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消防員」俞志明:還海洋一片藍色

2020-12-05 齊魯網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0日訊 今天,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揭曉,山東省共32個項目獲獎,成績再創歷史新高。中科院海洋所俞志明團隊研發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領域唯一國家技術發明類獎 。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帶你一起來了解這個科研團隊。

福建省的連江縣是全國鮑魚養殖第一大縣,年產值可達幾十個億,然而近幾年受赤潮的影響,養殖戶的收益大打折扣。「沒有赤潮了,不能再有赤潮了」,是養殖戶們最常念叨的一句話。

半年前,中科院海洋所俞志明的研究團隊就駐紮在了這裡養殖戶的閥架上,他們反覆論證用改性黏土治理赤潮這一研究成果,想要徹底幫養殖戶們解決心病。

「第一個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要建立一個防護體系,前期做試驗,看對鮑魚的生長有沒有影響,連續噴灑半個月,二十天,實驗結果表明不會對鮑魚產生影響。第二個我們要研究對這個藻,這個赤潮消除快不快,半個小時之內就可以把赤潮藻沉降下去」,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俞志明說。

一群看起來很不起眼的海洋藻類,受人類活動對海洋利用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的影響形成赤潮,而且爆發的時間越來越長,頻率越來越高,每年給我國造成經濟損失達300億元,甚至威脅濱海核電的冷源安全,在國際上也被列為三大近海環境問題之一。多年來,俞志明和他的團隊跟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一樣,一直苦苦尋找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

俞志明解釋說,其實從原理上講治理方法很多,只要把生物殺死了,災害就沒了。但實際應用的很少,是因為殺死了赤潮藻,可能會把這片海域的魚也殺死,並且帶來新的汙染,新的問題。

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科學家提出,利用黏土中的天然礦物與赤潮藻細胞結合,通過絮凝沉降作用將赤潮藻類沉降到水底,從而消除赤潮。然而方法雖好,但每平方公裡就要用100~400噸粘土,面對動輒幾十、上百平方公裡的赤潮,根本不可能實現大規模應用。沿著這個思路,俞志明帶領研究團隊經過反覆試驗,終於找到了黏土效能低的根源所在,而罪魁禍首就是絮凝。

據了解,天然黏土攜帶負電荷,赤潮生物也攜帶負電荷,負負相斥使得天然黏土絮凝效率很低,這就導致了黏土很難大規模應用。俞志明的團隊因此致力於研究人為改變黏土表面性質,把黏土表面從負電變成正電。

在實驗室,科研人員拿來一瓶我國沿海海域常見的有毒藻種,噴進少量的改性黏土懸濁液,半個小時後,瓶子的底部就布滿了棉花一樣的絮狀物,這些就是黏土包裹著有毒藻類的屍體。利用實驗室的設備可以看到赤潮水體裡面的微觀生物形貌。圖像裡的顆粒就是放大的藻細胞,加入很少量的改性黏土後,黏土的小顆粒和藻細胞的小顆粒抱在一塊,沉降下來。

經歷了十年磨劍的科研歷程,俞志明發明的改性黏土材料,治理赤潮的效率大大提高,現場用量從原來每平方公裡100—400噸,降低至4—10噸,困擾這一領域近50年的國際難題得到了解決。圍繞保障沿海核電等重大工程、主場外交等重要活動、旅遊養殖等敏感水域的生態環境安全,這項技術已經是我國近海赤潮治理唯一大規模應用的有效手段,並且成為中國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環保技術。

「伴隨著廣闊的運用前景,在不同水域,不同條件,不同的新的物種的出現,對我們的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要開發出新的產品來控制或治理赤潮這種生態災害。最近山東省大約支持了500萬專門為赤潮災害的一個技術研發專項,就是在山東建立很好的示範來輻射全國、全球,我想這個技術會越來越強。」俞志明說。

