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烈祝賀紀曉俊教授榮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7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6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23項、二等獎148項;授予5名外籍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南京工業大學紀曉俊教授榮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武漢高校教授完成的科研項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教授主持完成的&34;項目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顛覆傳統理論,通過微集聚、捻式集聚、盤式集聚重塑成紗三角區,發明串聯式半開放多重集聚紡技術及其核心裝置,利用該技術對普通環錠紡細紗機進行創新改造,並進行紡紗工藝技術的創新,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研製出表層紗線緻密毛羽少而內部柔軟且高強的新型紗線,為我國現有1億餘錠環錠細紗機升級改造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
-
雷射自倍頻晶體及綠光雷射器件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王繼揚教授 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召開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獎勵大會並為獲獎人員頒獎。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王繼揚教授完成的「硼酸鹽雷射自倍頻晶體和小功率綠光雷射器件商品化製備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此外,山東大學作為合作單位獲得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南工大教授解決生物基增塑劑生產關鍵難題
中青在線訊(楊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潤文)在剛剛揭曉的2017年國家科技大獎中,南京工業大學生物與製藥工程學院院長郭凱教授主持的「基於微流場反應技術的生物基無毒增塑劑及其衍生物連續綠色製造」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該技術將提高無毒增塑劑產能近萬倍。 眾所周知,塑料製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塑料製品的生產離不開增塑劑。
-
四川硬核教授:一舉打破國外壟斷,再獲國家重大表彰!
成都理工大學劉清友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油氣鑽井高效鑽頭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應用",榮獲2020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朱海燕教授榮獲"青年科技突出貢獻獎"。劉清友,1965年10月出生,重慶開縣人。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並負責學校行政全面工作。
-
郭凱——南京工業大學——綠色化工,微流場技術,生物基材料
導師姓名:郭凱 導師類別:碩士生導師 姓名: 郭凱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1982-12 所在院校: 南京工業大學
-
渤海大學韓剛教授主持的省級重大科研項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由渤海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和遼寧省地質勘查院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專家組成的項目組共同完成的我省重大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遼西古生物化石時空分布與保護利用機制構建》被評為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據省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對遼西部古生物化石時空分布與保護利用及相關問題進行了補白性研究,是我國目前在古生物化石保護利用研究方面最為系統的資料,對有關部門制定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與合理利用等相關政策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
湖大8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
其中,主持完成的2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參與完成的2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黃守道教授主持完成的「大型低速高效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關鍵技術及應用
-
「近海赤潮處置方法」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頒發了證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電子科技大學5年獲14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謝建良教授、蔣亞東教授、邱昆教授(從左至右)參加大會在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中,電子科技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3項大獎。電子科技大學獲2項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中,電子科技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再獲2項大獎,其中,物理電子學院宮玉彬教授團隊的"***真空電子器件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醫學院楊正林
-
2011國家技術發明東南大學獲獎人尤肖虎簡介
作為課題負責人,曾承擔十餘項國家八六三、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參與完成了我國第一個GSM、CDMA 及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開發,2001年,在「863」十五周年成果展示會上受到江澤民、胡錦濤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獲國家科技部頒發的「突出貢獻先進個人」獎;科研成果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科技新聞,200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廖慶亮教授、賀威教授兩人獲北京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近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名單,我校廖慶亮教授、賀威教授入選,我校獲批數居全市第五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和面上項目、軍委科技委項目、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青年英才計劃項目和教委項目等20多項科研項目。兼任中國金屬學會材料科學分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技術科學》《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和《低維材料與器件叢書》編委。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已授權20餘項。
-
復旦大學教授周鳴飛領銜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在化學教科書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今天上午揭曉的一項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來自復旦大學周鳴飛團隊的「瞬態新奇分子的光譜、成鍵和反應研究」,就是這般珍貴。 前進「一小步」 氧化態是化學中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亦是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的重要基礎。它是元素的固有性質,能夠反映元素在化合物及反應過程中得失電子的能力。
-
2016-2020中國大學國家科技獎排名!全國第11!
它們分別為——2017年,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作為第一完成單位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院共同完成的"紅斑狼瘡診治策略及其關鍵技術的創新與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8年,中南大學何繼善院士牽頭完成的"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
西工教師:主持10餘項重點項目,斬獲國防科技獎,近日又獲重要榮譽
唐霖博士長期從事大長徑比異形深螺旋線電解加工技術及開發應用研究。2007年,唐霖碩士畢業後留校,成為範植堅教授特種加工團隊的一員,並於2018年接過範植堅教授的接力棒,成為特種加工團隊的負責人。矢志奉獻做科研工作13年來,他先後主持(JW)裝備發展部共用技術項目
-
交大七項成果獲北京市委、市政府表彰!
北京交通大學劉志剛教授等主持成果&34;獲得北京市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為構建節能高效、結構簡化、性能提升、功能先進的新型城軌交通牽引供電系統,實現升級換代,在國家科技部、財政部、北京市相關科技計劃支持下,項目組歷經12年攻關,提出能饋式牽引供電理論,攻克能饋式供電關鍵技術,取得多項原創性發明成果,發明多功能複合型牽引供電技術,發明混合式牽引供電核心技術,發明大容量、模塊化變流器關鍵技術。
-
同濟牽頭完成的24項成果(人)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13項...
3項,它們分別是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蔣昌俊教授主持完成的《網絡大數據計算分析與安全可信關鍵技術及應用》、土木工程學院周穎教授主持完成的《高層建築高效減震控制關鍵裝置與技術》,以及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周雪飛教授主持完成的《典型藥物和個人護理品(PPCPs)全過程環境汙染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
-
三獲國家科技獎,比肩院士,誰說「雙非」高校沒有學術大佬?
武漢科技大學張一敏教授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在此之前,張一敏教授還曾於2007年、2010年、2017年,三獲國家科技獎;2015年,被選為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2018年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同年,獲得被譽為「中國的諾貝爾獎」的「何梁何利基金獎」……張一敏教授
-
肇慶一中傑出校友參與完成的項目喜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喜報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建行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牽頭完成的項目「肺癌微創治療體系及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由何建行教授課題組領銜完成。
-
微流場反應技術:為傳統化工搭建「桌面工廠」 | ...
曾獲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基於微流場反應技術的生物基無毒增塑劑及其衍生物連續綠色製造項目,有效解決了生物基無毒增塑劑傳統間歇工藝存在的生產安全性差、過程難以控制、產品質量差等問題,實現了環氧增塑劑衍生產品生物基聚氨酯硬泡多元醇的高效製備,為增塑劑產業無毒化轉型升級及衍生應用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