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人類宜居區:北極消失,也許是「好事」

2020-10-09 科溯環境


2020年從新年伊始,就從不缺異常事件,似乎「異常」已經成了這個世界的常態,「正常」才奇怪。這不,在北冰洋的冰面下,近來出現了一種怪異的「黑色海水」……

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今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出現急劇下降,成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低值。截至9月15號,北極海冰面積為374萬平方公裡,僅比2012年創紀錄的341萬平方公裡略高。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在北冰洋內,出現了「黑色海水」——偏暖程度極其嚴重的海水,尤其是俄羅斯沿岸,很多地方海水溫度比常年平均水平偏高超過5度!

為什麼會出現黑色海水,原因尚不清楚。在以往,黑色水體通常意味著水體缺氧。例如在東歐的黑海,由於淡水匯入過多,使上下水層鹽度差異過大,形成密度飛躍層,嚴重阻止了上下水層的交換,使深層海水嚴重缺氧,呈現出了黑色。


「黑色海水」的影響

不管「黑色海水」出現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它的負面影響已經生成……

根據觀測數據,在2020年8月底至9月初,北極海冰面積每天平均減少79800平方公裡,這是海冰記錄中史上連續六天的損失率最高的年份。在此期間,冰川退縮是沿著巴倫支海北部、卡拉海和拉普捷夫海的冰面。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俄羅斯北部,存在一個非常廣闊的無海冰區,冰緣位於北緯85度附近,這也是衛星數據記錄中該位置最北的冰緣。下圖為9月1日和9月15日海冰範圍的對比圖,可見海冰劇烈退縮

有專家表示,北冰洋地區陸地冰蓋和海洋冰蓋的減少速度遠超過去幾十年。這一現象代表在全球變暖大趨勢推動下,北極氣候模式已經「脫胎換骨」,「新北極」氣候系統已經出現,這項變化或預示著全球氣候迎來大變革。

而「新北極」氣候系統代表著極地永久凍土層將逐漸融化,冰蓋面積更少,氣溫更溫暖、溼潤,也將對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的冬季天氣造成更加顯著的影響

我們,何去何從?

但「黑色海水」真的沒有一點「好處」嗎?有的。一旦北冰洋地區氣溫更溫暖、溼潤,植物將陸續增多,苔原將進一步向更高緯度極地區推進;雖然北極熊等特別適應極地環境的動物會減少,但其他物種將增多,高緯度地帶將增加一些人類宜居區。這麼看好像對人類並沒有很大影響,反而擴展了人類宜居區,我們是否也不需要不遠萬裡,去宇宙中尋找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了呢?

有網友戲稱,因為疫情而減少的碳排放量,不僅被幾場山火「彌補」,還是「超額彌補」。按照現在全球變暖的步伐,海冰融化的速度也將隨之加快,在不久的將來,北極冰層深處藏匿的甲烷也將完全釋放,就在今年年初,NASA 的探勘機發表了驚人研究成果,確認北極至少有200 萬個甲烷熱點

(北極甲烷爆發)

200 萬個甲烷熱點意味著什麼呢? 這麼說吧,甲烷是強有力的溫室氣體,那麼這200 萬個甲烷熱點至少是這100 年來二氧化碳暖化威脅的30 倍!科學家預測,2040年至2050年夏季北冰洋將無冰,但實際上這一預測可能會比我們預想的更早實現。原因是衛星對海冰厚度的估計被高估了25%,這是由於冰層上覆蓋的雪的含鹽特性,這影響了讀數的準確性。等到北冰洋完全無冰,那麼增加的那一小部分人類宜居區將是杯水車薪。

很多人可能會說移居其他星球延續人類文明,但是如今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可以居住的星球。所以保護地球如今所有人都應該放在第一位,不能繼續錯下去,因為地球不是我們和其他生物的備選項目,而是我們唯一的救命稻草

註:

【1】《北晚新視覺》9月17日文章《30年升溫10℃,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更溫暖多雨少冰層面》

