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滅火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2021-01-08 中國日報網

1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聯合申報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成為本年度我國海洋科學領域唯一技術發明類獎項。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海洋與生態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俞志明(左二)帶領團隊創新提出「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供圖)

赤潮災害應急處置是一項世界性技術難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海洋與生態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俞志明帶領團隊歷時20多年的科研攻關,在國際上創新性地提出了改變天然粘土礦物表面性質提高其效率的理論和方法,在我國沿海7個省市、20多個水域廣泛應用,成為目前赤潮應急處置的有效「滅火器」。同時,該理論和方法還走出國門,成功應用於美國、智利等近海赤潮的應急處置,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此前,世界各國針對赤潮治理已開展了多年研究,但收效並不顯著。上世紀70年代,日本提出了使用天然黏土治理赤潮的方法,但該方法一直存在效率低、用量大、淤積重等問題,限制了大規模應用。

俞志明研究團隊從1991年開始做實驗。經過多年探索,該團隊改變了國外科學家認為三層結構粘土治理效率高於兩層結構粘土的觀點,發現增加粘土表面正電性、增加與藻華生物橋聯作用是提高其治理效率的重要途徑,創建了粘土表面改性理論。

簡單地說,赤潮是帶負電的,粘土在海水中表面也帶負電,由於相同電性相斥,致使粘土結合赤潮微藻的效能不高。而俞志明團隊通過改性技術,使粘土表面帶正電,從而有效結合赤潮微藻,治理效果提高了幾十倍、上百倍。

2005年,南京十運會前夕,玄武湖暴發藍藻水華,該團隊首次將改性粘土技術從實驗室搬到了現場。

俞志明說:「治理赤潮研究,必須走進現場,小水體的研究結果,到了大水體,不一定能夠有效,只有靠現場應用來實踐檢驗,才能夠不斷發展應用。」

經過30餘天奮戰,最終徹底消除了玄武湖的藍藻水華,有效保障了十運會順利進行。

第三方監測結果表明,應用改性粘土技術後,浮遊植物種類增加,透明度大幅提高,水質和浮遊植物群落得到改善;次年玄武湖中長出了水草,由藻類湖轉化為草類湖,再加上其它針對性的截汙、環保措施,使得該水域的生態系統得到恢復、並實現了良性循環。

此後,該技術圍繞保障「沿海核電等重大工程、主場外交等重要活動、旅遊養殖等敏感水域」的生態環境安全,成功應用於我國近海從北到南20多個水域的赤潮治理,用戶上百個。如2008年成功治理青島近海卡盾藻赤潮,保障奧帆賽事;2015年治理棕囊藻赤潮,保障濱海核電的冷源用水安全等等,至今已成為我國近海赤潮治理唯一大規模應用的有效手段。

「海洋環境多變複雜,針對不同的水域、赤潮藻類,治理材料和技術都要適時調整,確保既有效又環保。」俞志明說,「目前已針對我國近海常見赤潮藻,研發了三個系列、十餘種改性粘土材料,具有降毒、殺菌、增氧、破囊等特殊治理功效;研究團隊與相關企業合作,研製出各種赤潮治理專用設備和首艘專用船隻,實現了材料和設備的產業化生產,以及現場治理的機械化和自動化高效作業。」

目前,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成為我國赤潮治理的國家標準方法,並納入我國沿海13省市應急處置預案,形成了「快速檢測—多級預警—分級響應—綜合評估」的現場實施模式,保障了該技術的快速反應與規模化應用。

與此同時,這項技術也成為目前我國為數不多的,走出國門的環保技術,充分展示了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引領作用。

2016年全球主要養殖三文魚產地智利沿海暴發赤潮,造成近10億美元損失,並引發社會動蕩。經世界範圍的調研與考察,2017年由智利政府官員、研究所專家和養殖企業代表的考察團,慕名來華學習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並籤署多項合作協議,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走出國門、出口智利,科技部網站報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攜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環保技術走進智利,為兩國在環保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務實合作樹立了良好示範」。

