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人民日報》13版以《俞志明 願做赤潮「消防員」》為題,聚焦山東進行報導,以下為報導全文:
應對有害藻華,研發出改性黏土技術
俞志明 願做赤潮「消防員」(自然之子)
春潮湧動,碧浪拍岸,位於青島市市南區南海路7號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面海而立,今年60歲的俞志明已經在這裡工作了近30年。
海洋所會議室內,一個匆匆的身影微笑著迎面而來,這就是大家口中的俞老師。
俞志明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從事近海富營養化、有害赤潮治理等研究。「我是青島人,從小在海邊長大,進入這個研究領域後,更是與海洋結下了不解之緣。」俞志明言語不多,談到自己的研究,才打開了話匣子。
發明赤潮應急處置的有效「滅火器」
赤潮,又被稱為有害藻華,因水體中微型生物異常增殖或聚集,導致生態系統破壞、水質惡化。赤潮跟火災一樣,具有突發性,需要進行應急處置。俞志明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研究赤潮的應急處置方法。
「赤潮原本是海洋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在人類活動幹擾下,變成近海生態系統不斷退化的信號,是一種生態災害,一旦發生,應迅速處置,減少損失。」俞志明說。
上世紀70年代,日本提出了使用天然黏土治理赤潮的方法,但該方法一直存在效率低、用量大、淤積重等問題,限制了大規模應用。
俞志明經過多次實驗,發現高嶺土效果優於蒙脫土,然而雖然有了結果,原因卻遲遲沒有找到。
「反覆的失敗甚至讓我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停下來,再思考,但是只要有一點點進步,我都要堅持下去。」那時候,他在自我懷疑和重振信心之間徘徊,咬緊牙關,終於在黏土顆粒表面電離子性質上找到了突破口。
此後,他帶著團隊「窮追不捨」,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黏土表面改性理論,用人工手段強制改變天然黏土的表面性質,研發出更高效的赤潮治理材料——改性黏土。天然黏土經表面改性後,絮凝能力增強,可使赤潮生物大量沉降、死亡。同時,改性黏土還能抑制殘留赤潮藻細胞的繁殖和生長,避免赤潮再次暴發。
俞志明發明的改性黏土材料,治理效率大大提高,現場用量從原來每平方公裡100—400噸,降低至4—10噸。同時,他還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配套的噴灑裝備,實現了赤潮治理作業的自動化。近年來,俞志明已經帶著該技術在我國沿海7個省市、20多個水域應用,成為目前赤潮應急處置的有效「滅火器」。
應用型的技術,不入現場發現不了問題
南京玄武湖,原本澄澈的湖面上,綠油油一片,像塗了一層厚厚的油漆。14年過去了,俞志明對這個場景仍然記憶猶新。
當時正值南京十運會前夕,玄武湖暴發了藍藻水華,組委會緊急尋找能治理應對的團隊。「從理論上講,治理赤潮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能在現場大規模應用的卻很少,」俞志明說,「赤潮治理研究,必須走進現場,用現場應用來檢驗成果。」這是他第一次帶著團隊,從實驗室走進現場。
組織方選擇了幾種治理方案,在湖內各劃一塊區域,進行了10天的「比武」。8月的南京,近40攝氏度,俞志明帶著學生天天漂在湖上,觀察水域情況,有針對性地製作黏土材料,噴灑後再觀察。太陽頂在頭上烤,豆大的汗珠連成線砸在船舷上,臉皮火辣辣地疼,但是,短短幾天,水體質量便有了起色。10天後,俞志明治理的這片水域褪綠變清,而他們卻個個臉蛋黑亮,像個泥猴。組織方當即與俞志明團隊籤訂項目合同。一個多月後,玄武湖的藍藻水華消除。
「當時很興奮,這說明我們的技術有了大面積應用的可能性,是又一個突破。」俞志明說,「每一次大的項目,都必須到現場,環境再艱苦也決不能偷懶,尤其是這種應用型的技術,不入現場發現不了問題。」
近年來,俞志明已經帶著這項技術在我國沿海7個省市、20多個水域應用,成為目前赤潮應急處置的有效「滅火器」。
技術走出國門獲點讚
「數據結果非常好!」2019年春節過後,來自美國的一張技術許可,讓俞志明頗為驚喜。
2017年11月,美國佛羅裡達州暴發了大規模赤潮,導致大量魚類和水生動物死亡。去年,第十八屆全球有害藻華大會上,俞志明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籤署了共同應對佛羅裡達沿岸赤潮的合作協議。
「海洋環境多變複雜,針對不同水域、赤潮藻類,治理材料和技術都要適時調整,確保既有效又環保。」俞志明說,「海外的幾次合作,都是在現場考察後進行了改良。目前針對我國近海常見赤潮藻,我們已經研發了3個系列、10餘種改性黏土材料,並與企業合作,將實驗室製備轉化為工程化生產工藝,保障了現場的大規模應用。」
國際水產專業期刊點讚:「改性黏土技術是治理有害赤潮的有效措施,能夠保障環境安全」,「俞志明及其工作團隊提供的治理赤潮方案是革新性的,是中國製造的『赤潮滅火器』。」
「我願意繼續當好赤潮災害的『消防員』。」俞志明說。
本報記者 王 沛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08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