減少趨勢。
  • 141年來最熱9月在今年
    2020-10-21 01:52:50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國家環境信息中心(NCEI)的科學家稱,他們獲得的數據顯示,2020年9月是1880年有氣候記錄以來最熱的9月。
  • 南極海冰結冰量創40年新高
    「地球整體在不斷變暖,海冰整體如預期一樣不斷減少,但和全球變暖現象一樣,並非在每一個有海冰的區域海水結冰的趨勢都在下降。」帕金森說道。自20世紀70年代晚期以來,北極每年丟失了53900平方千米的冰;南極每年增加了18900平方千米的海冰。今年9月19日,自1979年以來南極洲的海冰結冰區域首次超過了2000萬平方英裡,根據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這樣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