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 文燦 張妍
4月22日,這個平常的周六似乎有些不平常。漁民老林向潛愛大鵬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發出求助,自己在官湖附近養殖的魚類大批死亡,離岸大約3公裡的海面上出現大量魚蝦跳躍,有的似乎張大嘴呼吸,有的已經死亡。在大鵬新區葵湧辦事處官湖和沙魚湧片區近岸海域都出現了類似現象。
在大鵬新區南澳辦事處西湧社區開設客棧的成先生表示,4月中旬開始,西湧海域又出現了「螢光海」,雖然規模沒有去年大,但清晰可見。而有深圳潛水愛好者表示,4月21日晚在臨近深圳海域的大水坑夜潛,水下四五米就見到大量浮遊生物,能見度非常差。
究竟什麼是造成大批魚類浮起或死亡呢?是赤潮?「螢光海」?還是其他的原因?
缺氧區達5平方公裡但未波及養殖區
4月23日,記者採訪了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周凱博士。4月22日下午,該中心接報後便去現場進行監測,監測內容包括鹽度、水溫、溶解氧等,其他指標都正常,唯一的就是溶解氧特別低,而且這個低氧分布面積還挺大的,溶解氧濃度小於2毫克/升的缺氧區達到5平方公裡,相當於從沙魚湧至官湖的距離;解氧濃度小於3毫克/升的缺氧區更達到10多平方公裡。「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大區域的低氧區,個別甚至還是缺氧區。」
隨後,該中心對採集樣本進行了實驗室分析,初步判定海水溶解氧過低是導致該海域海洋生物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監測到的缺氧區並沒有波及到養殖區。」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郭翔宇表示,缺氧區暫時未對養殖區造成太大影響,主要是對一些海洋野生的魚類和蝦蟹影響比較大。
所幸的是,4月23日,當該中心工作人員再次來到這一海域進行監測時,發現溶解氧濃度小於2毫克/升的缺氧區已經縮小到1平方公裡左右。
外來的缺氧水團與「變天」有關
儘管今年4月,大鵬灣海域出現了「螢光海」,但此次缺氧區的形成與「螢光海」和赤潮都無關,而是受到外來的缺氧水團影響。郭翔宇表示,赤潮很容易導致水體的缺氧,但是水團缺氧並不都是赤潮引起的。
周凱說,如果是赤潮的話,這個水團會很渾濁。監測結果顯示,這個外來水團很乾淨,是從海底過來的,把底層的營養物帶上去,造成了缺氧。
周凱表示,儘管我們不常聽說,但其實深圳海域過往也曾受到過缺氧水團的影響。缺氧水團都是在特殊或惡劣天氣來臨之前,常常發生在七八月份(颱風來臨之前),分別是在2012年的大鵬灣(2次)和2013年的大亞灣(1次)。此次缺氧水團可能是因為前段時間冷空氣突然來襲,突然變天造成洋流變動,導致缺氧水團的形成。「缺氧水團一般會維持數天,如果沒有洋流帶走它,就要靠海水自然交換,慢慢恢復。」周凱表示,大自然具有自我修復能力,海底的一些生物,如珊瑚,也可以產生氧氣,為海區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