【2】 桔燈勘探《北極甲烷爆發,南極高溫不下...我們的地球還好嗎?》


微信搜索:科溯環境,了解更多環保小知識。

相關焦點

  • 北極凍土層融化,萬年蠕蟲解凍後活了,對人類來說是好事嗎?
    南極在今年年初突破了20攝氏度,隨後北極圈內的溫度出現了38攝氏度的高溫,這樣的情況下,南極和北極似乎無法支撐下去了,這讓眾多科學家比較擔憂,未來在南極和北極。是否還能看到冰川的身影呢?過去的幾年內,南極和北極的冰川正在相繼融化,除了北極圈內有大量的冰川之外,北極圈內的永久凍土層有可能面臨更糟糕的情況,凍土層的融化讓人類發現了很多新物種,同時釋放出大量的甲烷氣體,推動了地球的溫室效應變化。
  • 北極:地球最後一處宜居樂土? ——讀《2050人類大遷徙》
    (原標題:北極:地球最後一處宜居樂土? 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說,到了2050年,大部分人都會遷往北極居住,你真的樂意嗎?這個預言叫作《2050人類大遷徙》。這是美國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勞倫斯·史密斯在現實材料分析基礎上提出的預測。人類大遷徙並不是新鮮事。智人早在10萬年以前就出現在東非,大約7萬年前他們開始遷徙到其他地區,他們在世界各地與不同族群的直立人混血繁衍後代,最終形成了現在遍布世界各地的人類種群。
  • 未來北極或會消失,人類又該去哪呢?
    2019年的9月,澳大利亞的天氣乾燥炎熱,就在人類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夏天時,一場意外卻突然降臨了。挺拔寬廣的森林被一場來勢洶洶的野火給籠罩,這場大火足足燃燒了4個月之久,數10億野生動物因為這場大火永遠的消失在了地球上。在森林中隨處可見四處逃竄的松鼠和考拉,天空也被染成了一片紅色。直到今年1月份來臨,澳大利亞終於下了一場雨,這場大火才慢慢被熄滅。
  • 北極沸騰36年,冰凍區或減少近半,人類害怕什麼,最擔心什麼?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報告指出,在整個2020年,北極也經歷了最難的一年,北極熱浪,海冰創新低等等都在2020年全部出現了,這看上去是氣候的問題,但是對於人類來說,北極的變化已經在影響人類的生存,如果持續下去,未來北極將可能成為地球氣候「臨界點」的突破點。
  • 人類雄心:重新凍結北極
    北冰洋的冰蓋一直在以如此之快的速度縮小,以至於科學家們預計,在未來幾十年的某個時候,冰層將在夏季的幾個月裡完全消失。這種變化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不僅僅是對北極熊、海豹和其他依賴冰生存的動物來說。但隨著越來越藍的夏季北極吸收越來越多的能量,它正從行星空調變成加熱器。冰層的減少已經「對全球氣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或者說是反饋,這已經在加劇全球變暖,並有可能破壞氣候系統的穩定」。北極冰層正在迅速減少,事實上,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需要採取激烈的措施來保持世界頂部的白色,不僅僅是試圖減少人類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 北極的冰拱正在融化,最後的冰區將面臨消失,我們該如何阻止?
    北極最後的冰區正在加速融化加拿大北極群島和格陵蘭島之間長達數年的海冰,其面積可以達到大約160萬平方公裡,被科學家們稱為「最後的冰區」,也是世界上最厚、最古老的海冰。2019年,加拿大將這裡指定為海洋保護區,並命名為Tuvaijuittuq,意為「冰永遠不融化的地方」。
  • 北極:地球最後一處宜居樂土?
    摘要 【北極:地球最後一處宜居樂土?】說起北極,我首先會想起央視播放的生態風光片,還有星野道夫鏡頭裡憨態可掬的小棕熊。這塊純淨的荒原令很多人生出嚮往之心。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說,到了2050年,大部分人都會遷往北極居住,你真的樂意嗎?
  • 「北極變綠了」真不見得是好事
    西伯利亞經歷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北極圈38攝氏度的最高溫,都是全球氣候變暖加速的信號——「北極變綠了」真不見得是好事閱讀提示全球變暖只會讓極端氣候更加頻繁,也讓全球面臨更多的危機。雖然全球年平均溫度不斷被刷新,但北極的變暖速度顯然要更快。研究發現,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導致北極地區升溫的速度比其他地區快兩倍。北極變暖原本就在氣候專家們的預料之中,但原先的預計是,到2100年左右,北極氣溫可能最高會達到38攝氏度。
  • 北極兩大冰蓋消失,人類都將遭殃,我們該何去何從?
    地球的環境問題是人類一直以來都在關注的話題,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地球的生態環境已經被破壞了,食物鏈的缺失,導致地球的生態系統更是處於崩潰的邊緣,然而地球變暖的問題依然在發生。 另外在2020年8月6日,NASA的衛星數據顯示,北極有兩大冰蓋消失了
  • 15年後消失!人類將看不到北極海冰,大量北極生物或被迫滅絕
