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極:地球最後一處宜居樂土?】說起北極,我首先會想起央視播放的生態風光片,還有星野道夫鏡頭裡憨態可掬的小棕熊。這塊純淨的荒原令很多人生出嚮往之心。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說,到了2050年,大部分人都會遷往北極居住,你真的樂意嗎?這個預言叫作《2050人類大遷徙》。這是美國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勞倫斯·史密斯在現實材料分析基礎上提出的預測。
說起北極,我首先會想起央視播放的生態風光片,還有星野道夫鏡頭裡憨態可掬的小棕熊。這塊純淨的荒原令很多人生出嚮往之心。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說,到了2050年,大部分人都會遷往北極居住,你真的樂意嗎?這個預言叫作《2050人類大遷徙》。這是美國地理學家、氣象學家勞倫斯·史密斯在現實材料分析基礎上提出的預測。
人類大遷徙並不是新鮮事。智人早在10萬年以前就出現在東非,大約7萬年前他們開始遷徙到其他地區,他們在世界各地與不同族群的直立人混血繁衍後代,最終形成了現在遍布世界各地的人類種群。瑞士華裔科學家許靖華在他的著作《氣候創造歷史》中曾詳細論述過,史前史與歷史上的人口遷徙,其起因都和氣候的周期性變化有關。許靖華認為,全球冷化時期,邊緣可耕作地區的民族(例如印歐人、日耳曼人、亞洲北部人等)都必須到其他地區尋找更肥沃的土地。而在全球暖化時期,人口過剩和貪婪反而成為徵服和殖民的動機。是否如許靖華所說「氣候創造歷史」,這尚需商榷,不過氣候與人類歷史的確密切相關。
2050年我們之所以要遷徙到北極,第一個原因就是氣候。世界氣象組織聲明,2015年再次刷新了人類歷史全球最熱年份。報告指出,2015年,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與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相結合,導致了創紀錄的全球高溫,比1961-199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約0.75℃。不要以為0.75℃沒啥了不起!本書作者史密斯告訴我們:「那時的全球氣溫(兩萬年前的冰河期)約比現在低5℃,北美和歐洲大部分地區都在冰雪底下,海平面要比現在低100米,日本還與亞洲大陸相連。」看似細微的這一兩度,帶來的後果難以估算。
《2050人類大遷徙》糾正了我的一些誤解。比如夏季高溫讓我感覺難熬,但事實上,升溫效應最明顯的時候不是夏季,而是冬季。氣候模型專家戴維·勞倫斯做了仿真模型,根據夏季海冰消融的冰反照反饋作用來推算北方陸地升溫的面積有多大。史密斯說他看得目瞪口呆,因為模型中的高緯度地區都是鮮豔的橘紅色,代表了升溫最快的地區。這意味著什麼?我聯想到今年的氣候。年初,超冷天氣致使我國許多地方速凍,甚至可玩揚水成冰的遊戲,北美、歐洲和日本列島也出現了大面積寒潮。氣象專家說,這是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美國宇航局研究報告稱,2015年很熱,2016年將更熱,全球將陷入「氣候混亂」狀態。「溫室效應」並不等同於溫度上升,更多表現為極端天氣。這會兒是大雪紛飛,沒幾天就豔陽高照,海嘯、龍捲風等災難也會更多發生。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人類處於冰火兩重天。身處擁擠的、空氣流通不暢的城市,我們要怎麼生活?搬,往氣候好點的高緯度。
動物比人類更敏銳。本書以一則新聞報導開始:「緊急警報:灰北極熊現身北極圈。」北極圈外的灰熊跑進了極圈,和北極熊生下了混種熊。這不是個案。在我們人類意識到之前,其他生物已悄悄展開了向北再向北的大遷徙。從演化論適者生存的角度,人類真是再脆弱不過的了。美國作家艾倫·韋斯曼在科普作品《沒有我們的世界》做過假想,如果地球沒有人類,世界將會怎樣?雜草種子在人行道上生根發芽,水泥大廈被綠色植被覆蓋,湖泊和溪流交錯分布……簡而言之,世界很快就會變成大荒原。如果接著猜想,新的生物演化應該會重新開始:原始生命、單細胞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還會不會有人類呢?可能會有,但那會在漫長的過程之後。
人類不只為了簡單的生存,要考慮的問題還有很多。到底要不要移居北極呢?除了氣候,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可能會促使我們這麼做。比如,人口問題。史密斯給出了一系列數據:「據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居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級城市將達27個。……到2050年,全球人口總數將達92億!日本、韓國將成為全世界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艾倫·韋斯曼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倒計時》中大聲疾呼:「地球徹底癱瘓之前,究竟能承載多少人口和人類活動?」城市不再宜居,鄉村接近凋敝,北極——這一塊最後的樂土,勢必也要被人類佔據,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再比如,自然資源短缺。面對越來越枯竭的天然礦藏,前景不明的各種能源革命,北極冰層下覆蓋的未開發的大量石油、天然氣,怎麼能不令各個國家垂涎三尺?還比如,水資源。這不僅僅是一個能不能喝到水的問題,書中陳列的關於全球跨國公司爭奪水資源的白熱戰觸目驚心,而未來勢必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被捲入「搶水大戰」。
政府必須高瞻遠矚、未雨綢繆。俄羅斯在北極插旗宣誓主權,引起了軒然大波。原因在於這種行為打破了各個國家在北極保持的微妙平衡。北極是誰的?俄羅斯、美國、北歐、日本、中國……有誰不想要?但在目前大家只能小心翼翼,按照《國際海洋法》等辦事,在搜救行動、環境保護、原住民權益、科學研究和公共衛生等方面合作。不管北冰洋航道有多少經濟價值,先搶一杯羹,踏上一腳,才是重要的。可是,你們都來了,當地土著怎麼生活?從目前來看,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已被迫改變。氣候變暖讓他們捕捉不到獵物,只能改種馬鈴薯。而未來,當越來越多「文明社會」的人們正式定居北極圈,那麼,土著們的命運又將怎樣?
近年來,《2050人類大遷徙》之類的著述並不少見,影視作品也有如《後天》這樣的末日展示。可能有些人會認為這類作品太過悲觀或言過其實。許靖華就說,他寫《氣候創造歷史》的目的是援引歷史,主張近年來的全球暖化不是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是一種循環形態。筆者認為,以前的確發生過很多次氣候異變導致的歷史更改,但這個說法在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後很難成立。全球變暖是為工業革命付出的昂貴帳單。為了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我們燃燒了大量的煤、石油和天然氣。這一份熵帳單正在清償期。否認氣候變異跟人類活動的關係,或對過去突然發生過的變化與將來的聯繫輕描淡寫,都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責任編輯:D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