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地球最後一處宜居樂土?

2020-12-05 東方財富網

摘要

【北極:地球最後一處宜居樂土?】說起北極,我首先會想起央視播放的生態風光片,還有星野道夫鏡頭裡憨態可掬的小棕熊。這塊純淨的荒原令很多人生出嚮往之心。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說,到了2050年,大部分人都會遷往北極居住,你真的樂意嗎?這個預言叫作《2050人類大遷徙》。這是美國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勞倫斯·史密斯在現實材料分析基礎上提出的預測。

  說起北極,我首先會想起央視播放的生態風光片,還有星野道夫鏡頭裡憨態可掬的小棕熊。這塊純淨的荒原令很多人生出嚮往之心。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說,到了2050年,大部分人都會遷往北極居住,你真的樂意嗎?這個預言叫作《2050人類大遷徙》。這是美國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勞倫斯·史密斯在現實材料分析基礎上提出的預測。

  人類大遷徙並不是新鮮事。智人早在10萬年以前就出現在東非,大約7萬年前他們開始遷徙到其他地區,他們在世界各地與不同族群的直立人混血繁衍後代,最終形成了現在遍布世界各地的人類種群。瑞士華裔科學家許靖華在他的著作《氣候創造歷史》中曾詳細論述過,史前史與歷史上的人口遷徙,其起因都和氣候的周期性變化有關。許靖華認為,全球冷化時期,邊緣可耕作地區的民族(例如印歐人、日耳曼人、亞洲北部人等)都必須到其他地區尋找更肥沃的土地。而在全球暖化時期,人口過剩和貪婪反而成為徵服和殖民的動機。是否如許靖華所說「氣候創造歷史」,這尚需商榷,不過氣候與人類歷史的確密切相關。

  2050年我們之所以要遷徙到北極,第一個原因就是氣候。世界氣象組織聲明,2015年再次刷新了人類歷史全球最熱年份。報告指出,2015年,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與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相結合,導致了創紀錄的全球高溫,比1961-199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約0.75℃。不要以為0.75℃沒啥了不起!本書作者史密斯告訴我們:「那時的全球氣溫(兩萬年前的冰河期)約比現在低5℃,北美和歐洲大部分地區都在冰雪底下,海平面要比現在低100米,日本還與亞洲大陸相連。」看似細微的這一兩度,帶來的後果難以估算。

  《2050人類大遷徙》糾正了我的一些誤解。比如夏季高溫讓我感覺難熬,但事實上,升溫效應最明顯的時候不是夏季,而是冬季。氣候模型專家戴維·勞倫斯做了仿真模型,根據夏季海冰消融的冰反照反饋作用來推算北方陸地升溫的面積有多大。史密斯說他看得目瞪口呆,因為模型中的高緯度地區都是鮮豔的橘紅色,代表了升溫最快的地區。這意味著什麼?我聯想到今年的氣候。年初,超冷天氣致使我國許多地方速凍,甚至可玩揚水成冰的遊戲,北美、歐洲和日本列島也出現了大面積寒潮。氣象專家說,這是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美國宇航局研究報告稱,2015年很熱,2016年將更熱,全球將陷入「氣候混亂」狀態。「溫室效應」並不等同於溫度上升,更多表現為極端天氣。這會兒是大雪紛飛,沒幾天就豔陽高照,海嘯、龍捲風等災難也會更多發生。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人類處於冰火兩重天。身處擁擠的、空氣流通不暢的城市,我們要怎麼生活?搬,往氣候好點的高緯度。

  動物比人類更敏銳。本書以一則新聞報導開始:「緊急警報:灰北極熊現身北極圈。」北極圈外的灰熊跑進了極圈,和北極熊生下了混種熊。這不是個案。在我們人類意識到之前,其他生物已悄悄展開了向北再向北的大遷徙。從演化論適者生存的角度,人類真是再脆弱不過的了。美國作家艾倫·韋斯曼在科普作品《沒有我們的世界》做過假想,如果地球沒有人類,世界將會怎樣?雜草種子在人行道上生根發芽,水泥大廈被綠色植被覆蓋,湖泊和溪流交錯分布……簡而言之,世界很快就會變成大荒原。如果接著猜想,新的生物演化應該會重新開始:原始生命、單細胞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還會不會有人類呢?可能會有,但那會在漫長的過程之後。

