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科普|赤潮

2021-01-15 澎湃新聞
環保科普|赤潮

2018-12-03 1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小百科」

篇四:赤潮

一、定義

赤潮:又稱藻華,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水體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種使局部水體變色的生態異常現象。根據赤潮發生的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如紅色或磚紅色、綠色、黃色、褐色等,但某些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變色。

二、危害

◆赤潮生物產生的生物毒素通過食物鏈傳遞至其它動物體內及人體,致其中毒,甚至死亡。

◆ 赤潮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危害:

(1)赤潮生物分泌或產生的粘液粘附於魚類等海洋動物的鰓上,堵塞呼吸系統,導致的窒息性死亡;

(2)赤潮生物衰敗時,大量的消耗水體中的氧氣,導致水體缺氧或積累大量硫化氫和甲烷等,使海洋生物缺氧或致毒而死;

(3)海水表面大量聚集的赤潮生物,遮蔽陽光,降低水體的透明度,影響生長於水體深層的其它海洋藻類和動物的生存和繁殖;

(4)赤潮對水體中營養物質的競爭,造成水體中生物量增加,但種類數量減少;

(5)赤潮導致沿海灘涂環境破壞,造成海灘關閉等。

◆ 赤潮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除了毒素的攝食以外,還包括身體的接觸而引起皮膚感染,揮發性有害氣體對眼睛和呼吸道產生的影響。

三、赤潮的危害途徑

四、人類對有害赤潮形成的影響

營養物質的排放:工農業廢水、生活汙水的大量排放,以及養殖業的發展等,導致大量營養物質輸入海洋環境,海水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引起赤潮頻發;

外來物種的引入:海運業的發展和壓艙水的排放,可導致外來赤潮種的引入,增加了赤潮的種源;