    然而那邊一波未平,這邊一波又起,近期國外有研究預測北極海冰將會在2035年消失。研究人員通過建立新的氣候演化模型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按照現在的氣候演變下去,北極的海冰將會在2035年全部消失,這將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的衝擊。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海冰的消失讓北極深色的水域越來越多,太陽輻射更容易被海水吸收而不是被冰雪反射回太空,導致北極變暖的不斷加劇,這是一種被稱為「北極放大」的反饋過程。而在未來人類活動排放的CO2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的情景下,北極海冰生存環境或將會進一步惡化。模擬效果較好的模式普遍認為在2040年至2060年間,北極將首次出現無冰狀態,這被認為是北極氣候的「轉折點」。除海冰範圍將會大幅度減小外,海冰厚度也將明顯變薄。當前,加拿大群島附近的北極區域海冰厚度最高,以此為中心向周圍逐漸變薄。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甚至有科學家預測30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  海冰的消失讓北極深色的水域越來越多,太陽輻射更容易被海水吸收而不是被冰雪反射回太空,導致北極變暖的不斷加劇,這是一種被稱為「北極放大」的反饋過程。但這並不意味著北極未來海冰情況是樂觀的,由於重新生成的海冰大多為薄冰,可能會發生破碎融化而重新消失。全球變暖、海冰融化關乎人類生存和命運,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阻止全球進一步變暖。
  • 俄羅斯發現消失已久的披毛犀,科學家感到不安,未必是好事!
    全球變暖的影響下,很多地區出現了變故,比如南極和北極這兩個無人之地已經徹底淪陷了。自從北極圈內出現38攝氏度高溫之後,凍土層仍然在持續融化。近段時間,考古學家在凍土層內再次發現了史前生物披毛犀和幼狼,這兩個史前生物的出現,讓科學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很多科學家看到這種情況後感到心慌不安,這兩個史前生物的出現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 ​15年後消失!人類將看不到北極海冰,大量北極生物或被迫滅絕
    科研人員做了什麼樣的研究?雖然如此,研究人員預測這一次間冰期達到巔峰的時間會大大縮短,因為各種人類因素在其中加劇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而且這一次間冰期所產生的影響也會比上一次間冰期要深遠。在進行類比之後,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套氣候預測模型。通過新模型,研究人員發現了什麼?預測模型分析顯示,上一次間冰期的北極海冰之所以會大量融化,是因為春季就已經出現了強烈的陽光。
  • 北極冰蓋面積減少95%,北極熊或將滅絕,人類還幸災樂禍?
    全球變暖好像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但是北極已經告訴我們,如果不加以控制,全球變暖將會迅速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 近日,據美國NASA發布的一段資料顯示,北極常年冰在過去的35年時間減少了95%,如果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或許幾十年後,北冰洋就會出現完全無冰的季節。
  • 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完全消失,將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近日,NASA用動畫展示了35年來北極海冰的消融情況,其中多年海冰相比1984年已經消融了95%以上。更有專家預測,到2050年,北極海冰將完全消失,這將給地球氣候帶來巨大影響。在北極的熱量交換、氣候、生態環境中海冰尤其是多年冰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根據動畫顯示,35年以來多年冰消融95%以上,所以專家預測到2050年北極海冰可能將完全消失。北極冰的消失會給地球帶來極端化的氣候,而對於哪些對海冰賴以生存的北極熊更是毀滅性的打擊。
  • 也許我們並不孤獨!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比地球更宜居
    當我們仰望星辰大海時,也許我們並不孤獨!我們其實沒有那麼獨特!美德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比地球更宜居人類真能為自己找到第二個、甚至更多家園嗎?正是太多的未知,不斷撩撥著人類的好奇,去探索浩瀚宇宙背後無盡的奧秘。
  • 北極海冰消失得這麼快,連科學家都嚇了一跳!
    所以我對北極的觀測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是還從未見過發生類似的事情。」科羅拉多州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主任Mark Serreze說道。   如此極端的情況對未來究竟意味著什麼?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會導致北極不再有冰嗎?   北極的冰蓋面積從每年9月,即融冰季接近尾聲時下降到最低值,之後會慢慢開始增加。
  • 同樣處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金星和火星卻成了人間煉獄?
    在太陽系的幾大行星中,處在宜居帶中的行星就有三顆,分別是地球、火星和金星,而在這幾顆行星當中,目前只有地球適合人類生存和居住。很多朋友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都處於宜居帶中,為什麼只有地球上有海洋和生命,而金星和火星上面卻是一片荒蕪呢?
  • 「新北極」形成,專家稱地球北極氣候「脫胎換骨」,原因讓人無語
    近幾年來,媒體一直在報導北極地區的溫度持續攀升,特別是今年以來,6月份的時候就有氣象組織宣傳北極地區的平均溫度比過去幾十年增加了5度左右,然而據《科學美國人》雜誌9月16報導,本周有一項關於北極地區氣候的最新研究證實,北極地區的氣候升溫幅度極大,根據挪威30年來的氣象觀測數據發現,迪納維亞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