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主辦的2020年度全國石油和化工科技創新大會在杭州舉行,大會表彰了2020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獲獎單位和個人。成都理工大學劉清友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油氣鑽井高效鑽頭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應用",榮獲2020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朱海燕教授榮獲"青年科技突出貢獻獎"。
劉清友,1965年10月出生,重慶開縣人。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並負責學校行政全面工作。2018年12月起,任成都理工大學黨委委員、常委、副書記、校長,鑽頭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主要從事石油鑽頭及裝備的理論、實驗、產品及應用研究。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973、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10餘項。發表論文18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40餘項(國際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28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集體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6項、省部級二等獎3項;獲國家首屆"創新爭先"獎狀、"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孫越崎青年科技獎、四川省塔尖人才、四川省傑出創新獎、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青年科技獎等,2017年、2019年院士增選均進入第二輪評審有效候選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劉清友校長
過去我國石油裝備主要依賴於國外進口,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國外。針對這一局面,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劉清友與團隊協同合作,建立了鑽柱系統動力學,開創性地提出了一套領先的理論模型及軟體平臺,突破"卡脖子"技術,並在牙輪鑽頭及金剛石鑽頭設計生產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從2000年以後,我國的核心鑽頭設計、加工基本實現自主化,打破了國外壟斷,完全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此後,劉清友又圍繞深井、深水、頁巖氣等不同油氣資源開發領域,探索個性化鑽頭設計、生產方法,為我國能源開採提供了生產效率高、開採成本低、使用壽命長的"動力源"。
創新無止境,劉清友校長還向海洋"進軍",參研"海洋石油981"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在"不足為外人道"的攻堅克難背後,劉清友再次啃下一塊"硬骨頭"。
朱海燕,1984年生,安徽亳州人,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直從事非常規油氣壓裂的巖石力學理論、實驗及應用技術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基金、國家973計劃專題、博士後面上/特別資助項目、油田橫向科研項目等20多項,研究成果在川渝頁巖氣、勝利頁巖油與緻密油工業化應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排名第2和第15)、二等獎1項(排名第1),獲2019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優秀專利獎(排名第1)。入選2018年度"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018年度"全國高等學校礦業石油安全工程領域優秀青年科技人才"、2019年度美國巖石力學學會未來領袖計劃"ARMA Future Leaders"、2019年度"四川省天府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2019年6月23日至27日,第53屆美國巖石力學與地質力學年會(53rd US Rock Mechanics/Geomechanics Symposium)在美國紐約舉行,成都理工大學能源學院朱海燕教授受邀參加此次大會,並成功入選2019年美國巖石力學學會(American Rock Mechanics Association (ARMA))未來領導者計劃(Future Leaders Program)。
朱海燕教授入選美國巖石力學學會Future Leaders證書
2019年12月10日,2019年"全國石油和化工科技創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舉行,此次大會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主辦,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承辦。大會發布並表彰了2019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科技創新的獲獎單位和個人。成都理工大學喜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優秀專利獎1項,這也是學校首次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優秀專利獎。
能源學院朱海燕教授作為第2完成人的項目"低滲緻密油藏簇式支撐高導流壓裂技術研究及工業化應用",榮獲2019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在此之前大會共收到全國414項科技進步獎申報,最終頒發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一等獎35項,二、三等獎共176項;此外,朱海燕教授團隊的發明專利:"一種巖屑-巖心-井眼-儲層多尺度的頁巖儲層三維可壓裂性評價方法",榮獲2019年度石油和化工行業專利優秀獎。
據悉,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是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設立的面向全國的行業性科學技術獎項,每年度評審授獎一次,旨在獎勵在全國石油和化工科學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推動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
素材來源:成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