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 大自然的血淚(圖)

2020-12-07 網易新聞

(原標題:赤潮 大自然的血淚(圖))

  新聞提示

  5月初,中國東海環境監測中心隊員在東海區執行

海洋

生態環境監測任務時,在北緯30度50分、東經123度的浙江舟山花鳥山以東海域,發現了

赤潮

,影響面積約470平方公裡。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在東太平洋智利海域也發現大面積赤潮。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使海洋生態異常的赤潮現象已開始出現。

  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預測,今年1~5月,影響我國近海的赤潮次數就有45至56次,而去年一年也只發生了35次。照這樣的態勢,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赤潮還會發生多少次,尚難以估算。

  何謂赤潮

  某一海域內突然出現魚蝦貝類動物死亡,海水發出刺鼻腥臭的怪現象,給漁業生產帶來嚴重損失,並造成了海域環境的汙染,這種現象被稱為「赤潮」,也叫「紅潮」。

  之所以叫「赤潮」,是因為這種現象發生後,在多數情況下,昔日藍色的海水會變成紅色、橙色或紅褐色,並隨海潮的變化而湧動。

  赤潮之所以發生,主要是海水的營養變化過程加快,導致某些特殊的

藻類

即浮遊生物迅速繁殖,形成了佔據水面的絕對優勢,使一向平衡的水面生物系統遭到破壞。

  這些特殊的藻類,以甲藻及硅藻為主,多數是單細胞生物,個體細小,肉眼很難看到,最大的也不過米粒或粟米般大小。它們顏色各異,有的帶有毒素。

  這些藻類為什麼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生長呢?科技工作者通過調研認為,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一是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用水未作清汙處理就排入了大海,增加了海水的營養含量;二是在圍海造田、灘涂利用過程中,富含營養的淡水大量注入大海,使海水的營養成分出現剩餘;三是在高密度的魚貝珍珠等養殖中,投放了大量飼料,魚貝類生物又排放出大量糞便,使海水的營養物質與日俱增,為藻類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豐富養料。加上氣候條件的幫助,即每年的晚春和早秋季節,氣候冷熱適中,上述藻類便應運而「發」了。

  赤潮一般發生在各國的近岸海域,面積可達幾百、幾千甚至上萬平方公裡,由表及裡波及的海水厚度為3米左右。

  危害嚴重

  赤潮形成後,一方面因藻類大量吸收水中的氧氣,導致這層水域動物因缺氧而死亡;另一方面,魚貝類生物呼吸時,因藻類堵塞了鰓部,使其窒息死亡。同時,因有的藻類本身含有毒素,接觸魚貝類等生物後,毒素滲入它們體內,使之中毒死亡。所以,赤潮是世人公認的大海災害。

  就全球而言,破壞性較大的赤潮有:1964年,美國佛羅裡達西海岸發生赤潮,使大批的魚蝦蟹及海龜、牡蠣等被毒殺,死魚被衝上海灘長達37公裡;1973年,日本播磨灣、紀伊水道西部發生赤潮,養殖的1400萬尾魚被毒死,損失達71億日元。

  我國的赤潮主要分布在渤海、長江口、珠江口等沿海工業發達地區,近年來有加劇的趨勢。如1989年8月5日至10月14日,渤海西部發生赤潮,面積達1300平方公裡,使黃驊、滄州、天津、濰坊、萊州的對蝦減產,損失達2億元;2013年夏天,青島黃海海域出現有史以來最大規模赤潮,面積達28900平方公裡。據調查,這兩次大規模赤潮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農業和工業汙染造成的。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藻類生長依賴豐富的營養素,藻類大量生長的地方附近一定有工業汙染區。

  我國南方的象山港、珠江口沿岸地區經濟發達,大量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流入江河、湖泊,最後匯入大海,使近海水體中氮和磷的含量過剩,造成海水富營養化,因而這些地區也是近年來赤潮的多發地區。

  如今人們越來越關注海洋赤潮,是因為它會影響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的正常生存,而被赤潮汙染過的海產品又會危害人體健康。研究顯示,被赤潮汙染過的海產品,尤其是貝殼類含有多種毒素,其中有的毒素的毒性竟高出眼鏡蛇毒80倍之多。人們誤食了這樣的海產品 ,輕則嘔吐、腹瀉,重則死亡。

  保護海洋

  只有保護好海洋,才能不斷向海洋索取財富,反之將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赤潮,便是人類破壞自然的回報,因此必須提高全民保護海洋的意識。

  嚴格控制向海洋排汙是個國際性問題,各國都在努力。如今,首先應做到不再向赤潮海區排汙,讓其儘快自淨。

  海水富營養化是形成赤潮的物質基礎,攜帶大量無機物的工業廢水及生活汙水排放入海是引起海域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我國沿海地區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人口密集,工農業生產較發達,因此,必須儘快採取有效措施,嚴格控制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向海洋超標排放。

