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赤潮反覆成災?福建赤潮導致群眾中毒事件追蹤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新華社福州6月13日電 題:如何避免赤潮反覆成災?——福建沿海赤潮導致群眾中毒事件追蹤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沈汝發

  「嘴麻、手麻、腳麻,喘不過氣來,感覺快要撐不過去了。」說起8日發生的食物中毒,福建漳州漳浦縣佛曇鎮村民陳藝賓仍心有餘悸。當日,漳浦縣先後有30多名村民因食用貝類產品中毒住院。據流行病學專家會商研判,初步確定為海水赤潮汙染導致的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

  記者調查了解到,這一次赤潮造成漳浦、龍海、泉州多地群眾因食用受到赤潮汙染的水產品中毒。而此前發生的赤潮災害曾造成漁民養殖的水產品大量死亡。有關人士認為,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控赤潮災害,減少群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赤潮災害導致群眾誤食水產品中毒

  「有些群眾中毒後站都站不穩,被扶著送到醫院。」解放軍175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鄭志鵬說,這些群眾都是中午吃了貽貝。一開始只是口舌麻木,後來出現頭暈、走路不穩、手腳活動受限等中毒症狀。

  「我們一接到群眾食用貝類產品中毒的消息後,連夜組織技術人員趕赴現場開展調查監測。」漳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何金水說,經過對沿海近岸海域海水取樣化驗發現,龍海市港尾鎮、漳浦縣佛曇鎮一帶發生赤潮,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是會產生麻痺性貝毒的有毒藻種鏈狀裸甲藻。在龍海港尾、漳浦佛曇海域採集的6份牡蠣、貽貝樣品中均能檢出麻痺性貝毒。

  記者從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了解到,在此之前,泉州海域已經發現同樣的有毒赤潮,在泉州深滬灣採集的貝類樣品中也檢出麻痺性貝毒。因食用受汙染的貝類水產品,泉州也出現了群眾中毒事件。

  中毒事件發生後,福建省衛生部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醫療專家全力開展搶救。漳州市和龍海市、漳浦縣疾控中心立即組織專業人員赴收治醫院和患者居住地、周邊海產品養殖場所等暴露區域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據漳州市衛計委介紹,經過流行病學專家會商研判,初步確定為海水赤潮汙染導致的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

  目前,部分患者症狀解除已離開醫院,其餘住院患者症狀平穩並逐步好轉。

  全力救治中毒群眾 確保水產品安全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專家告訴記者,赤潮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遊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條件下爆發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生態異常。其分為無毒赤潮和有毒赤潮,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夠分泌麻痺性貝毒、下痢性貝毒、神經性貝毒等毒素,人一旦食用就易引起中毒反應。

  目前,赤潮影響的主要是貝類產品。「魚類如果受影響的話,會產生大面積死亡。現在赤潮海域還沒有發現魚類異常死亡現象。」漳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尤穎哲說。

  在救治中毒群眾的同時,福建省相關部門採取措施防範產生新的中毒事件。9日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漳州市、泉州市啟動赤潮災害應急響應,關閉赤潮發生海域養殖生產區;加強養殖漁船管控,暫停水產品採捕作業;加強巡查,嚴禁赤潮周邊海域水產品上市;加強監測,並擴大水產品監測品種和頻次。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近期謹慎購買食用赤潮地區的貝類海鮮。

  漳州市食藥監局應急科科長方毅強說,已派出3個督查組分赴沿海的龍海、漳浦、雲霄等縣(市),深入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水產品經營單位、餐飲企業開展專項檢查,同時通過微信、簡訊群發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信息10000多條。

  10日,漳浦、龍海等地發布禁捕公告,嚴禁採捕發生赤潮海域的水產品上市銷售。12日上午,記者在漳州市薌城區北橋農貿市場走訪看到,貝類水產品銷售已大大減少,沒有發現赤潮區域的水產品。隨機採訪的群眾也都表示知道赤潮導致中毒的信息,近期不會購買貝類產品。

  赤潮處於高發期 如何避免反覆成災?

  目前福建海域處於赤潮高發期。「赤潮很難預防,發生後也很難控制,只有採取措施,儘量減少損失。」漳州市海洋環境監測與預報中心主任江忠溪說。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要求,各級海洋與漁業部門要對全省海域重點養殖生產區,特別是福州連江、寧德霞浦、平潭等海域的養殖集中區,及時提醒和指導養殖戶採取提早採收成品規格養殖生物、下沉或轉移養殖網箱、暫停投餌、停止分苗作業等措施,以減少或避免養殖損失。

  2012年,福建沿海曾經爆發過赤潮災害。據統計,當年福建的平潭龍頭、三都澳、福寧灣、湄洲灣、連江黃岐等海域發生了8起赤潮災害,影響面積累計達278平方公裡。其中僅平潭就損失了5500萬粒鮑魚,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2億多元。