  人類不只為了簡單的生存,要考慮的問題還有很多。到底要不要移居北極呢?除了氣候,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可能會促使我們這麼做。比如,人口問題。史密斯給出了一系列數據:「據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居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級城市將達27個。……到2050年,全球人口總數將達92億!日本、韓國將成為全世界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艾倫·韋斯曼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倒計時》中大聲疾呼:「地球徹底癱瘓之前,究竟能承載多少人口和人類活動?」城市不再宜居,鄉村接近凋敝,北極——這一塊最後的樂土,勢必也要被人類佔據,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再比如,自然資源短缺。面對越來越枯竭的天然礦藏,前景不明的各種能源革命,北極冰層下覆蓋的未開發的大量石油、天然氣,怎麼能不令各個國家垂涎三尺?還比如,水資源。這不僅僅是一個能不能喝到水的問題,書中陳列的關於全球跨國公司爭奪水資源的白熱戰觸目驚心,而未來勢必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被捲入「搶水大戰」。

  政府必須高瞻遠矚、未雨綢繆。俄羅斯在北極插旗宣誓主權,引起了軒然大波。原因在於這種行為打破了各個國家在北極保持的微妙平衡。北極是誰的?俄羅斯、美國、北歐、日本、中國……有誰不想要?但在目前大家只能小心翼翼,按照《國際海洋法》等辦事,在搜救行動、環境保護、原住民權益、科學研究和公共衛生等方面合作。不管北冰洋航道有多少經濟價值,先搶一杯羹,踏上一腳,才是重要的。可是,你們都來了,當地土著怎麼生活?從目前來看,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已被迫改變。氣候變暖讓他們捕捉不到獵物,只能改種馬鈴薯。而未來,當越來越多「文明社會」的人們正式定居北極圈,那麼,土著們的命運又將怎樣?

  近年來,《2050人類大遷徙》之類的著述並不少見,影視作品也有如《後天》這樣的末日展示。可能有些人會認為這類作品太過悲觀或言過其實。許靖華就說,他寫《氣候創造歷史》的目的是援引歷史,主張近年來的全球暖化不是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是一種循環形態。筆者認為,以前的確發生過很多次氣候異變導致的歷史更改,但這個說法在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後很難成立。全球變暖是為工業革命付出的昂貴帳單。為了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我們燃燒了大量的煤、石油和天然氣。這一份熵帳單正在清償期。否認氣候變異跟人類活動的關係,或對過去突然發生過的變化與將來的聯繫輕描淡寫,都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責任編輯:DF099)

