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來了 廈門怎麼辦?

2021-01-11 騰訊網

2010年10月鯰魚颱風對廈門造成嚴重影響,圖為本報記者在演武大橋上拍到的巨浪

赤潮發生後,市民還能食用水產品嗎?廈門作為海濱城市,發生海嘯的可能性有多大?廈門歷史上最嚴重風暴潮造成了怎樣慘重的後果?

本周是防災減災宣傳周,昨天上午,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吳國梁副局長執掌市長專線,解答市民有關颱風、風暴潮以及赤潮等海洋災害的成因、趨勢和應對策略等問題。

海嘯對廈門的威脅不容忽視

去年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了一場可怕的災難,今日提起來仍讓人心有餘悸。昨天,有市民來電提問,影響廈門的海洋災害主要有什麼,是不是也有發生海嘯的可能?對此,吳國梁解答說,風暴潮、颱風海浪災害居廈門海洋災害之首,同時海嘯對廈門的潛在威脅也不容忽視。

雖然從1999年至今,廈門海域未出現明顯風暴潮、海浪災害,但廈門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頻受西北太平洋颱風影響,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異常氣候現象增多、極端天氣頻發的大背景下,近幾年登陸廈門周邊沿海的颱風呈現個數偏多、強度偏強的特點,必須引起重視,一旦颱風、潮汐等條件適宜,廈門海域也可能出現強風暴潮,並在颱風、巨浪等共同作用下,將產生海洋災害。

不過,歷史上找不到廈門發生海嘯的災害記錄,但是我國周邊海域大多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有很多破壞性海嘯發生在這個帶上,特別是琉球群島、臺灣南海東部均為地震多發區,一旦這些地方發生海底地震引發海嘯,海嘯將在幾十分鐘至幾小時內到達我省沿海,並可能引發海嘯災害,廈門沿海受災的危險不容忽視。

編制海嘯撤離預案 全民演練

吳國梁表示,廈門去年已經編制了《廈門市海嘯災害應急預案》,下一步還要編制海嘯應急撤離預案,組織全民參與演練,提醒公眾要有危機意識。海洋監測部門日常堅持24小時值班,嚴密監視熱帶氣旋和海洋災害變化趨勢。同時建立了風暴潮、海浪手機簡訊平臺,及時發布風暴潮、海浪等災害信息。

針對目前的幾種海洋災害,市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防禦方案。一是加強防潮、防浪工程設施的除險加固和達標建設,有效提高海洋工程防災能力;二是制定了廈門市風暴潮、海浪、海嘯、赤潮應急執行預案,成立專門的應急指揮機構;三是利用先進技術和手段開展海洋災害監測和預報,提高災前預測、預報和預防能力。此外,還在主要海水浴場等危險區設立電子顯示屏,發布海洋災害預警報。設立海洋災害風險區人員轉移的避災場所。

廈門所發赤潮多為無毒赤潮

據了解,每年夏秋季節,廈門都會發生赤潮。但今年4月8日,在環東海域一處灣區,就發生了一次小範圍的臨界赤潮現象,後經監測人員抽樣檢測,引發赤潮的藻種無害,並不影響周邊水產品安全,而且當晚突降大雨,經過雨水的衝刷赤潮很快消散。據了解,在廈門海域發生的赤潮大都無毒,不會造成水產品食用安全問題。

去年廈門僅發生一次赤潮,發生在7月26日-8月7日,為無毒赤潮,發生地點集中於同安灣和西海域。廈門市海洋局資環處負責人洪榮標表示,赤潮發生的原因跟海水富營養化有關,這些爆發地點從前多是水產品養殖的集中區域,水體沉積物多,但是引發赤潮的優勢種無毒、無害,群眾不必擔心。

對於赤潮的預防,一是控制汙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營養化;二是開展專業和群眾相結合的海洋監視活動,除人力觀測外,還有5個自動化監控探頭,分布在赤潮多發海域,系統每15分鐘就會傳回一組數據,可及時獲取赤潮及與其有密切關係的汙染信息。一旦發現赤潮和赤潮徵兆,監視網絡機構可及時通知有關部門。

廈門記憶

1959年恐怖風暴潮致海水倒灌千人死亡

據統計,建國以來,平均每年有4~5個颱風影響廈門,廈門因颱風引發的風暴潮近60次,其中,風暴增水大於100釐米的颱風風暴潮過程有23次,最高潮位超過警戒潮位的過程有33次;歷史上造成較大災害的風暴潮有3次。

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59年8月23日,5903號颱風在廈門—潮汕之間登陸,12級大風席捲閩南沿海各縣,廈門市瞬間極大風速達60米/秒。風助潮勢,潮頂江水,且恰逢農曆七月十九天文大潮,從而在廈門地區釀成了十分嚴重的風暴潮災害。

過了半個世紀,廈門文史專家郭坤聰,還記得當年那場可怕的颱風。郭老說,登陸時海水暴漲,最高潮位竟高達7.39米(廈門基面上),創廈門1949年後歷史最高紀錄,超出廈門警戒水位0.59米。「鬧市區中山路上都淹滿了海水,停在和平碼頭的船,都被海水衝到了路上。」高潮時颱風增水高達1.40米,從而導致廈門市區低洼地帶進水1.0米以上。廈門及鄰近地區的人財損失慘重,造成上千人死亡。