  「赤潮產生的原因,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論。」江忠溪說,主要是受氣候、海水溫度、光照等條件影響,在短時間內會呈幾何級數繁殖爆發。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部門專家表示,赤潮的防範關鍵在於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海邊的群眾在發現海水顏色異常變色、養殖生物大量異常死亡時,應及時向海洋與漁業部門反映。海洋與漁業部門將立即派出監測人員赴現場取樣監測,判定是否發生赤潮。如發生赤潮,將發布赤潮信息,並採取措施應對。

  有關專業人士坦言,現在對赤潮的預防主要還是靠眼睛看,靠經驗判斷,沒有辦法用儀器提前檢測判斷出來。「這次赤潮災害,藻種密度已經超過赤潮基準值,但沒有造成水色明顯異常,不容易通過肉眼觀測發現。」

  「每次等災難發生後再補救,損失太大了。」有關人士認為,為避免赤潮現象反覆成災,海洋與漁業等部門應加強對赤潮現象的研究,提高預防和控制的技術水平,建立有效的赤潮預警機制,儘量減少赤潮災害帶來的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相關焦點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福建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出現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其中,根據4月20日發布的信息,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積達到約4平方公裡,4月24日仍有新赤潮發生。
  • 爆發赤潮≠海鮮有毒,福建海鮮表示:這鍋我不背!
    近日,有關福建赤潮的新聞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 事實上,並非所有赤潮都會導致貝類有毒。譬如今年4月福建海域發生的所有赤潮均為無毒赤潮,目前未對周邊養殖造成影響,對應養殖區的海鮮依然可以放心食用!(信息來源於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
  • 福建這片海域出現赤潮!這種海鮮近期少吃,嚴重可致命!
    一種異常現象每年4至6月是赤潮高發期過去因赤潮導致的貝類中毒事件時有發生還不了解赤潮以及赤潮危害的小夥伴們速速一起往下看什麼是赤潮?而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夠產生麻痺性貝毒、下痢性貝毒、神經性貝毒等毒素,人類一旦食用就易引起中毒反應。注意了!由赤潮引發的貝類中毒是一種毒性較強的有機毒素網絡圖貝類毒素要警惕!
  • 赤潮的嚴重危害
    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3)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 福建海域進入赤潮高發期 部分海域出現赤潮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21日發布福建赤潮監測預警信息,4月18日中午,赤潮監視志願者發現莆田南日島東岱附近海域水色異常。送檢水樣中浮遊植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細弱海鏈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10×106個/升(基準密度:6×105個/升)。
  • 如何防治赤潮?跟專家學習這樣做!
    你有沒有聽說過赤潮?想了解赤潮對人類的影響嗎?想知道如何應對海洋中的赤潮現象嗎?來來來~聽聽專家有什麼建議!赤潮是由於海域環境條件改變,尤其是有機質汙染導致海域富營養化,促使浮遊生物,特別是微小的浮遊植物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變色的一種異常現象。赤潮只是一個歷史沿用名,顧名思義,赤潮大部分呈現紅色或粉紅色,但也有黃色、橙色、藍色、綠色、土黃色、黃褐色等,可因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赤潮並不導致海水顏色明顯改變。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在福建首次出單。促使這款保險湧現的動力,是養殖戶對赤潮與日俱增的恐懼。每年4-6月份,福建部分海域的顏色便會出現異樣,遠遠望去好似一片火海,吸引眾多遊客紛紛駐足。實際上這種變色海水可不是什麼美麗的自然景觀,而是由人類活動引發的「赤潮」。△赤潮 圖源:百度百科赤潮是什麼?
  • 中國科學家改良後的粘土,成了治理赤潮的利器
    促使這款保險湧現的動力,是養殖戶對赤潮與日俱增的恐懼。每年4-6月份,福建部分海域的顏色便會出現異樣,遠遠望去好似一片火海,吸引眾多遊客紛紛駐足。實際上這種變色海水可不是什麼美麗的自然景觀,而是由人類活動引發的「赤潮」。
  • 海上的紅色幽靈——赤潮
    日期間,福建海域發生了10次米氏凱輪藻為優勢種的赤潮,累計面積達到323平方公裡,因為米氏凱輪藻赤潮常伴有東海原甲藻,所以赤潮發生海域呈現一片褐色。又由於米氏凱輪藻為有毒有害赤潮藻種,所以導致福建省水產養殖貝類,特別是鮑大規模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僅2012年,我國因赤潮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到20.15億元。
  • 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落地福建莆田