閃電新聞記者 劉洋 李雅姝 北京報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點讚青島赤潮「消防員」俞志明:讓中國技術走出國門獲贊
    4月8日,《人民日報》13版以《俞志明 願做赤潮「消防員」》為題,聚焦山東進行報導,以下為報導全文:應對有害藻華,研發出改性黏土技術俞志明 願做赤潮「消防員」(自然之子)春潮湧動,碧浪拍岸,位於青島市市南區南海路7號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面海而立,今年60歲的俞志明已經在這裡工作了近30年。
  • 多地出現「藍色螢光海」 專家解釋是夜光藻引發赤潮
    近日,網上盛傳廣東珠海、遼寧大連等地部分海域連續出現「藍色螢光海」,海域白天呈粉紅色,夜間同一地點則出現藍色螢光。這種奇異現象,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和當地市民的觀看。在觀看奇觀的同時,有人不禁發問,「藍色螢光海」會對下海遊泳的人們構成健康威脅嗎?會不會導致魚類死亡?
  • 赤潮「滅火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1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聯合申報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成為本年度我國海洋科學領域唯一技術發明類獎項。
  • 一把黏土成為「赤潮滅火器」 中科院海洋所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半島記者 徐傑 報導本報1月10日訊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該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促使這款保險湧現的動力,是養殖戶對赤潮與日俱增的恐懼。每年4-6月份,福建部分海域的顏色便會出現異樣,遠遠望去好似一片火海,吸引眾多遊客紛紛駐足。實際上這種變色海水可不是什麼美麗的自然景觀,而是由人類活動引發的「赤潮」。△赤潮 圖源:百度百科赤潮是什麼?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促使這款保險湧現的動力,是養殖戶對赤潮與日俱增的恐懼。每年4-6月份,福建部分海域的顏色便會出現異樣,遠遠望去好似一片火海,吸引眾多遊客紛紛駐足。實際上這種變色海水可不是什麼美麗的自然景觀,而是由人類活動引發的「赤潮」。
  • 「網聞」追問:「藍色螢光海」會對人構成健康威脅嗎
    」,海域白天呈粉紅色,夜間同一地點則出現藍色螢光。在觀看奇觀的同時,有人不禁發問,「藍色螢光海」會對下海遊泳的人們構成健康威脅嗎?會不會導致魚類死亡?  日前,記者為此專訪了我國兩位知名的海洋生態安全專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於仁成和俞志明。他們表示,「藍色螢光海」其實是夜光藻引發的赤潮,會降低當地海水的水質,很可能與當地近岸海水受到有機物汙染而導致海水富營養化有關。
  • 「煙臺技術」馳援美國弗州赤潮首批治理材料(改性粘土)與設備從...
    14日下午,首批用於「赤潮治理材料(改性粘土)與設備出口美國啟運儀式」在煙臺大境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舉行,這標誌著煙臺大境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戰略合作單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與美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共同籤署的「改性粘土技術應用於美國佛羅裡達沿海赤潮治理」的合作協議進入正式實施。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教授及其團隊、煙臺市、萊山區相關部門出息了啟動儀式。
  • 「近海赤潮處置方法」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赤潮,是一種全球性海洋生態災害,對近海生態環境、人類健康和養殖旅遊等產生巨大危害,被聯合國相關組織列為當今三大近海環境問題之一。全球每年因赤潮導致人類中毒事件2000多起,死亡率達15%。
  • 位於鰲山灣畔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打造世界級藍色高地
    近年來,山東省專門成立實驗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出臺支持意見;青島市發起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經略海洋攻勢」,強化配套支持政策;青島藍谷和即墨區整合資源著力推動科技成果「有得轉、接得住、轉得順」。嶗山腳下,鰲山灣畔,被一片湛藍大海擁抱著的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向著世界級海洋創新高地奮力進發的徵程中,不斷書寫著更加絢麗奪目的藍色華章。
  • 海洋局:今夏近海赤潮偏多 海洋遇生態難題
    赤潮,大海的「紅色幽靈」國家海洋局預報中心海洋氣候預測室副主任馮立成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儘管極強厄爾尼諾事件已進入尾聲,但仍會持續影響我國近海海洋環境。預計今年夏季我國近海海域赤潮發生次數可能偏多,為45~46次。
  • 赤潮對海洋環境的破壞
    赤潮對水產養殖業的危害,只是人們從經濟角度感受到的赤潮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的一個方面,水產養殖的魚、貝、蝦、蟹只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事實上,每次赤潮的發生,毫無疑問都會程度不同地破壞海洋環境,赤潮對海洋環境破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水體的酸鹼度和光照度。
  • 赤潮退了海水藍了
    4月10日在大鵬新區南澳月亮灣海域拍攝的「夜光藻」的赤潮。本報訊(記者阮曉光 通訊員李堅強攝影報導)本月10日,南澳雙擁碼頭海面上出現了大面積的赤潮,市海洋環境與資源監測中心工作人員進行水樣化驗後,認定這裡出現的較大面積紅褐色物質是由一種名叫「夜光藻」的藻類大量繁殖所導致的赤潮。不過,赤潮在第二天便退去,海水又恢復了原有的藍色。
  • 美尋求赤潮及海洋缺氧解決方案
    原標題:美尋求赤潮及海洋缺氧解決方案   如今,赤潮和海洋缺氧已經成為破壞沿海生態系統和經濟的主要原因。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17日宣布,建立12個總額近210萬美元的新研究資助項目,從各地尋求解決有毒藻華(赤潮)和海洋缺氧的方案。
  • 赤潮的嚴重危害
    赤潮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複雜生態系統。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幹擾和破壞。  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  赤潮破壞魚、蝦、貝類等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壞漁場的餌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 世界海洋日 福建省海洋漁業局科普赤潮災害知識
    2019年06月09日 18:16 來源:東南網 作者:陳楠 編輯:潘曉明   東南網6月8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是世界海洋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接受本網記者採訪,就近段時期我省受赤潮影響做了一個科普。
  • 赤潮帶、螢光海 海水變色是誰惹的禍?
    新華社廣州4月26日電 題:赤潮帶、螢光海 海水變色是誰惹的禍?  新華社記者田建川、胡林果  夜晚的海灘,當起伏拍岸的海水變成藍色螢光,你還敢下水遊泳嗎?當美麗的海灣中綿延著一條紅褐色的海水帶,水裡的生物是否安全?  今年1月以來,廣東珠海、深圳、惠州和汕尾海域,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
  • 藍色「母親」不堪重負——世界海洋日談海洋汙染
    新華社青島6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和全國海洋宣傳日,海洋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她不僅是全球氣候「調節器」,還為人類提供各類水產資源,承載三分之二以上國際貨物運輸。
  • 「紅色災星」——赤潮
    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又稱紅潮。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比如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綠潮等。 海水一夜變紅是怎麼回事呢? 千禧年5月的一天清晨,從大連駛向上海的「民生號」客輪上有一名乘客,他想再看一次海上日出。令人驚奇的是,昨天那湛藍的海水今天卻變成了橙紅色,他極目望去,眼前是一片「紅海」。難道這裡是非洲的紅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