  首先,實行排放總量和濃度控制相結合的方法,控制陸源汙染物向海洋超標排放,特別要嚴格控制含大量有機物和富營養鹽汙水的入海量;其次,建立海洋環境監視網絡,加強赤潮監視;第三,為使赤潮災害控制在最小限度,減少損失,加強對海洋環境的監測,開展赤潮的預報服務;第四,開展海洋功能區規劃工作,從全局出發科學指導海洋開發和利用。還有,就是要搞好社會教育和宣傳。赤潮一旦發生,其後果相當嚴重。因此,要經常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新聞媒介,向全社會廣泛開展關於赤潮的科普宣傳,通過宣傳教育,增強人們防災抗災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呼籲社會各方在全面開發海洋的同時,高度重視海洋環境的保護,不要等到遭受報應時再追悔莫及。

本文來源:中工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赤潮染紅鷺江追蹤 赤潮走了一夜之間海水又藍了
    本報訊 (文/圖 記者 袁舒琪)前一日還是「腥風血雨」,後一日又重回平靜。昨日,本報報導赤潮來襲,「染紅」鼓浪嶼和輪渡之間的大片海域,但僅一夜之間,來勢洶洶的赤潮現象就突然「憑空消失」,海水恢復了原色,僅白城海灘、曾厝垵附近海域還「殘留」一絲腥紅。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處得知,九龍江口一帶、鼓浪嶼西側海域的赤潮昨日確實消退了,但廈大白城附近海域赤潮依舊存在。
  • 小海豚死了流兩眼「血淚」 將製作成骨骼標本(圖)
    小海豚死了流兩眼「血淚」 將製作成骨骼標本(圖) 2016-03-29 16:29:46 小海豚死了,兩眼「血淚
  • 赤潮
    赤潮「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同時海水的PH值也會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類的浮遊生物會死亡、衰減;赤潮藻也因爆發性增殖、過度聚集而大量死亡。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
  • 赤潮對海洋環境的破壞
    赤潮對水產養殖業的危害,只是人們從經濟角度感受到的赤潮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的一個方面,水產養殖的魚、貝、蝦、蟹只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事實上,每次赤潮的發生,毫無疑問都會程度不同地破壞海洋環境,赤潮對海洋環境破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水體的酸鹼度和光照度。
  • 論赤潮和「水華」之災形成的根源及對策
    沈韞芬院士在本文中分析了赤潮和「水華」之災形成的根源,並提出科學治理的對策。首先指出,赤潮和水華是自然生態現象,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記載。在自然界中它們很快消失,並沒有給水產動物和人類帶來危害。
  • 認識赤潮
    赤潮是海洋生態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迅速繁殖而引起的。赤潮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當赤潮發生時,赤潮對這個海洋生物環境會帶來嚴重的影響。所以我們人類要對赤潮進行預測和防治。這件展品由三部分組成,展品上的養殖恆溫箱、沙盤和赤潮遊戲。
  •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
    什麼是赤潮?赤潮發生時,水體為什麼會變色?產生赤潮的原因和自然條件是什麼?赤潮有什麼危害?原創盧達晨 辛小洋中學地理問答來自專輯自然地理答:什麼是赤潮?赤潮是浮遊生物大量異常繁殖而使海水變色的現象。能夠形成赤潮的生物種類,現已查明的有60餘種。產生赤潮的原因和自然條件是什麼?產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汙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營養元素大量積累,造成海洋富營養化,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大量營養鹽類。
  • 赤潮的嚴重危害
    (3)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 環保科普|赤潮
    根據赤潮發生的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如紅色或磚紅色、綠色、黃色、褐色等,但某些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變色。二、危害◆赤潮生物產生的生物毒素通過食物鏈傳遞至其它動物體內及人體,致其中毒,甚至死亡。
  • 「紅色災星」——赤潮
    原來海水中發生了赤潮。赤潮是一種由某些浮遊藻類暴發性繁殖引起的水體變色現象。在一般情況下,海水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生物,海洋生物就這樣保持著一定的生態平衡。一旦海水中的營養過度,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如果又恰逢大氣、水溫等條件適宜,吃飽喝足的浮遊藻類便會迅速大量地繁殖,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這時赤潮便順勢發生了。引發赤潮的藻類植物在海洋中多達300多種。
