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又稱紅潮。它是由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家族非常龐大,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生物。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比如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綠潮等。
海水一夜變紅是怎麼回事呢?
千禧年5月的一天清晨,從大連駛向上海的「民生號」客輪上有一名乘客,他想再看一次海上日出。令人驚奇的是,昨天那湛藍的海水今天卻變成了橙紅色,他極目望去,眼前是一片「紅海」。難道這裡是非洲的紅海嗎?
「民生號」並沒有去紅海,它依舊在東海航行,而且上海也快到了。那海水一夜變紅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海水中發生了赤潮。
赤潮是一種由某些浮遊藻類暴發性繁殖引起的水體變色現象。在一般情況下,海水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生物,海洋生物就這樣保持著一定的生態平衡。一旦海水中的營養過度,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如果又恰逢大氣、水溫等條件適宜,吃飽喝足的浮遊藻類便會迅速大量地繁殖,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這時赤潮便順勢發生了。引發赤潮的藻類植物在海洋中多達300多種。
魚蝦貝類一旦把那些有毒藻類吞進體內便會中毒,直至死亡。即使是無毒藻類,也可能成為魚蝦貝類的大敵。無毒藻類不但會堵住它們的呼吸器官,還會因為大量繁殖而搶奪海水中少得可憐的氧氣,缺少氧氣的魚蝦貝類只能面對死亡。
沿海赤潮
赤潮海域的海產品可以吃嗎?
海鮮是難得的美味,總是讓人們垂涎欲滴,但是當肥美的魚蝦、鮮嫩的貝類遭遇赤潮以後,就會變成一種災難。1986年12月,福建省東山縣就有人因為食用了赤潮海域的花蛤而中毒。
經分析化驗發現,造成東山縣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花蛤,其消化系統內含有大量裸甲藻,這是赤潮生物中一種毒素很強的藻類,所以才使那麼多的東山縣居民遭了殃。
如此看來,赤潮海域的海產品不是什麼美味大餐,而是一種毒海鮮了。赤潮發生後,一些魚類吞食了赤潮生物,有的因呼吸器官堵塞而死亡,有的則因為吸入了有毒藻類而中毒死亡。這些死去的魚類又繼續放出毒素,毒害其他海洋生物。同時,密集的赤潮生物還會引起大批貝類的死亡。如果人們誤食了被赤潮汙染的魚和貝類,就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我國對赤潮災害的研究起步比較晚,目前還沒有與國際接軌的貝毒檢定實驗室,也沒有貝毒檢定標準。經赤潮侵害的海產品不易直接辨別,因此給市場銷售帶來了麻煩。無毒赤潮生物引發的赤潮過後,食用其海產品,不用擔心會中毒,對尚存活的魚蝦可以放心食用。對已經死亡的魚蝦貝類需慎重對待,最好經衛生檢疫部門檢驗合格後再進入市場銷售。
綠唇貽貝等海產品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 呂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