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研究推進赤潮監測預警模型系統應用項目

2020-12-04 中國網

日前,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組織召開「廈門海域赤潮監測預警模型系統應用」項目階段性成果專題匯報會。

會上,項目方廈門大學海洋監測與信息服務中心詳細介紹了在浮標歷年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處理以及浮標資料庫建設、赤潮歷年事件查詢、赤潮監測預警系統原型設計等方面的階段性成果。下一步將重點進行赤潮短期預報模型開發及應用系統建設。與會專家針對該項目的前期設計、後期模型系統的兼容性等關鍵問題提出了指導意見和建議。

該項目將於明年下半年完成建設和驗收。該模型系統的構建與應用將進一步優化赤潮預警預報模式,提高預報準確度和自動化水平,為廈門海域赤潮預警預報和海洋災害防範提供準確可靠的技術支撐。

相關焦點

  • 「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我國近海致災赤潮形成機理、監測...
    2019年6月25~26日,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在廈門組織召開了「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我國近海致災赤潮形成機理、監測預測及評估防治技術」等5個海洋生態環境類項目的中期檢查會議。
  • ...基於系統聚類-加權馬爾科夫耦合模型滑坡預警 方法研究與應用...
    (2)運用聚類分析將GPS速度觀測信號轉換為狀態信號,並對結合滑坡判據對採集到的表面位移監測數據進行滑坡速度狀態的判識。(3)提出了以預警區域敏感度、預警正確率與預測共識率為評估函數來檢驗滑坡預警模型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結合經典滑坡案例進行模型的驗證對比分析,對滑坡預警方法提供了借鑑意義。
  • 團體會員 | 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高效開展赤潮監測
    >遙感技術具有範圍廣、速度快、非接觸、周期短及成本低等優勢,可快速獲取大範圍海洋影像數據,是海洋赤潮監測的有效手段。利用遙感數據,輔以歷史資料和現場監測數據,將形成一套完整的「天空海」一體化赤潮遙感監測業務流程,大大提升海洋赤潮監測預警的效能,從而全面提升全市海域赤潮監測和預警信息服務水平。
  • 廈門海域發現無毒赤潮 已啟動三級響應!
    繼上個月之後,廈門海域近日再度出現了無毒赤潮,據通報,廈門已於3日晚啟動了赤潮災害預警三級響應發現赤潮!赤潮監測是我市海洋部門的一項常規工作。✔6月29日,監測機構在同安灣後田海域發現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中肋骨條藻,赤潮海域水色呈淺褐色,面積約4平方公裡。✔從7月1日開始,在同一片海域的第一優勢種轉變為尖刺擬菱形藻,赤潮影響範圍也在繼續擴大;✔至7月3日,赤潮已經擴展至西海域寶珠嶼附近,面積約達30平方公裡。
  • 先進院團隊利用遙感技術更準確地監測和預報赤潮
    如何利用遙感技術實現對赤潮的監測和可能發生區域的預測?深圳先進院數字所空間信息中心利用地物在高解析度數據和低解析度數據上保持一致的變化率這一特點,通過對時間序列數據變化率和線性解混模型,研發多尺度遙感影像數據融合方法,生產每日30m解析度的近岸水色遙感數據,該研究為後續多尺度遙感數據融合應用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案,為每日生產近岸海域的高解析度遙感水色數據產品提供算法基礎。
  • 863赤潮項目完成海水五項營養鹽分析儀進入試運行
    中國網4月8日訊 據東海監測中心消息,經過歷時2年多的工作,由東海監測中心負責牽頭承擔的國家863計劃 「重大海洋赤潮災害實時監測與預警系統」 項目,配套研製的一批儀器設備和技術成果將逐步進入試運行階段。
  • 閩南建新天氣雷達系統 完善臺海南部天氣監測預警
    閩南建新天氣雷達系統 完善臺海南部天氣監測預警 2015-03-19 22:44:04、雷達信息處理中心將於2015年底建設完成並投入運行,增強對臺灣海峽南部海域海洋天氣的監測和預警能力。
  • 論文推薦|基於系統聚類-加權馬爾科夫耦合模型滑坡預警 方法研究與...
    (2)運用聚類分析將GPS速度觀測信號轉換為狀態信號,並對結合滑坡判據對採集到的表面位移監測數據進行滑坡速度狀態的判識。(3)提出了以預警區域敏感度、預警正確率與預測共識率為評估函數來檢驗滑坡預警模型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結合經典滑坡案例進行模型的驗證對比分析,對滑坡預警方法提供了借鑑意義。
  • 廣東省持續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應用
    為有效解決傳統監管方式存在的監管效率低、安全態勢研判不精準、風險處置不及時等問題,廣東建設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以下簡稱監測預警系統)並部署應用,實現「一套標準建設、一個界面展示、一個系統融合」。今年以來,廣東省應急管理廳將信息化作為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的制勝一招,在2019年工作基礎上,圍繞「擴面、拓能、優化、創新」,全力推進監測預警系統二期建設。
  • 從研究到應用:中國已全面開建國家地震預警工程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在今年國際減災日到來之際,組織地震專家科普解讀可有效服務減災的地震預警技術時透露,歷經從研究到應用的發展,中國在技術研發和系統試驗上已形成並打通了地震預警全鏈條,具備全面鋪開的軟硬體條件,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已全面開展建設。