種群結構的變化:海水水質惡化和過度捕撈直接或間接影響了種群結構的改變,導致有害赤潮的形成。

近期重點文章推薦

「回頭看」典型案例通報(十八)丨陝西寶雞市部分縣區平時不作為 急時「一刀切」關停企業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世界海洋日 福建省海洋漁業局科普赤潮災害知識
    2019年06月09日 18:16 來源:東南網 作者:陳楠 編輯:潘曉明   東南網6月8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是世界海洋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接受本網記者採訪,就近段時期我省受赤潮影響做了一個科普。
  • 「紅色災星」——赤潮
    「紅色災星」——赤潮2017-09-19 13:18 來源: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來海水中發生了赤潮。赤潮是一種由某些浮遊藻類暴發性繁殖引起的水體變色現象。在一般情況下,海水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生物,海洋生物就這樣保持著一定的生態平衡。一旦海水中的營養過度,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如果又恰逢大氣、水溫等條件適宜,吃飽喝足的浮遊藻類便會迅速大量地繁殖,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這時赤潮便順勢發生了。引發赤潮的藻類植物在海洋中多達300多種。
  • 關於加強海南近岸海域赤潮災害防控的建議
    我省在赤潮機理和預報的研究方面,主要開展了陵水新村港赤潮監控區工作。自2004年起,我廳組織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對陵水新村赤潮監控區開展了長期定期定點的海洋環境狀況監測,在赤潮易發期每半月監測一次,以及時發現赤潮的發生發展,並開展赤潮相關研究。赤潮監控區設立十年來,新村港海域未發生嚴重的赤潮災害損失。
  • 如何防治赤潮?跟專家學習這樣做!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海洋學院副院長楊慧榮走進華農附小,為近1000名同學科普了海洋中的赤潮現象,大家快把小本本拿出來記一下!赤潮是由於海域環境條件改變,尤其是有機質汙染導致海域富營養化,促使浮遊生物,特別是微小的浮遊植物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變色的一種異常現象。赤潮只是一個歷史沿用名,顧名思義,赤潮大部分呈現紅色或粉紅色,但也有黃色、橙色、藍色、綠色、土黃色、黃褐色等,可因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赤潮並不導致海水顏色明顯改變。
  • 赤潮染紅鷺江追蹤 赤潮走了一夜之間海水又藍了
    昨日,本報報導赤潮來襲,「染紅」鼓浪嶼和輪渡之間的大片海域,但僅一夜之間,來勢洶洶的赤潮現象就突然「憑空消失」,海水恢復了原色,僅白城海灘、曾厝垵附近海域還「殘留」一絲腥紅。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處得知,九龍江口一帶、鼓浪嶼西側海域的赤潮昨日確實消退了,但廈大白城附近海域赤潮依舊存在。
  • 赤潮的嚴重危害
    赤潮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當魚、貝類處於有毒赤潮區域內,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體內積累,其含量大大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平。這些魚蝦、貝類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體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 赤潮 大自然的血淚(圖)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在東太平洋智利海域也發現大面積赤潮。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使海洋生態異常的赤潮現象已開始出現。  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預測,今年1~5月,影響我國近海的赤潮次數就有45至56次,而去年一年也只發生了35次。照這樣的態勢,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赤潮還會發生多少次,尚難以估算。
  • 赤潮「染紅」西部海域 勿食受汙染海產品
    赤潮面積達50平方公裡  昨日上午10時,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接到市民反映後,工作人員駕船對深圳海域的海水進行檢測,發現局部海域汙染嚴重。經測定,深圳西部海域確實出現赤潮現象,而且面積達到50平方公裡,每升海水含原甲藻細胞數密度為10的六次方個。而東部海域目前水質比較正常,未出現赤潮現象。監測站周凱博士告訴記者,此次赤潮是今年我市發生的第3次。
  • 赤潮
    赤潮「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同時海水的PH值也會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類的浮遊生物會死亡、衰減;赤潮藻也因爆發性增殖、過度聚集而大量死亡。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科海拾貝團隊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財產保險、人身保險、責任保險……人類社會為了應對風險,發明了保險這一金融體系,而近日,一款新的保險——「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在福建首次出單。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科海拾貝團隊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財產保險、人身保險、責任保險……人類社會為了應對風險,發明了保險這一金融體系,而近日,一款新的保險——「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在福建首次出單。
  • 認識赤潮
    赤潮是海洋生態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迅速繁殖而引起的。赤潮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當赤潮發生時,赤潮對這個海洋生物環境會帶來嚴重的影響。所以我們人類要對赤潮進行預測和防治。這件展品由三部分組成,展品上的養殖恆溫箱、沙盤和赤潮遊戲。
  • 赤潮「滅火器」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第三方監測結果表明,應用改性粘土技術後,浮遊植物種類增加,透明度大幅提高,水質和浮遊植物群落得到改善;次年玄武湖中長出了水草,由藻類湖轉化為草類湖,再加上其它針對性的截汙、環保措施,使得該水域的生態系統得到恢復、並實現了良性循環。
  • 赤潮「消防員」俞志明:還海洋一片藍色
    中科院海洋所俞志明團隊研發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領域唯一國家技術發明類獎 。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帶你一起來了解這個科研團隊。「沒有赤潮了,不能再有赤潮了」,是養殖戶們最常念叨的一句話。半年前,中科院海洋所俞志明的研究團隊就駐紮在了這裡養殖戶的閥架上,他們反覆論證用改性黏土治理赤潮這一研究成果,想要徹底幫養殖戶們解決心病。「第一個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要建立一個防護體系,前期做試驗,看對鮑魚的生長有沒有影響,連續噴灑半個月,二十天,實驗結果表明不會對鮑魚產生影響。
  • 先進院團隊利用遙感技術更準確地監測和預報赤潮
    王久娟介紹,從赤潮研究的技術層面,不論是早期方法還是更為複雜的機器學習方法,其本質上都需要去探究各項赤潮表徵因子間的內在關聯和相互影響,但赤潮發生過程的複雜性決定了其準確性、時效性上必然會存在缺陷。而近年來,遙感技術的發展為赤潮預警預報提供了一種更為宏觀、及時的巧途徑。
  • 「近海赤潮處置方法」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赤潮,是一種全球性海洋生態災害,對近海生態環境、人類健康和養殖旅遊等產生巨大危害,被聯合國相關組織列為當今三大近海環境問題之一。全球每年因赤潮導致人類中毒事件2000多起,死亡率達15%。
  •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產生赤潮的原因和自然條件是什麼?赤潮有什麼危害?原創盧達晨 辛小洋中學地理問答來自專輯自然地理答:什麼是赤潮?赤潮是浮遊生物大量異常繁殖而使海水變色的現象。能夠形成赤潮的生物種類,現已查明的有60餘種。產生赤潮的原因和自然條件是什麼?產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汙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營養元素大量積累,造成海洋富營養化,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大量營養鹽類。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鍾光偉袁忠平/Photobase  新華網浙江頻道6月9日電浙江海域最近出現面積超過7000平方公裡的大面積赤潮,主要分布在舟山、溫州海域。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範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 福建海域進入赤潮高發期 部分海域出現赤潮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21日發布福建赤潮監測預警信息,4月18日中午,赤潮監視志願者發現莆田南日島東岱附近海域水色異常。送檢水樣中浮遊植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細弱海鏈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10×106個/升(基準密度:6×105個/升)。
  • 水華和赤潮
    赤潮則是指海水富營養化而導致其中浮遊生物爆發性繁殖造成海水顏色異常的一種現象。赤潮並不一定都是紅色的,它的顏色是由形成赤潮的優勢生物的顏色決定的。水華與赤潮都是有害的生態現象,是嚴重的環境問題。水華和赤潮發生時,會遮蔽照射到水下的陽光,影響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破壞水體內的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