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鯰魚颱風對廈門造成嚴重影響,圖為本報記者在演武大橋上拍到的巨浪
赤潮發生後,市民還能食用水產品嗎?廈門作為海濱城市,發生海嘯的可能性有多大?廈門歷史上最嚴重風暴潮造成了怎樣慘重的後果?
本周是防災減災宣傳周,昨天上午,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吳國梁副局長執掌市長專線,解答市民有關颱風、風暴潮以及赤潮等海洋災害的成因、趨勢和應對策略等問題。
海嘯對廈門的威脅不容忽視
去年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了一場可怕的災難,今日提起來仍讓人心有餘悸。昨天,有市民來電提問,影響廈門的海洋災害主要有什麼,是不是也有發生海嘯的可能?對此,吳國梁解答說,風暴潮、颱風海浪災害居廈門海洋災害之首,同時海嘯對廈門的潛在威脅也不容忽視。
雖然從1999年至今,廈門海域未出現明顯風暴潮、海浪災害,但廈門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頻受西北太平洋颱風影響,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異常氣候現象增多、極端天氣頻發的大背景下,近幾年登陸廈門周邊沿海的颱風呈現個數偏多、強度偏強的特點,必須引起重視,一旦颱風、潮汐等條件適宜,廈門海域也可能出現強風暴潮,並在颱風、巨浪等共同作用下,將產生海洋災害。
不過,歷史上找不到廈門發生海嘯的災害記錄,但是我國周邊海域大多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有很多破壞性海嘯發生在這個帶上,特別是琉球群島、臺灣南海東部均為地震多發區,一旦這些地方發生海底地震引發海嘯,海嘯將在幾十分鐘至幾小時內到達我省沿海,並可能引發海嘯災害,廈門沿海受災的危險不容忽視。
編制海嘯撤離預案 全民演練
吳國梁表示,廈門去年已經編制了《廈門市海嘯災害應急預案》,下一步還要編制海嘯應急撤離預案,組織全民參與演練,提醒公眾要有危機意識。海洋監測部門日常堅持24小時值班,嚴密監視熱帶氣旋和海洋災害變化趨勢。同時建立了風暴潮、海浪手機簡訊平臺,及時發布風暴潮、海浪等災害信息。
針對目前的幾種海洋災害,市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防禦方案。一是加強防潮、防浪工程設施的除險加固和達標建設,有效提高海洋工程防災能力;二是制定了廈門市風暴潮、海浪、海嘯、赤潮應急執行預案,成立專門的應急指揮機構;三是利用先進技術和手段開展海洋災害監測和預報,提高災前預測、預報和預防能力。此外,還在主要海水浴場等危險區設立電子顯示屏,發布海洋災害預警報。設立海洋災害風險區人員轉移的避災場所。
廈門所發赤潮多為無毒赤潮
據了解,每年夏秋季節,廈門都會發生赤潮。但今年4月8日,在環東海域一處灣區,就發生了一次小範圍的臨界赤潮現象,後經監測人員抽樣檢測,引發赤潮的藻種無害,並不影響周邊水產品安全,而且當晚突降大雨,經過雨水的衝刷赤潮很快消散。據了解,在廈門海域發生的赤潮大都無毒,不會造成水產品食用安全問題。
去年廈門僅發生一次赤潮,發生在7月26日-8月7日,為無毒赤潮,發生地點集中於同安灣和西海域。廈門市海洋局資環處負責人洪榮標表示,赤潮發生的原因跟海水富營養化有關,這些爆發地點從前多是水產品養殖的集中區域,水體沉積物多,但是引發赤潮的優勢種無毒、無害,群眾不必擔心。
對於赤潮的預防,一是控制汙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營養化;二是開展專業和群眾相結合的海洋監視活動,除人力觀測外,還有5個自動化監控探頭,分布在赤潮多發海域,系統每15分鐘就會傳回一組數據,可及時獲取赤潮及與其有密切關係的汙染信息。一旦發現赤潮和赤潮徵兆,監視網絡機構可及時通知有關部門。
廈門記憶
1959年恐怖風暴潮致海水倒灌千人死亡
據統計,建國以來,平均每年有4~5個颱風影響廈門,廈門因颱風引發的風暴潮近60次,其中,風暴增水大於100釐米的颱風風暴潮過程有23次,最高潮位超過警戒潮位的過程有33次;歷史上造成較大災害的風暴潮有3次。
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59年8月23日,5903號颱風在廈門—潮汕之間登陸,12級大風席捲閩南沿海各縣,廈門市瞬間極大風速達60米/秒。風助潮勢,潮頂江水,且恰逢農曆七月十九天文大潮,從而在廈門地區釀成了十分嚴重的風暴潮災害。
過了半個世紀,廈門文史專家郭坤聰,還記得當年那場可怕的颱風。郭老說,登陸時海水暴漲,最高潮位竟高達7.39米(廈門基面上),創廈門1949年後歷史最高紀錄,超出廈門警戒水位0.59米。「鬧市區中山路上都淹滿了海水,停在和平碼頭的船,都被海水衝到了路上。」高潮時颱風增水高達1.40米,從而導致廈門市區低洼地帶進水1.0米以上。廈門及鄰近地區的人財損失慘重,造成上千人死亡。
此外,對廈門造成嚴重災害的還有1996年的9608號颱風,引發廈門港出現百年一遇的高潮位,造成全市17.71萬人受災,房屋等損毀嚴重,直接經濟損失4.18億元。
而1999年的9914號颱風,引發廈門海域出現大海潮和颱風巨浪,造成全市受災人口76.25萬人,死亡13人,失蹤3人,受傷727人,被困8764人,直接經濟損失19.38億元。(海峽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