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赤潮處置方法」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21-01-15 中國網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頒發了證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赤潮,是一種全球性海洋生態災害,對近海生態環境、人類健康和養殖旅遊等產生巨大危害,被聯合國相關組織列為當今三大近海環境問題之一。全球每年因赤潮導致人類中毒事件2000多起,死亡率達15%。我國每年赤潮發生70多次,經濟損失達300億元,甚至威脅濱海核電的冷源安全,引起國家高度關注。

理論上講,赤潮應急處置可採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手段進行,但分別存在「難、禁、慢」等瓶頸問題。上世紀70年代,日本科學家提出天然粘土絮凝法治理赤潮,其原理是利用粘土的絮凝特性,與赤潮生物聚集、沉降到海底,導致赤潮生物死亡。該方法優點是天然粘土不會造成二次汙染、見效快,符合應急處置的基本要求,但天然粘土絮凝效率低、現場用量非常高,每平方公裡使用100~400噸,面對大規模赤潮帶來了應用上的難題。

通過理論模擬、室內實驗和現場實踐,俞志明研究團隊發現了導致天然粘土治理赤潮效率低的關鍵原因:赤潮生物細胞表面呈負電性,而粘土顆粒表面也呈負電性,從而導致天然粘土絮凝效率低。由此,他們產生了一個具有創新性的想法:能否將粘土顆粒表面變為正電性、增加作用半徑,從而提高其對赤潮生物的治理效率呢?

歷經20多年的科技攻關,該團隊首創了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的技術與方法,解決了困擾該領域近50年的國際難題,取得了赤潮治理領域的重大突破。他們創造性地建立了提高治理效率的理論模型,發明了通過改變粘土表面電性、增加橋聯作用等提高赤潮治理效率的技術與方法,利用吸附、插入一定鏈長、帶正電的大分子,製備出改性粘土新材料。粘土改性後,表面電位反轉,與赤潮生物作用力由排斥轉為吸引,粘附力大幅增加,絮凝效率由天然粘土20%,提高到90%以上;用量由國際上同類方法每平方公裡100-400噸,降低到4~10噸,赤潮治理效率居國際領先。

針對不同赤潮種類,團隊研發出三個系列、十餘種改性粘土材料,與企業合作研製出各種赤潮治理專用設備和首艘專用船隻,實現了材料和設備的產業化生產,以及現場治理的機械化和自動化高效作業。目前,該技術方法已納入我國沿海13省市應急處置預案,形成了「快速檢測—多級預警—分級響應—綜合評估」的現場實施模式。在我國從北到南20多個海域成功開展應用,保障了奧運會、大運會、全運會水上項目以及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廈門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等一系列重大活動的水環境安全;並應用於我國近海核電冷源取水海域赤潮的應急處置方法,保障了近海核電的冷源安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2017年以來,智利、美國、秘魯等國家分別引入了這一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成為我國為數不多、走出國門的環保技術,彰顯出該技術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如同聯合國政府間海委會赤潮工作組前主席、美國國家赤潮辦公室主任Donald Anderson教授評價的那樣:中國的赤潮治理技術是世界該領域的引領者。

未來,俞志明研究員團隊將把生態調控、赤潮治理、環境修復的理念融為一體,進一步研發兼具不同功能的赤潮治理方法。俞志明表示,赤潮是一個全球性的近海生態環境問題,隨著我國「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希望更多的沿海國家受益於這項技術,共享「中國智造」給全人類帶來的福祉。


