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尋求赤潮及海洋缺氧解決方案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美尋求赤潮及海洋缺氧解決方案

  如今,赤潮和海洋缺氧已經成為破壞沿海生態系統和經濟的主要原因。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17日宣布,建立12個總額近210萬美元的新研究資助項目,從各地尋求解決有毒藻華(赤潮)和海洋缺氧的方案。

  在過去的十年中,美國沿岸遭受了大量赤潮的侵襲,有害藻類出現的位置一直無法預測。國家機構使用貝類來監測赤潮毒素,一旦發現有毒素,立刻禁止捕撈,以確保市售貝類的食用安全。但是這種方案僅僅是保護了食品安全,還做不到準確預測。

  NOAA所設新項目將鼓勵科學研究機構開發新的監測技術,改善目前的監測系統和預測赤潮的季節性變化,以解決新出現的赤潮問題,同時,邀請科學家共同探討氣候變化和富營養化汙染問題,研究造成赤潮的可能因素。

  水華沒有毒性,但會消耗水中的氧氣,同時阻斷光線,造成魚類大量死亡。在自然變化時,缺氧、低氧時常會發生。但如今長時間的海洋缺氧,往往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農業肥料和城市汙水,特別是氮或磷的汙染使得水質變差。由於缺氧往往發生在海底或者接近海底,傳統的檢測方式做不到實時監測。新的項目計劃中,NOAA擬應用機器人技術來提高對海洋缺氧監測的準確性。

  「我們遇到的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了解和預測水華變成有毒的藻華的條件。」美國國家海岸海洋科學部主任瑪麗·埃裡克森說,「新項目將有助於我們和其他機構了解、檢測和預測有毒藻類和海洋缺氧。我們將共同努力推進生態預測,來保護我們的海洋系統。」(實習生花傑)