2010年以來,秘魯沿海扇貝養殖業受赤潮頻發影響、造成毀滅性打擊,亟待行之有效的應急處置方法。為此,秘魯前衛生部長、秘魯-中國科學研究發展中心主席Eduardo Yong代表秘方與研究團隊接洽,希望引進中國赤潮治理技術。為此,研究團隊與秘方籤署多份合作協議,深受赤潮之害的秘魯塞丘拉市市長稱讚道,這將對秘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近海養殖帶來福音。

國際水產專業期刊AQUA和Salmon Expert報導稱,俞志明及其工作團隊提供的治理赤潮方案是革新性的,是赤潮的「滅火器」。2018年10月,法國舉行第18屆全球有害藻華大會期間,該研究團隊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籤署了共同應對佛羅裡達沿岸赤潮的合作協議,進一步確立了我國赤潮治理技術在國際上的引領地位。

正如聯合國政府間海委會赤潮工作組前主席、美國國家赤潮辦公室主任Donald Anderson教授評價的那樣:中國的赤潮治理技術是世界該領域的引領者。

目前,俞志明的研究團隊中有固定員工7人、在站博士後5人,在讀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5名,

俞志明表示,下一步他將帶領團隊把生態調控、赤潮治理、環境修復的理念融為一體,進一步研發兼具不同功能的赤潮治理方法。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希望更多的沿海國家受益於這項技術,共享「中國智造」給全人類帶來的福祉。」 俞志明說。