  • 「近海赤潮處置方法」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該方法優點是天然粘土不會造成二次汙染、見效快,符合應急處置的基本要求,但天然粘土絮凝效率低、現場用量非常高,每平方公裡使用100~400噸,面對大規模赤潮帶來了應用上的難題。通過理論模擬、室內實驗和現場實踐,俞志明研究團隊發現了導致天然粘土治理赤潮效率低的關鍵原因:赤潮生物細胞表面呈負電性,而粘土顆粒表面也呈負電性,從而導致天然粘土絮凝效率低。
  • 美尋求赤潮及海洋缺氧解決方案
    原標題:美尋求赤潮及海洋缺氧解決方案   如今,赤潮和海洋缺氧已經成為破壞沿海生態系統和經濟的主要原因。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17日宣布,建立12個總額近210萬美元的新研究資助項目,從各地尋求解決有毒藻華(赤潮)和海洋缺氧的方案。
  • 快速檢測赤潮毒素的試劑盒和試紙研製成功
    近日,「863計劃」重大海洋赤潮災害實時監測與預警系統項目課題——「赤潮現場快速監測與檢測技術」,應用酶聯免疫分析和免疫層析技術,成功研製出針對記憶缺失性貝毒、麻痺性貝毒和腹瀉性貝毒中的毒素組分的8種快速檢測試劑盒和4種快速檢測試紙條。該項目由東海監測中心牽頭,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生物晶片有限公司共同參與。
  • 海洋衛星:監測預警的一把利器
    眾所周知,要實現防災減災救災,有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預警監測。  從人力的嚴防死守,到利用各種監測預報手段,人類社會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中不斷向前發展。其中,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形成了「天-空-地-海」的立體監測網絡,可為防災減災救災提供更為科學的技術支撐。  目前,我國已經發射並運行的海洋衛星中,就有海洋水色、海洋動力、海洋監視監測等多種類型,形成系列,組網「星座」。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因此,建立面向南海的海嘯監測預警體系對於中國及南海周邊各國具有重要意義。  據統計,全球80%以上的地震海嘯集中在太平洋,為推進太平洋各區域國家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促進區域內觀測和預警資源共享,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推動建設西北太平洋、南中國海、西南太平洋和東南太平洋4個次區域級預警系統。
  • 「煙臺技術」馳援美國弗州赤潮首批治理材料(改性粘土)與設備從...
    近年來,赤潮(水華)給生態環境、養殖業、消費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被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專家組列為當今世界三大近海汙染問題之一。「今年美國弗州赤潮規模之大令世界關注,美方經過3個多月的系統考察,最終選定『改性粘土技術』用於佛羅裡達沿海赤潮治理。這是世界對我國在赤潮治理領先技術的最好認可。」
  • 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實施
    5、整體性  推進安監電子政務建設必須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規範和統一部署,以保證整體績效。既要發揮積極性,又要統一協調,統籌建設,統一規劃,充分考慮項目的整體性建設要求。項目涉及單位、部門、行業眾多,範圍廣,要仔細分析系統中的各子系統、各功能模塊之間的銜接關係,實現整個系統的信息共享。
  • 高光譜成像光譜儀簡介及其應用概述
    2005年6月12日我國首次利用地物光譜儀高空監測小麥條銹病5。在位於昌平小湯山的「國家精準農業研究示範基地」小麥實驗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的「基於3S技術的小麥條銹病監測預警」採用熱氣球進行近地遙感監測小麥條銹病初步獲得成功,這在我國尚屬首次。
  • 廈門海域發生赤潮現象 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
    新華社廈門7月31日電(記者陳旺、付敏)記者31日從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廈門海域近日發生赤潮現象,暫未發現有毒赤潮藻類。截至7月30日晚,廈門海域赤潮面積從7月28日的約105平方公裡減少到約20平方公裡,赤潮藻類的種類和密度都有所下降。
  • 關於加強海南近岸海域赤潮災害防控的建議
    提案不僅列舉了相關歷史資料,還對赤潮災害的發生從專業角度進行了原因分析,更對各級政府如何應對赤潮災害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現針對您的建議做如下答覆:   一、關於積極開展赤潮機理和預報的研究   赤潮現象及生消過程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海洋環境系統中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影響的結果,其發生機理、發展過程和造成的損害影響等國內外尚處研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