相關焦點

  • 赤潮對海洋環境的破壞
    赤潮對水產養殖業的危害,只是人們從經濟角度感受到的赤潮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的一個方面,水產養殖的魚、貝、蝦、蟹只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事實上,每次赤潮的發生,毫無疑問都會程度不同地破壞海洋環境,赤潮對海洋環境破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水體的酸鹼度和光照度。
  • 海洋局:今夏近海赤潮偏多 海洋遇生態難題
    赤潮,大海的「紅色幽靈」國家海洋局預報中心海洋氣候預測室副主任馮立成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儘管極強厄爾尼諾事件已進入尾聲,但仍會持續影響我國近海海洋環境。預計今年夏季我國近海海域赤潮發生次數可能偏多,為45~46次。
  • 海上的紅色幽靈——赤潮
    關於赤潮成因尚沒有定論,科學家們認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機物汙染所致。在正常的情況下,海洋中的營養鹽含量較低,這就限制了浮遊植物的生長。但是,當含有大量營養物質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主要是食品、造紙和印染工業)和農業廢水流入海洋後,再加上海區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於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時,赤潮生物便會急劇繁殖起來,便形成赤潮。此外赤潮的發生還與水文氣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變化有關。
  • 赤潮
    赤潮「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因赤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赤潮發生後,除海水變成紅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於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嚴重汙染海洋環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三是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
  • 環保科普|赤潮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小百科」篇四:赤潮一、定義赤潮:又稱藻華,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水體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種使局部水體變色的生態異常現象
  • 赤潮的嚴重危害
    赤潮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複雜生態系統。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幹擾和破壞。  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  赤潮破壞魚、蝦、貝類等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壞漁場的餌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產生赤潮的原因和自然條件是什麼?赤潮有什麼危害?原創盧達晨 辛小洋中學地理問答來自專輯自然地理答:什麼是赤潮?赤潮是浮遊生物大量異常繁殖而使海水變色的現象。能夠形成赤潮的生物種類,現已查明的有60餘種。產生赤潮的原因和自然條件是什麼?產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汙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營養元素大量積累,造成海洋富營養化,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大量營養鹽類。
  • 赤潮「消防員」俞志明:還海洋一片藍色
    中科院海洋所俞志明團隊研發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領域唯一國家技術發明類獎 。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帶你一起來了解這個科研團隊。「沒有赤潮了,不能再有赤潮了」,是養殖戶們最常念叨的一句話。半年前,中科院海洋所俞志明的研究團隊就駐紮在了這裡養殖戶的閥架上,他們反覆論證用改性黏土治理赤潮這一研究成果,想要徹底幫養殖戶們解決心病。「第一個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要建立一個防護體系,前期做試驗,看對鮑魚的生長有沒有影響,連續噴灑半個月,二十天,實驗結果表明不會對鮑魚產生影響。
  • 外來缺氧水團是元兇
    是赤潮?「螢光海」?還是其他的原因? 缺氧區達5平方公裡但未波及養殖區 4月23日,記者採訪了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周凱博士。4月22日下午,該中心接報後便去現場進行監測,監測內容包括鹽度、水溫、溶解氧等,其他指標都正常,唯一的就是溶解氧特別低,而且這個低氧分布面積還挺大的,溶解氧濃度小於2毫克/升的缺氧區達到5平方公裡,相當於從沙魚湧至官湖的距離;解氧濃度小於3毫克/升的缺氧區更達到10多平方公裡。「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大區域的低氧區,個別甚至還是缺氧區。」
  • 赤潮 大自然的血淚(圖)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在東太平洋智利海域也發現大面積赤潮。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使海洋生態異常的赤潮現象已開始出現。  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預測,今年1~5月,影響我國近海的赤潮次數就有45至56次,而去年一年也只發生了35次。照這樣的態勢,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赤潮還會發生多少次,尚難以估算。
  • 赤潮「染紅」西部海域 勿食受汙染海產品
    近日,我市深圳灣到蛇口港、赤灣港一帶的西部海域海水呈紅褐色,不少海洋生物死亡,沿岸居民懷疑是赤潮。昨日,經市海洋與漁業環境檢測站檢測,西部海域確實出現近年來較大面積的赤潮現象。監測站相關人士稱這與最近氣候有關,建議市民不要接觸海水和食用受汙染的海產品。
  • 世界海洋日 福建省海洋漁業局科普赤潮災害知識
    2019年06月09日 18:16 來源:東南網 作者:陳楠 編輯:潘曉明   東南網6月8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是世界海洋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接受本網記者採訪,就近段時期我省受赤潮影響做了一個科普。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毛昭勝/Photobase  浙江赤潮致養殖魚大量死亡  昨日,記者從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獲悉,5月底爆發在浙江近海的大面積赤潮(早報6月3日A13版曾作報導)已開始消退,但赤潮對魚類的危害正逐步顯現。溫州平陽縣南麂島海域的傳統小網箱遭受了「滅頂之災」,網箱內的大量魚類窒息死亡,預計經濟損失在1900萬元左右。
  •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暫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5月3日報告,深圳市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赤潮發生區域的監測結果表明:赤潮優勢種赤潮異彎藻的細胞密度平均為6.7×106個/升,亞優勢種中肋骨條藻的細胞密度平均為2.2×106個/升,均為無毒赤潮;海水pH值為8.63,溶解氧較高,為12.72mg/L;海水溫度和鹽度均無異常,分別為26.61℃和17.69。
  • 平潭發生赤潮海域水體趨於正常 處於赤潮基準密度以下
    在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指導下,實驗區立刻組織技術人員前往事發海域進行調查監測。監測數據顯示,該海域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米氏凱倫藻,其細胞密度接近赤潮預警基準密度,水體中溶解氧含量範圍為8.5-9.7mg/L,結合死亡魚體呈缺氧死亡症狀,初步判定魚類死亡原因:一是高密度赤潮生物堵塞魚類鰓組織,引起窒息;二是疑似米氏凱倫藻產生的溶血毒素可能引起魚類鰓組織受損,導致窒息。
  • 水華和赤潮
    赤潮則是指海水富營養化而導致其中浮遊生物爆發性繁殖造成海水顏色異常的一種現象。赤潮並不一定都是紅色的,它的顏色是由形成赤潮的優勢生物的顏色決定的。水華與赤潮都是有害的生態現象,是嚴重的環境問題。水華和赤潮發生時,會遮蔽照射到水下的陽光,影響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破壞水體內的生態平衡。
  • 廈門海域發現無毒赤潮 已啟動三級響應!
    繼上個月之後,廈門海域近日再度出現了無毒赤潮,據通報,廈門已於3日晚啟動了赤潮災害預警三級響應發現赤潮!赤潮監測是我市海洋部門的一項常規工作。✔6月29日,監測機構在同安灣後田海域發現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中肋骨條藻,赤潮海域水色呈淺褐色,面積約4平方公裡。✔從7月1日開始,在同一片海域的第一優勢種轉變為尖刺擬菱形藻,赤潮影響範圍也在繼續擴大;✔至7月3日,赤潮已經擴展至西海域寶珠嶼附近,面積約達30平方公裡。
  • 哪些生物可以造成海洋赤潮
    赤潮大多數發生在內海、河口、港灣或有上升流的水域,特別是暖流內灣水域。發生的季節隨水溫等環境因子和生物種類而異,一般以春夏為發生盛期。赤潮的顏色是由形成赤潮佔優勢的浮遊生物種類的色素決定的。如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紅色,而綠色鞭毛藻大量繁殖時卻呈綠色,硅藻往往呈褐色。赤潮實際是各種色潮的統稱。發生赤潮的海水常帶有粘性和腥臭味,故又稱之為「臭水」、「厄水」。赤潮是一種複雜的生態異常現象,其成因至今雖尚未定論,但大多數學者認為,近海水域有機物汙染(富營養化)是形成赤潮的主因。在正常情況下,海洋環境中營養鹽(氮、磷)含量低,往往成為浮遊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
  • 一把黏土成為「赤潮滅火器」 中科院海洋所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半島記者 徐傑 報導本報1月10日訊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該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赤潮「滅火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1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聯合申報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成為本年度我國海洋科學領域唯一技術發明類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