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災星」——赤潮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紅色災星」——赤潮

2017-09-19 13:18 來源: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又稱紅潮。它是由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家族非常龐大,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生物。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比如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綠潮等。

 

海水一夜變紅是怎麼回事呢?

 

千禧年5月的一天清晨,從大連駛向上海的「民生號」客輪上有一名乘客,他想再看一次海上日出。令人驚奇的是,昨天那湛藍的海水今天卻變成了橙紅色,他極目望去,眼前是一片「紅海」。難道這裡是非洲的紅海嗎?

「民生號」並沒有去紅海,它依舊在東海航行,而且上海也快到了。那海水一夜變紅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海水中發生了赤潮。

赤潮是一種由某些浮遊藻類暴發性繁殖引起的水體變色現象。在一般情況下,海水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生物,海洋生物就這樣保持著一定的生態平衡。一旦海水中的營養過度,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如果又恰逢大氣、水溫等條件適宜,吃飽喝足的浮遊藻類便會迅速大量地繁殖,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這時赤潮便順勢發生了。引發赤潮的藻類植物在海洋中多達300多種。

魚蝦貝類一旦把那些有毒藻類吞進體內便會中毒,直至死亡。即使是無毒藻類,也可能成為魚蝦貝類的大敵。無毒藻類不但會堵住它們的呼吸器官,還會因為大量繁殖而搶奪海水中少得可憐的氧氣,缺少氧氣的魚蝦貝類只能面對死亡。

 

沿海赤潮

 

赤潮海域的海產品可以吃嗎?

 

海鮮是難得的美味,總是讓人們垂涎欲滴,但是當肥美的魚蝦、鮮嫩的貝類遭遇赤潮以後,就會變成一種災難。1986年12月,福建省東山縣就有人因為食用了赤潮海域的花蛤而中毒。

經分析化驗發現,造成東山縣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花蛤,其消化系統內含有大量裸甲藻,這是赤潮生物中一種毒素很強的藻類,所以才使那麼多的東山縣居民遭了殃。

如此看來,赤潮海域的海產品不是什麼美味大餐,而是一種毒海鮮了。赤潮發生後,一些魚類吞食了赤潮生物,有的因呼吸器官堵塞而死亡,有的則因為吸入了有毒藻類而中毒死亡。這些死去的魚類又繼續放出毒素,毒害其他海洋生物。同時,密集的赤潮生物還會引起大批貝類的死亡。如果人們誤食了被赤潮汙染的魚和貝類,就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我國對赤潮災害的研究起步比較晚,目前還沒有與國際接軌的貝毒檢定實驗室,也沒有貝毒檢定標準。經赤潮侵害的海產品不易直接辨別,因此給市場銷售帶來了麻煩。無毒赤潮生物引發的赤潮過後,食用其海產品,不用擔心會中毒,對尚存活的魚蝦可以放心食用。對已經死亡的魚蝦貝類需慎重對待,最好經衛生檢疫部門檢驗合格後再進入市場銷售。

 

綠唇貽貝等海產品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 呂芮光]