  • 福建海域進入赤潮高發期 部分海域出現赤潮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21日發布福建赤潮監測預警信息,4月18日中午,赤潮監視志願者發現莆田南日島東岱附近海域水色異常。送檢水樣中浮遊植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細弱海鏈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10×106個/升(基準密度:6×105個/升)。
  • 水華和赤潮
    赤潮則是指海水富營養化而導致其中浮遊生物爆發性繁殖造成海水顏色異常的一種現象。赤潮並不一定都是紅色的,它的顏色是由形成赤潮的優勢生物的顏色決定的。水華與赤潮都是有害的生態現象,是嚴重的環境問題。水華和赤潮發生時,會遮蔽照射到水下的陽光,影響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破壞水體內的生態平衡。
  • 海上的紅色幽靈——赤潮
    赤潮並不都是紅色的,不同的浮遊生物引起海水不同的顏色,赤潮只是各種顏色潮的總稱。赤潮的破壞性極大,赤潮期間,魚、蝦、蟹、貝類大量死亡,嚴重的還會因形成沉積物而影響海港建設。日期間,福建海域發生了10次米氏凱輪藻為優勢種的赤潮,累計面積達到323平方公裡,因為米氏凱輪藻赤潮常伴有東海原甲藻,所以赤潮發生海域呈現一片褐色。
  • 發生赤潮的三大原因
    赤潮是一種複雜的生態異常現象,發生的原因也比較複雜。關於赤潮發生的機理雖然至今尚無定論,但是赤潮發生的首要條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達到一定的密度,否則,儘管其他因子都適宜,也不會發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環境條件下,赤潮生物在浮遊生物中所佔的比重並不大,有些鞭毛蟲類(或者假藻類)還是一些魚蝦的食物。
  • 赤潮跟蹤通報
    赤潮跟蹤通報2019年7月13日8時30分,大連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人員從東港老碼頭乘艇趕往香爐礁航道附近海域繼續開展赤潮監測。跟蹤監測點位檢測結果顯示,優勢藻種赤潮異灣藻密度未達到赤潮監測技術規程規定的赤潮形成密度,監測海域海水顏色明顯好轉,海面沒有浮沫。專家認為本次赤潮已消亡。
  • 如何避免赤潮反覆成災?福建赤潮導致群眾中毒事件追蹤
    據流行病學專家會商研判,初步確定為海水赤潮汙染導致的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  記者調查了解到,這一次赤潮造成漳浦、龍海、泉州多地群眾因食用受到赤潮汙染的水產品中毒。而此前發生的赤潮災害曾造成漁民養殖的水產品大量死亡。有關人士認為,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控赤潮災害,減少群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 赤潮再襲香港海域
    新華網香港8月22日電 由罕見藻類形成的赤潮再襲香港海域。繼早前港島南區多個海灘發現赤潮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1日宣布,淺水灣等南區6個泳灘發現疑似赤潮,並已懸掛紅旗,警告遊客不宜下水。截至21日晚,全港仍有22個泳灘因赤潮而懸掛紅旗,原定21日舉行的鐵人賽被迫延至28日舉行。
  • 赤潮退了海水藍了
    4月10日在大鵬新區南澳月亮灣海域拍攝的「夜光藻」的赤潮。本報訊(記者阮曉光 通訊員李堅強攝影報導)本月10日,南澳雙擁碼頭海面上出現了大面積的赤潮,市海洋環境與資源監測中心工作人員進行水樣化驗後,認定這裡出現的較大面積紅褐色物質是由一種名叫「夜光藻」的藻類大量繁殖所導致的赤潮。不過,赤潮在第二天便退去,海水又恢復了原有的藍色。
  • 這麼美麗的螢光海 居然是赤潮的罪魁禍首?!
    (圖4)。也可以利用夜光藻在沙灘上「作畫」(圖8)。  螢光海=赤潮?  有人認為:夜光藻對汙染很敏感,它們生活在清潔的水體環境中,因此螢光海現象只會出現在汙染較少的海灣。海水富營養化,使得夜光藻作為食物的細菌、藍細菌和單細胞藻類數量增加,有可能造成夜光藻的爆發性增長,從而形成赤潮。  赤潮,又叫紅潮,是一種水華現象。它是海洋災害的一種,是指海洋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增殖和聚集。
  • 廈門海域發現無毒赤潮 已啟動三級響應!
    繼上個月之後,廈門海域近日再度出現了無毒赤潮,據通報,廈門已於3日晚啟動了赤潮災害預警三級響應發現赤潮!赤潮監測是我市海洋部門的一項常規工作。✔6月29日,監測機構在同安灣後田海域發現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中肋骨條藻,赤潮海域水色呈淺褐色,面積約4平方公裡。✔從7月1日開始,在同一片海域的第一優勢種轉變為尖刺擬菱形藻,赤潮影響範圍也在繼續擴大;✔至7月3日,赤潮已經擴展至西海域寶珠嶼附近,面積約達30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