    赤潮給水產養殖帶來的風險始終是世界難題。每當發生赤潮,養殖戶都會揪起一顆心,擔心養殖血本無歸。近日,由中國人壽財險獨家設計研發的全國首單海水養殖赤潮指數保險保單在福建莆田出單,為水產養殖戶應對赤潮風險撐起「保護傘」。
  • 「紅色災星」——赤潮
    原來海水中發生了赤潮。赤潮是一種由某些浮遊藻類暴發性繁殖引起的水體變色現象。在一般情況下,海水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生物,海洋生物就這樣保持著一定的生態平衡。一旦海水中的營養過度,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如果又恰逢大氣、水溫等條件適宜,吃飽喝足的浮遊藻類便會迅速大量地繁殖,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這時赤潮便順勢發生了。引發赤潮的藻類植物在海洋中多達300多種。
  • 寧德發生淡菜中毒事件 目前暫無人員死亡
    導報訊 (見習記者蔡耀宗)昨晚,寧德群眾嚮導報記者報料稱,近日,寧德市的福鼎、霞浦等地出現群眾食用紫貽貝(俗稱「淡菜」)中毒事件。隨後,導報記者致電寧德某政府部門官員,該說法得到了他的證實。  據悉,中毒事件最早發生於五月二十五六日,寧德市霞浦、福鼎等地發生部分群眾因食用紫貽貝等貝類產品而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該人士介紹,目前患者已經全部出院,無人死亡。不過對於患者的數量,該人士表示不便透露。  至於中毒原因,寧德當地媒體報導,疑似為紫貽貝中 「腹瀉性貝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 福建省現赤潮近期慎食貝類海鮮 藻類毒性極強
    原標題:福建省現赤潮 近期慎食貝類海鮮海峽網6月10日訊(海都記者 章微)昨日,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預警:因6月6日,泉州石獅市梅林碼頭附近海域(位於預警海區Ⅶ區)發現赤潮,該赤潮中含麻痺性貝毒的藻類,毒素毒性極強,尚無特效的解毒方法,提醒近期慎食貝類海鮮。
  • 環保科普|赤潮
    根據赤潮發生的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如紅色或磚紅色、綠色、黃色、褐色等,但某些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變色。二、危害◆赤潮生物產生的生物毒素通過食物鏈傳遞至其它動物體內及人體,致其中毒,甚至死亡。
  • 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 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公報稱,2012年我國海洋赤潮災害多發,海洋環境突發事件風險加劇。全海域共發現赤潮73次,累計面積7971平方公裡。赤潮發現次數為近五年最多,但累計面積較近五年平均值減少2585平方公裡。赤潮多發區仍集中於東海近岸海域。黃海綠潮發生規模為近五年最小。渤海濱海平原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依然嚴重。我國砂質海岸和粉砂淤泥質海岸侵蝕嚴重。
  • 愛吃海虹的朋友忍一忍,4月、5月是中毒高發期
    但4月-5月,海虹或因赤潮高峰累積一定毒性,食用有中毒風險。目前,唐山市、秦皇島山海關區多地已發布安全警示,建議群眾不要在4—5月採購和食用海虹。赤潮致使海虹累積毒素海虹,也被稱為貽貝、青口貝等,煮熟加工的幹品被稱為「淡菜」。
  • 赤潮導致舟山嵊泗貽貝貝毒素超標 誤食會致中毒
    目前,貝類毒素中毒均無特效治療藥物。食用後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四肢肌肉麻痺等症狀,要立即趕往醫院治療。舟山嵊泗養殖貽貝檢出貝毒素超標7月7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消費警示,指出近期嵊泗縣東部海域赤潮頻發,受赤潮影響,縣海洋與漁業局定量抽檢東部鄉鎮海域養殖貽貝發現貝毒素超標,縣市場監管局在縣中心農貿市場攤位定性抽檢野生貝類「毛娘」也發現貝毒素陽性。
  • 赤潮對海洋環境的破壞
    赤潮對水產養殖業的危害,只是人們從經濟角度感受到的赤潮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的一個方面,水產養殖的魚、貝、蝦、蟹只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事實上,每次赤潮的發生,毫無疑問都會程度不同地破壞海洋環境,赤潮對海洋環境破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水體的酸鹼度和光照度。
  • 赤潮染紅鷺江追蹤 赤潮走了一夜之間海水又藍了
    昨日,本報報導赤潮來襲,「染紅」鼓浪嶼和輪渡之間的大片海域,但僅一夜之間,來勢洶洶的赤潮現象就突然「憑空消失」,海水恢復了原色,僅白城海灘、曾厝垵附近海域還「殘留」一絲腥紅。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處得知,九龍江口一帶、鼓浪嶼西側海域的赤潮昨日確實消退了,但廈大白城附近海域赤潮依舊存在。
  • 福建這片海域發生赤潮,已致大量魚類死亡!買海鮮要謹慎!
    5月24日,我局接到區海洋與漁業部門通報,受米氏凱倫藻影響,蘇澳龍頭海域出現魚類死亡現象,該海域進入臨近赤潮重點監測預警狀態。赤潮將造成海水汙染、進而影響魚類產品質量,食用受赤潮汙染之魚類產品極易引發人體食物不良反應。目前,蘇澳當地政府已及時組織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