相關焦點

  • 海上的紅色幽靈——赤潮
    赤潮並不都是紅色的,不同的浮遊生物引起海水不同的顏色,赤潮只是各種顏色潮的總稱。赤潮的破壞性極大,赤潮期間,魚、蝦、蟹、貝類大量死亡,嚴重的還會因形成沉積物而影響海港建設。日期間,福建海域發生了10次米氏凱輪藻為優勢種的赤潮,累計面積達到323平方公裡,因為米氏凱輪藻赤潮常伴有東海原甲藻,所以赤潮發生海域呈現一片褐色。
  • 赤潮
    赤潮「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因赤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赤潮發生後,除海水變成紅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於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嚴重汙染海洋環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三是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
  • 珍珠灣海域棕紅色海水久久不退 專家稱極有可能是赤潮
    昨日下午,在環島路珍珠灣沙灘的王先生發現,本來藍色的海面呈現出棕紅色的帶狀色塊。王先生是下午4點40分左右發現異樣的,「我估計當時棕紅色海水離岸邊有百米距離。」他說,當天下午隨著落潮,棕紅色的海水不斷向海中央深處退卻,並不斷擴大。 「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裡,從百米的帶狀迅速擴大到好幾公裡長。」王先生說,一直到晚上7點他離開時,棕紅色海水還未消退。「會不會是赤潮?」
  • 環保科普|赤潮
    根據赤潮發生的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如紅色或磚紅色、綠色、黃色、褐色等,但某些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變色。二、危害◆赤潮生物產生的生物毒素通過食物鏈傳遞至其它動物體內及人體,致其中毒,甚至死亡。
  • 赤潮正席捲美國!可怕的紅色海水已衝上海岸,對人和動物構成威脅
    赤潮已經衝上了佛羅裡達的海岸,那裡可怕的紅色海水正在殺死動物並刺激人類。什麼是紅潮?為什麼它會影響佛羅裡達?赤潮爆發!什麼是赤潮?為什麼它會影響佛羅裡達的海灘?赤潮正席捲美國,席捲南方各州,對人類和動物健康造成嚴重危害。赤潮主要是對動物的威脅,在自然景觀中可能是一種危險的事件,並被視為一種重大危險。一組較小的生物體,接觸到攜帶紅潮的水的人會遭受呼吸和皮膚刺激。
  •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產生赤潮的原因和自然條件是什麼?赤潮有什麼危害?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天然水體中的浮遊生物多數具有一定顏色,如夜光藻呈紅色,綠色鞭毛藻呈綠色,硅藻多呈褐色。正常情況下,天然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數量少,不易察覺。
  • 今年首宗赤潮昨日退去
    原標題:今年首宗赤潮昨日退去  仿佛一夜之間,珠海情侶路沿岸便纏上了「紅色絲帶」。元旦假期剛過,一個月前退去的赤潮又一次在情侶路段的海岸線上爆發並持續多日,直至7日才最終退去。   這是珠海今年監測發現的首宗赤潮災害。
  • 水華和赤潮
    赤潮則是指海水富營養化而導致其中浮遊生物爆發性繁殖造成海水顏色異常的一種現象。赤潮並不一定都是紅色的,它的顏色是由形成赤潮的優勢生物的顏色決定的。水華與赤潮都是有害的生態現象,是嚴重的環境問題。水華和赤潮發生時,會遮蔽照射到水下的陽光,影響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破壞水體內的生態平衡。
  • (常識)一分鐘學習赤潮現象
    赤潮,又稱紅潮,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類」或「紅色幽靈」。
  • 赤潮染紅鷺江追蹤 赤潮走了一夜之間海水又藍了
    昨日,本報報導赤潮來襲,「染紅」鼓浪嶼和輪渡之間的大片海域,但僅一夜之間,來勢洶洶的赤潮現象就突然「憑空消失」,海水恢復了原色,僅白城海灘、曾厝垵附近海域還「殘留」一絲腥紅。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處得知,九龍江口一帶、鼓浪嶼西側海域的赤潮昨日確實消退了,但廈大白城附近海域赤潮依舊存在。
  • 大亞灣現10年最大赤潮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昨日,惠州大亞灣區新聞中心發出通報稱,經確認,海水中無石油類及苯酚類物質成分,局部海域顏色異常是由紅色赤潮藻引發的赤潮,目前影響海域達80平方公裡,為2004年以來最大面積赤潮。  據大亞灣區海洋與漁業分局介紹,該局已聯合省、市、區專家到大亞灣區馬鞭洲至澳頭港海域開展了多次聯合監測。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福建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出現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其中,根據4月20日發布的信息,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積達到約4平方公裡,4月24日仍有新赤潮發生。
