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從新年伊始,就從不缺異常事件,似乎「異常」已經成了這個世界的常態,「正常」才奇怪。這不,在北冰洋的冰面下,近來出現了一種怪異的「黑色海水」……
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今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出現急劇下降,成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低值。截至9月15號,北極海冰面積為374萬平方公裡,僅比2012年創紀錄的341萬平方公裡略高。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在北冰洋內,出現了「黑色海水」——偏暖程度極其嚴重的海水,尤其是俄羅斯沿岸,很多地方海水溫度比常年平均水平偏高超過5度!
為什麼會出現黑色海水,原因尚不清楚。在以往,黑色水體通常意味著水體缺氧。例如在東歐的黑海,由於淡水匯入過多,使上下水層鹽度差異過大,形成密度飛躍層,嚴重阻止了上下水層的交換,使深層海水嚴重缺氧,呈現出了黑色。
不管「黑色海水」出現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它的負面影響已經生成……
根據觀測數據,在2020年8月底至9月初,北極海冰面積每天平均減少79800平方公裡,這是海冰記錄中史上連續六天的損失率最高的年份。在此期間,冰川退縮是沿著巴倫支海北部、卡拉海和拉普捷夫海的冰面。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俄羅斯北部,存在一個非常廣闊的無海冰區,冰緣位於北緯85度附近,這也是衛星數據記錄中該位置最北的冰緣。下圖為9月1日和9月15日海冰範圍的對比圖,可見海冰劇烈退縮。
有專家表示,北冰洋地區陸地冰蓋和海洋冰蓋的減少速度遠超過去幾十年。這一現象代表在全球變暖大趨勢推動下,北極氣候模式已經「脫胎換骨」,「新北極」氣候系統已經出現,這項變化或預示著全球氣候迎來大變革。
而「新北極」氣候系統代表著極地永久凍土層將逐漸融化,冰蓋面積更少,氣溫更溫暖、溼潤,也將對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的冬季天氣造成更加顯著的影響。
但「黑色海水」真的沒有一點「好處」嗎?有的。一旦北冰洋地區氣溫更溫暖、溼潤,植物將陸續增多,苔原將進一步向更高緯度極地區推進;雖然北極熊等特別適應極地環境的動物會減少,但其他物種將增多,高緯度地帶將增加一些人類宜居區。這麼看好像對人類並沒有很大影響,反而擴展了人類宜居區,我們是否也不需要不遠萬裡,去宇宙中尋找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了呢?
有網友戲稱,因為疫情而減少的碳排放量,不僅被幾場山火「彌補」,還是「超額彌補」。按照現在全球變暖的步伐,海冰融化的速度也將隨之加快,在不久的將來,北極冰層深處藏匿的甲烷也將完全釋放,就在今年年初,NASA 的探勘機發表了驚人研究成果,確認北極至少有200 萬個甲烷熱點。
(北極甲烷爆發)
200 萬個甲烷熱點意味著什麼呢? 這麼說吧,甲烷是強有力的溫室氣體,那麼這200 萬個甲烷熱點至少是這100 年來二氧化碳暖化威脅的30 倍!科學家預測,2040年至2050年夏季北冰洋將無冰,但實際上這一預測可能會比我們預想的更早實現。原因是衛星對海冰厚度的估計被高估了25%,這是由於冰層上覆蓋的雪的含鹽特性,這影響了讀數的準確性。等到北冰洋完全無冰,那麼增加的那一小部分人類宜居區將是杯水車薪。
很多人可能會說移居其他星球延續人類文明,但是如今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可以居住的星球。所以保護地球如今所有人都應該放在第一位,不能繼續錯下去,因為地球不是我們和其他生物的備選項目,而是我們唯一的救命稻草。
註:
【1】《北晚新視覺》9月17日文章《30年升溫10℃,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更溫暖多雨少冰層面》
【2】 桔燈勘探《北極甲烷爆發,南極高溫不下...我們的地球還好嗎?》
微信搜索:科溯環境,了解更多環保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