相關焦點

  • 赤潮「滅火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1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聯合申報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成為本年度我國海洋科學領域唯一技術發明類獎項。
  • 人民日報點讚青島赤潮「消防員」俞志明:讓中國技術走出國門獲贊
    俞志明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從事近海富營養化、有害赤潮治理等研究。「我是青島人,從小在海邊長大,進入這個研究領域後,更是與海洋結下了不解之緣。」俞志明言語不多,談到自己的研究,才打開了話匣子。發明赤潮應急處置的有效「滅火器」赤潮,又被稱為有害藻華,因水體中微型生物異常增殖或聚集,導致生態系統破壞、水質惡化。
  • 一把黏土成為「赤潮滅火器」 中科院海洋所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半島記者 徐傑 報導本報1月10日訊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該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熱烈祝賀紀曉俊教授榮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6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23項、二等獎148項;授予5名外籍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南京工業大學紀曉俊教授榮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海洋局:今夏近海赤潮偏多 海洋遇生態難題
    受訪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陳亞瞿上海仁渡海洋公益發展中心助理主任 茹 懿國家海洋局近日發布消息稱,預計今夏近海赤潮偏多。今年1月以來,廣東惠州、珠海、深圳、汕尾等海域已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現象。近年來,「赤潮」一詞頻繁見諸報端,這是一種什麼現象?對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有哪些影響?
  • 我國近海環境赤潮3900多次 近海環境汙染堪憂
    【中國環保在線汙水處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海洋汙染日益嚴重,入海流域周邊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石油產品洩漏、海上石油開採、海水養殖的添加劑對我國近海造成了嚴重汙染。這些汙染歸根結底是由於我國近海資源開發、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國際漁業管理等領域立法嚴重不足導致的,有些方面甚至處於空白階段,急需進行填補。
  • 南工郭凱教授主持完成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微流場反應技術是一項反應及分散的特徵尺度在百微米級的過程強化技術,其基本原理是通過微尺度效應,實現化工反應過程傳質傳熱效率及反應速度2-3個數量級的提升、在線反應體積3個數量級的縮小,進行化工的清潔安全生產。
  • 「煙臺技術」馳援美國弗州赤潮首批治理材料(改性粘土)與設備從...
    近年來,赤潮(水華)給生態環境、養殖業、消費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被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專家組列為當今世界三大近海汙染問題之一。「今年美國弗州赤潮規模之大令世界關注,美方經過3個多月的系統考察,最終選定『改性粘土技術』用於佛羅裡達沿海赤潮治理。這是世界對我國在赤潮治理領先技術的最好認可。」
  • 雷射自倍頻晶體及綠光雷射器件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王繼揚教授  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召開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獎勵大會並為獲獎人員頒獎。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王繼揚教授完成的「硼酸鹽雷射自倍頻晶體和小功率綠光雷射器件商品化製備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此外,山東大學作為合作單位獲得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藏在美麗背後的危險早在遠古時期,海洋中就存在類似赤潮的現象。如同人類體內的炎症會引起發熱一樣,赤潮也是海洋生態系統自我調整的一種方法。但進入20世紀後,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影響的日益加重,直接導致赤潮發生的原因發生了根本變化,赤潮也逐漸演變為頻繁發生的生態災害。
  • 赤潮「消防員」俞志明:還海洋一片藍色
    中科院海洋所俞志明團隊研發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領域唯一國家技術發明類獎 。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帶你一起來了解這個科研團隊。俞志明解釋說,其實從原理上講治理方法很多,只要把生物殺死了,災害就沒了。但實際應用的很少,是因為殺死了赤潮藻,可能會把這片海域的魚也殺死,並且帶來新的汙染,新的問題。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科學家提出,利用黏土中的天然礦物與赤潮藻細胞結合,通過絮凝沉降作用將赤潮藻類沉降到水底,從而消除赤潮。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科海拾貝團隊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財產保險、人身保險、責任保險……人類社會為了應對風險,發明了保險這一金融體系,而近日,一款新的保險——「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在福建首次出單。
  • 福建印發近海赤潮災害漁業應急預案
    近日,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印發《福建省近岸海域赤潮災害漁業應急預案》,包括總則、組織機構和工作職責、常規監測與預警機制 、應急響應、後期處理 、保障措施等部分,以建立健全應急反應機制,最大程度地減輕赤潮災害造成的漁業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根據《預案》,應急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減少危害;屬地為主、分級負責;預防為主、防應結合的工作原則。
  • 「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我國近海致災赤潮形成機理、監測...
    2019年6月25~26日,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在廈門組織召開了「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我國近海致災赤潮形成機理、監測預測及評估防治技術」等5個海洋生態環境類項目的中期檢查會議。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喜獲國家科技獎勵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
    北航新聞網1月10日電(通訊員陶飛)中共中央、國務院1月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喜獲7項國家科技獎勵,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
  • 北科生物參與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20年1月10日,國務院在北京舉行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這是科技界一年一度的盛宴,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是黨和人民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獎。」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團隊研究成果中核心技術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8件,SCI論文151篇,累計影響因子657,他引4395次,在美國風溼病學會、歐洲骨髓移植大會等報告30餘次,近5年國際會議特邀報告13次。多次舉辦幹細胞學術會議和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參會5000多人,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培養了一大批國內外人才,提升了我國幹細胞臨床轉化研究在國際的影響力。
  • 2011國家技術發明東南大學獲獎人尤肖虎簡介
    作為課題負責人,曾承擔十餘項國家八六三、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參與完成了我國第一個GSM、CDMA 及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開發,2001年,在「863」十五周年成果展示會上受到江澤民、胡錦濤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獲國家科技部頒發的「突出貢獻先進個人」獎;科研成果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科技新聞,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中國近海頻發的海洋生態災害2013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預告
    「2013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中國近海頻發的海洋生態災害」將於2013年11 月12 日至11 月13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本次論壇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及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承辦。論壇將為全國範圍內「中國近海頻發的海洋生態災害」領域的優秀學生提供學術交流平臺。
  • 西電5年獲14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郝躍教授所率領的研究團隊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劉宏偉教授所率領的研究團隊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劉宏偉教授牽頭完成的雷達目標分類技術項目,發明了目標分類新方法,解決了目標分類重大技術難題,為提升我國現有裝備的信息獲取能力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 赤潮肆虐 中國海域疾病纏身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