  • 赤潮帶、螢光海 海水變色是誰惹的禍?
    從今年2月18日開始至今,惠州海域出現了近年來罕見的階段性赤潮。第一個階段的赤潮持續到2月29日,赤潮面積最大時達到140平方公裡,之後赤潮消退。但從3月4日開始,第二波赤潮又在惠州的大亞灣、紅海灣出現,並持續到現在。  記者近日在惠州市南部的雙月灣看到,一條面積四五平方公裡的帶狀赤潮在灣口綿延。赤潮帶呈淺紅褐色,和周圍海水的分界並不十分清晰。
  • 赤潮 大自然的血淚(圖)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在東太平洋智利海域也發現大面積赤潮。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使海洋生態異常的赤潮現象已開始出現。  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預測,今年1~5月,影響我國近海的赤潮次數就有45至56次,而去年一年也只發生了35次。照這樣的態勢,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赤潮還會發生多少次,尚難以估算。
  • 哪些生物可以造成海洋赤潮
    赤潮大多數發生在內海、河口、港灣或有上升流的水域,特別是暖流內灣水域。發生的季節隨水溫等環境因子和生物種類而異,一般以春夏為發生盛期。赤潮的顏色是由形成赤潮佔優勢的浮遊生物種類的色素決定的。如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紅色,而綠色鞭毛藻大量繁殖時卻呈綠色,硅藻往往呈褐色。赤潮實際是各種色潮的統稱。發生赤潮的海水常帶有粘性和腥臭味,故又稱之為「臭水」、「厄水」。赤潮是一種複雜的生態異常現象,其成因至今雖尚未定論,但大多數學者認為,近海水域有機物汙染(富營養化)是形成赤潮的主因。在正常情況下,海洋環境中營養鹽(氮、磷)含量低,往往成為浮遊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
  • 赤潮肆虐 中國海域疾病纏身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
  • 實為夜光藻引起的赤潮
    實為夜光藻引起的赤潮 「親眼所見,太美了!」連日來,多位市民網友在惠州西子論壇曬出惠東雙月灣海水變藍的圖片,稱「雙月灣出現了『藍眼淚』的奇觀」,更有多位網友看到帖子後驅車前往雙月灣海邊,通宵只為等待「藍眼淚」的再度出現。對此,惠東縣海洋與漁業局回應稱,這一現象為夜光藻引起的赤潮,是無毒赤潮,其出現受到天氣、海況等因素的影響。
  • 國家海洋局:黃海海域赤潮已經進入消退期
    新華社青島5月8日電(記者 張旭東)記者8日從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了解到,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3日至7日持續對黃海海域赤潮進行衛星遙感、航空監測、船舶監測和漂移預報,目前赤潮已經進入消退期。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綜合衛星、飛機和船舶赤潮監視監測結果,6日至7日,山東日照以東黃海海域仍存在赤潮區,但已經進入消退期。
  • 深圳灣再現赤潮 暫未發現魚群死亡
    記者5月17日從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獲悉,近日,深圳灣海域再現赤潮。經該中心監測,此次引發赤潮的是該海域常見藻類,無毒,暫未發現魚群死亡。監測人員到達現場後,發現該海域海水呈淺棕褐色,初步判斷可能發生赤潮。經實驗室分析,此次深圳灣海水異常是由中肋骨條藻引起的赤潮,與今年「五一」期間引發赤潮的種類相同,為深圳灣常見藻類,無毒。未來幾天,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國家海洋局深圳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將持續對本次赤潮開展跟蹤監測,直至赤潮完全消退。
  • 福建省現赤潮近期慎食貝類海鮮 藻類毒性極強
    原標題:福建省現赤潮 近期慎食貝類海鮮海峽網6月10日訊(海都記者 章微)昨日,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預警:因6月6日,泉州石獅市梅林碼頭附近海域(位於預警海區Ⅶ區)發現赤潮,該赤潮中含麻痺性貝毒的藻類,毒素毒性極強,尚無特效的解毒方法,提醒近期慎食貝類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