相關焦點

  • 北極:地球最後一處宜居樂土? ——讀《2050人類大遷徙》
    (原標題:北極:地球最後一處宜居樂土? 身處擁擠的、空氣流通不暢的城市,我們要怎麼生活?搬,往氣候好點的高緯度。動物比人類更敏銳。本書以一則新聞報導開始:「緊急警報:灰北極熊現身北極圈。」北極圈外的灰熊跑進了極圈,和北極熊生下了混種熊。這不是個案。在我們人類意識到之前,其他生物已悄悄展開了向北再向北的大遷徙。從演化論適者生存的角度,人類真是再脆弱不過的了。
  • 探秘北極:神秘的北極有地下種族?北極光是地底下洩露的光芒?
    自古以來,人類對地球的探索一直都沒間斷過,包括世界上最寒冷的南北極。傳說在幾世紀前,在北極的地底下生活著一群遠古部落,他們在地表下有很好的住所。而這個地方被稱為「北方樂土」。對此有學者認為,「北方樂土」的入口非常隱秘,外面人根本找不到,靠近北極地區。到底世界上有沒有這樣神秘而理想的地方呢?請接著往下看。大家都知道北極是一塊終年寒冷地區。
  • 北極地區極為寒冷,為何會成為蚊子的樂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北極地區極為寒冷,為何會成為蚊子的樂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夏天已經悄然而至,除了需要面對酷暑之外,還有一種生物在夏天的時候讓人感到非常的頭疼,那就是蚊子。在我們的印象當中,蚊子是在夏天才會出現的生物,只有在溫度比較高的情況下,蚊子才會異常的活躍,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每一天這片極寒的土地竟然成為了蚊子的樂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雖然北極地區的溫度相對比較低,但是在北極卻有著完整的生態系統。
  • 建造人類宜居區:北極消失,也許是「好事」
    截至9月15號,北極海冰面積為374萬平方公裡,僅比2012年創紀錄的341萬平方公裡略高。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在北冰洋內,出現了「黑色海水」——偏暖程度極其嚴重的海水,尤其是俄羅斯沿岸,很多地方海水溫度比常年平均水平偏高超過5度!為什麼會出現黑色海水,原因尚不清楚。
  • UFO基地竟隱藏在北極地下巨大洞穴?
    在希臘神話中,遠古之時有一個民族生活在極北地區的永久溫暖、遍地陽光的地方,那片土地稱為北方樂土(Hyperborea)。隨著這些北極地區遠古時期動物和人類活動遺蹟的發現,人們開始相信北方樂土的真實存在。
  • 歷史上的未解之謎:地球深處另類人種
    地球已經存在於茫茫宇宙46億年之久,而人類在地球這片神秘的領土上僅僅呆了500萬年的時間。單純的人類憑著他們短短幾千年發展出來的高科技水平,就妄想自己已經成為了這個神秘地球的主宰,有了能改變世界的力量,但其實我們錯了……這個世界遠非人類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有著太多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一直困擾著我們,而下面這些人類至今未解的謎團就是最好的詮釋。
  • 地球深處的另類種族(圖)
    新人種想像圖在希臘神話中,遠古之時有一個民族生活在極北地區的永久溫暖、遍地陽光的地方,那片土地稱為「北方樂土」(Hyperborea)。隨著這些北極地區遠古時期動物和人類活動遺蹟的發現,一些人開始相信「北方樂土」的真實存在,探險家和研究人員紛紛尋找這一沒有探查過的神秘之地。傳說幾世紀前,北極的地下領域裡生活著一群遠古部落,他們在地表下有很好的住所。神秘學家認為,進入喜馬拉雅山底傳說中Shambala地區、北方樂土和Plutonia的入口非常隱秘,外面人不知道,靠近北極地區。
  • 火星或有過「宜居時代」
    孔大力:地球是一顆行星,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生命搖籃。而在地球之外,還有其他行星,它們各具特點,彼此不同。作為一顆典型的「類地行星」,火星和地球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高度的相似性。火星比地球小,距離太陽更遠。因此對於生命來說,火星的表面環境比地球要惡劣許多。一些科學研究推測,火星在其形成和演化的早期,可能存在氣候溼潤,行星環境宜居的時代。
  • 24顆「超宜居」行星被發現,地球不是生命「最宜居」的行星?
    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這是最近很多媒體報導的消息,初看消息時我有些震驚,這是真的嗎?於是我點開一看。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科學家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近期在美國《天體生物學》雜誌發表文章,詳細介紹這些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的「超宜居」星球。
  • 研究發現24顆超級宜居系外行星或比地球更宜居
    馬庫赫教授(小圖)的團隊發現有比地球更宜居的系外行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地球資源消耗殆盡的情況愈見嚴峻,尋找另一個宜居星球成為人類當前任務。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早前發表一項研究發現,與地球相比,最少24顆系外行星及系外候選行星,擁有可能存在液態水等更適合生命居住的條件。不過這些星球都距地球最少100多光年外,但今次發現意味可能存在比地球更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舒爾策?
