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個月之後,廈門海域近日再度出現了無毒赤潮,據通報,廈門已於3日晚啟動了
赤潮災害預警三級響應
發現赤潮!
赤潮監測是我市海洋部門的一項常規工作。
✔6月29日,監測機構在同安灣後田海域發現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中肋骨條藻,赤潮海域水色呈淺褐色,面積約4平方公裡。
✔從7月1日開始,在同一片海域的第一優勢種轉變為尖刺擬菱形藻,赤潮影響範圍也在繼續擴大;
✔至7月3日,赤潮已經擴展至西海域寶珠嶼附近,面積約達30平方公裡。
寶珠嶼 (資料圖)
而昨日的最新情況是,發生赤潮海域的海水顏色已經轉淡,赤潮暫時沒有進一步擴大的跡象。
本次赤潮有毒嗎?
據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尖刺擬菱形藻是一種常見的海洋硅藻,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通常不具有毒性。監測人員也連續4天採用酶聯免疫分析法對海水樣品進行檢測,結果均未檢出毒素。
為啥又發生赤潮?
夏季是赤潮高發期,我市海域歷來比較常見的是無毒赤潮。據海洋部門介紹,赤潮的成因比較複雜,但獲得國際公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海水富營養化。無毒藻類的爆發搶奪氧氣,容易造成養殖海產品缺氧死亡,不過,由於廈門沒有海上養殖區,所以本次赤潮基本不會對廈門海域造成影響。但需要提醒的是,市民遊客還是要儘量避免與藻類直接接觸。
貝類還能吃嗎?
上個月,福建多個海域曾發生第一優勢種為鏈狀裸甲藻的有毒赤潮,我市採取行動,禁止來自有毒赤潮海域的水產品進入廈門批發市場。記者昨日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由於有毒赤潮消亡已超過半個月,而海洋部門在後續的水產品連續檢測中均沒有發現貝毒。
目前廈門的貝類銷售已全部解禁,市民可以放心在市場上購買貝類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