赤潮,又稱有害藻華,是一種由於海水中微型生物暴發性增殖或聚集而產生的生態災害,對人類健康、生態環境產生巨大危害,被聯合國環境組織列為當今三大近海環境問題之一。全球每年因赤潮導致人類中毒事件2000多起,死亡率達15%。我國每年赤潮發生70多次,經濟損失達300億元。(中國日報青島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一把黏土成為「赤潮滅火器」 中科院海洋所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半島記者 徐傑 報導本報1月10日訊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該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近海赤潮處置方法」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頒發了證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北科生物參與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異體MSC治療拯救了許多重症患者的生命,也為其他難治性自身免疫病開闢了新的治療途徑,團隊開展異體MSC治療難治性SLE研究病例共523例,已推廣應用到35家省內外單位。團隊研究成果中核心技術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8件,SCI論文151篇,累計影響因子657,他引4395次,在美國風溼病學會、歐洲骨髓移植大會等報告30餘次,近5年國際會議特邀報告13次。
  • 人民日報點讚青島赤潮「消防員」俞志明:讓中國技術走出國門獲贊
    4月8日,《人民日報》13版以《俞志明 願做赤潮「消防員」》為題,聚焦山東進行報導,以下為報導全文:應對有害藻華,研發出改性黏土技術俞志明 願做赤潮「消防員」(自然之子)春潮湧動,碧浪拍岸,位於青島市市南區南海路7號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面海而立,今年60歲的俞志明已經在這裡工作了近30年。
  • 赤潮「消防員」俞志明:還海洋一片藍色
    中科院海洋所俞志明團隊研發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領域唯一國家技術發明類獎 。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帶你一起來了解這個科研團隊。第二個我們要研究對這個藻,這個赤潮消除快不快,半個小時之內就可以把赤潮藻沉降下去」,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俞志明說。一群看起來很不起眼的海洋藻類,受人類活動對海洋利用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的影響形成赤潮,而且爆發的時間越來越長,頻率越來越高,每年給我國造成經濟損失達300億元,甚至威脅濱海核電的冷源安全,在國際上也被列為三大近海環境問題之一。
  • 埃夫特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
    」和「技術發明獎三等獎」兩項獎勵。埃夫特與蕪湖賽寶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合肥工業大學、蕪湖賽寶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面向應用環境的工業機器人減速機性能測試及可靠性預測裝置》榮獲「技術發明獎三等獎」。
  • 「煙臺技術」馳援美國弗州赤潮首批治理材料(改性粘土)與設備從...
    14日下午,首批用於「赤潮治理材料(改性粘土)與設備出口美國啟運儀式」在煙臺大境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舉行,這標誌著煙臺大境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戰略合作單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與美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共同籤署的「改性粘土技術應用於美國佛羅裡達沿海赤潮治理」的合作協議進入正式實施。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教授及其團隊、煙臺市、萊山區相關部門出息了啟動儀式。
  • 中南醫院20年磨一「刀」,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nbsp&nbsp&nbsp&nbsp王行環在京參加國家科學進步獎勵大會 通訊員李晗提供&nbsp&nbsp&nbsp&nbsp長江網1月10日訊(記者武葉 通訊員李晗)1月10日,2019年國家科學進步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
  • 致敬「最強大腦」,家鄉為您驕傲 5名靖江籍科學家榮獲國家科技大獎
    交匯點訊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10日在京揭曉悉,在這份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中,靖江籍院士劉雲圻、劉秀梵、翟婉明,著名專家楊躍進、李衛星等5人入選其中。其中,1人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1人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3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藏在美麗背後的危險早在遠古時期,海洋中就存在類似赤潮的現象。如同人類體內的炎症會引起發熱一樣,赤潮也是海洋生態系統自我調整的一種方法。但進入20世紀後,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影響的日益加重,直接導致赤潮發生的原因發生了根本變化,赤潮也逐漸演變為頻繁發生的生態災害。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如同人類體內的炎症會引起發熱一樣,赤潮也是海洋生態系統自我調整的一種方法。但進入20世紀後,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影響的日益加重,直接導致赤潮發生的原因發生了根本變化,赤潮也逐漸演變為頻繁發生的生態災害。近年來赤潮災害更是呈現出爆發規模大、持續時間久,出現頻率高的趨勢。
  • 崑山參與完成的「生命奧秘叢書」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據了解,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五項大獎進行表彰。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等過程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每年評審一次。
  • 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現狀、問題、成因、治理 | 構建政府—市場...
    不合理的開發方式致使渤海存在赤潮頻發、水體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環境問題。渤海地區的海洋環境汙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在於渤海地區海洋環境汙染治理主體較為單一,權力運行缺乏多維性,同時作為治理主體的市場和公眾未發揮其治理作用。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天上午舉行 薛其坤胡偉武榮獲北京科技最高獎
    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首次設立突出貢獻中關村獎、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國際合作中關村獎。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與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研究員胡偉武榮獲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摘得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
  • 中科院海洋所:赤潮973項目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
    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周名江研究員等完成的國家973項目「我國近海有害赤潮發生的生態學、海洋學機制及預測防治」研究,日前通過了山東省科學技術廳組織的成果鑑定。    該研究面向國家需求,瞄準國際前沿,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在東海大規模原甲藻赤潮形成機制、東海大規模甲藻赤潮的宏觀調控設想、大規模赤潮的危害機理以及赤潮的應急治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創新性成果,項目的實施對國家提出的「預防、控制和治理赤潮」目標的實現有重要貢獻。
  • 2020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公布 中國海洋大學李華軍院士榮獲最高獎
    中國海洋大學近3年兩獲全省最高科技獎項,充分彰顯了學校服務山東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貢獻和重要學術影響力。  2020年度山東省共授予科學技術最高獎2人,自然科學獎39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2項、三等獎5項),技術發明獎15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6項),科技進步獎215項(一等獎26項、二等獎79項、三等獎110項)。
  • 廣州能源所鷹式波浪能發電研究榮獲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盛松偉、遊亞戈、王坤林、張亞群等完成的「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研究開發與示範」項目榮獲2015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2年廣州能源所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鷹式波浪能發電技術,獲國家和國際發明專利,研建的10kW「鷹式一號」波浪能發電裝置首次實現了我國漂浮式波浪能裝置在實海況條件下長期穩定工作,並在201330號颱風「海燕」中發電。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 首次設立突出貢獻中關村獎
    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首次設立突出貢獻中關村獎、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國際合作中關村獎。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旨在獎勵在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推動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或者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中取得重大突破,創造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或生態環境效益的個人。傑出青年中關村獎旨在獎勵具有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巨大潛力的青年科學家。
  • 2020年國家技術發明獎:這三項技術獲一等獎提名
    8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初評通過項目。此次國家技術發明獎初評一共選出了47項技術發明,包括:農林養殖組4項;醫藥衛生組2項;國土資源組4項;環境與水利組3項;輕工紡織組3項;化工組3項;材料與冶金組7項;機械與動力組9項;電子信息組9項;工程建設組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