  • 科學家發現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可惜人類永遠無法到達
    」「比地球更宜居」的行星究竟有多宜居呢?對於一個行星來說,在一個星系中所處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直接決定了它是否處在恆星系統的宜居帶中,是否能夠獲得恰到好處的光熱,表面是否能夠保存液態水。以地球為例,我們的地球就處於太陽系中的宜居地帶,溫度適宜,表面能保存液態水,而且地球有自己的大氣層和磁場,能夠抵禦宇宙射線,最後地球有自己的天然衛星—月球和太陽系的鄰居—木星為自己遮風擋雨,由於木星的質量很大,太陽系中的很多隕石和天體會被吸引過去,從而不會砸向地球
  • 樂土捐贈南科大教育基金並聘任張緒穆教授掌舵南科樂土精準醫學...
    摘要:深圳市小分子藥物發現與合成重點實驗室揭牌,攜手共建國際一流精準醫學中心2020年11月18日,樂土生命科技董事長劉如銀先生在南方科技大學創園參加理學院化學系舉行的深圳市小分子藥物發現與合成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並表示祝賀。儀式上南科大理學院副院長張緒穆教授受聘擔任深圳市南科大樂土精準醫學研究院院長,劉如銀董事長向張緒穆教授頒發了聘書。
  • 宜居行星真的能「宜居生命」嗎,是否可以產生類似地球的生物?
    哥白尼理論告訴我們,我們的地球只是典型行星系中的一顆典型行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因此,要找到外星生命,第一步就是找到一顆與地球相似的「宜居行星」。科學家們正在使用克卜勒望遠鏡尋找與我們地球世界差不多大小,並圍繞著與地球相似的恆星運行的「可居住行星」。這樣一來,這些行星上的溫度變化將與地球相似。
  • 又發現一個地球2.0?宜居帶上並非都宜居
    消息一出,「首個可能宜居的地球大小行星被發現」這一話題便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  一時間,行星TOI 700d佔盡了風頭。令人好奇的是,它究竟有哪些「資本」可與地球相提並論?  坐高鐵至少需要3億年  TOI 700d繞著恆星TOI 700轉,公轉周期為37天。「公轉周期會影響行星的環境。
  • 地球環境惡化日夜加劇,是否有其他星球可宜居?有但是無法到達
    眾所周知,由於我們人類對於地球資源的肆意開發以及利用,已經對地球的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壞,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已經讓北極的冰川發生了大面積的融化,且地球的氣候也有著越來越奇怪的現象。   那麼如果無法改善環境問題,我們是否有辦法逃離地球,去其他宜居的星球去生存呢?
  • 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北極冰架坍塌 專家:地球最大的現存冰架,基本上...
    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北極冰架坍塌 專家:地球最大的現存冰架,基本上已經分解 【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的北極冰架坍塌】據路透社消息,研究人員於當地時間6日稱,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的北極冰架已經坍塌,僅在7月底的兩天內就消失40%的面積。
  • 又一系外行星被發現,且處宇宙宜居帶,它真的適合人類居住嗎?
    相信不少朋友都應該聽說過著名的「霍金預言」,天體物理學霍金曾在一次訪談中表示,他認為我們人類需要把生存問題重視起來,因為地球並不能讓人類長久居住,所以我們人類必須在外太空找到其它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進行太空移民。
  • 北極的融冰
    看過很多文章關於北極的融冰情況。相同的觀點就是地球溫度升高,造成北極的冰雪融化。但是我更想知道北極融化後,出現的甲烷(注:是天然氣、沼氣等的主要成份,也叫瓦斯)或二氧化碳氣體,是冰雪中封凍了很久,現在融冰而出現的?還是剛剛才形成的,就是地球溫度升高才剛釋放出來的?
  • 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孔大力:火星或曾有過「宜居時代」
    孔大力:地球是一顆行星,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生命搖籃。在地球之外,還有其它行星。它們各具特點,彼此不同。作為一顆典型的「類地行星」,火星和地球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高度的相似性。火星比地球小,距離太陽更遠。因此對於生命來說,火星的表面環境比地球要惡劣許多。一些科學研究推測,火星在其形成和演化的早期,可能存在氣候溼潤,行星環境宜居的時代。
  • 同樣處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金星和火星卻成了人間煉獄?
    在太陽系的幾大行星中,處在宜居帶中的行星就有三顆,分別是地球、火星和金星,而在這幾顆行星當中,目前只有地球適合人類生存和居住。很多朋友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都處於宜居帶中,為什麼只有地球上有海洋和生命,而金星和火星上面卻是一片荒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