此外,對廈門造成嚴重災害的還有1996年的9608號颱風,引發廈門港出現百年一遇的高潮位,造成全市17.71萬人受災,房屋等損毀嚴重,直接經濟損失4.18億元。

而1999年的9914號颱風,引發廈門海域出現大海潮和颱風巨浪,造成全市受災人口76.25萬人,死亡13人,失蹤3人,受傷727人,被困8764人,直接經濟損失19.38億元。(海峽導報)

相關焦點

  • 海嘯若殺來 廣東怎麼辦
    海嘯若殺來 廣東怎麼辦  陽江湛江兩市代表提交議案呼籲,我省應儘快建立陸海地震監測預報及防災減災體系  2005廣東兩會之議案點擊  本報訊 印度洋海嘯在引發人類悲天憫人情懷的同時,也進一步喚醒了人們對自然災害的警惕。
  • 國際海嘯減災日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今天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海嘯演習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 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今天開展海嘯演習活動
    海嘯演習 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 演習假定我國東海外緣的琉球海溝發生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 印度洋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遇到地震或海嘯該怎麼辦
    強烈地震引發的印度洋巨大海嘯,已經吞噬了15萬多人的生命,讓人類再次感到海嘯的恐怖。海嘯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變形,致使從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體發生大的湧動,形成海嘯襲擊沿岸地區。由於海嘯是海水整體移動,因而和通常的大浪相比破壞力要大得多。受颱風和低氣壓的影響,海面會掀起巨浪,雖然有時高達數米,但浪幅有限,由數米到數百米,因此衝擊岸邊的海水量也有限。
  • 國際海嘯減災日丨一圖帶你get海嘯
    2020年11月5日,是「國際海嘯減災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在北京組織開展了2020年海嘯演習活動。  作為國家級海嘯預警中心,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24小時不間斷監測運行,實時接收處理全球地震和水位數據,並對可能觸發的海嘯第一時間進行預警。  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化海嘯監測預警人機互動平臺,海嘯預警時效現在已達到了6分鐘至12分鐘,處於國際先進水平行列。  這裡有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製作的一個海嘯科普短片,下面,戳視頻一起認識海嘯。
  • 日本男子發明「救生艙」,只要躲在裡面,地震海嘯來了都不怕!
    並且專家也表示這些自然災害是無法阻止的,那麼如果有一天海嘯真真的到了無法阻的時候,日本的所有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為此在日本就有一男子,為了在發生地震或海嘯時,自己的家人都能平安的活著,他花費了多年的時間和朋友們,
  • 海邊遊玩時遭遇海嘯怎麼辦
    10歲的英國女孩蒂莉·史密斯與家人在海灘散步,當看到"海水開始冒泡,池 沫發出噬噬聲,就像煎鍋一樣"時,她憑藉所學的科學知識,迅速判斷出這是海嘯即將到來的跡象。在她的警告下,約一百名遊客在海嘯到達前幾分鐘撤退,倖免於難。
  • 我國首部海嘯預警技術專著《現代地震海嘯預警技術》出版發行
    ▲ 全球歷史海嘯空間分布圖海嘯研究海嘯研究的根本宗旨是更好地應對海嘯災害、提升海嘯預警和減災服務水平。本書的側重點在於梳理和總結現代成熟的地震海嘯預警技術與業務實踐,各章的主要內容包括:海嘯的基本概念和分類;海底地震與海嘯的時空分布特徵;地震海嘯的生成機制、海嘯波的傳播和近岸爬坡等物理過程;海嘯數值計算方法和國內外主流海嘯數值模型;海嘯預警情景資料庫的原理和應用情況;海嘯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基本原理和應用,以及海嘯預警中心建設規範。
  • 會有海嘯發生嗎!
    「我正在聲嘶力竭吆喝孩子寫作業青島地震來的一瞬間以為是自己血壓升高了」——@大飛飛7另外,大鷗哥還告訴我們:作為國家級海嘯預警中心,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24小時不間斷監測運行,實時接收處理全球地震和水位數據,並對可能觸發的海嘯第一時間進行預警。目前,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化海嘯監測預警人機互動平臺,海嘯預警時效現在已達到了6分鐘~12分鐘,處於國際先進水平行列。
  • 臺灣發生7.2級地震引發海嘯(組圖)
    據臺灣當地相關部門稱,昨晚屏東縣恆春鎮外海發生大地震,是恆春百年來最強烈的地震,相當於6顆原子彈爆炸的威力,造成兩棟民房倒塌,其中一家8口受困,造成1死3傷。臺北:有人被晃得想吐  昨日地震時,全臺均感受到強烈搖晃,起初先是上下抖動了一下,緊接著是左右明顯搖晃了一段時間,臺北地區大樓內的人,驚覺是強震,經不起搖晃,竟有頭暈想吐的感覺。
  • 世界海嘯日:海嘯是什麼?究竟有多可怕?
    11月5日是第4個「世界海嘯日」。2015年12月22日,聯合國大會全票通過一項決議,將11月5日定為「世界海嘯日」,以提高各國對海嘯的防範意識。海邊最大的危險莫過於海嘯了。你了解海嘯嗎,海嘯來臨時如何逃生?海嘯並不經常發生,因此不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視,但是海嘯的威力巨大,一旦發生帶來的可能是巨大的災難。
  • 怪物級的海嘯,地面溶解...恐龍滅絕前遭遇的那場海嘯有多恐怖?
    ,遠古霸主恐龍也曾經歷過一場怪物級別的海嘯,2020年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海嘯是怎麼產生的?恐龍經歷過的海嘯為何被定為「怪物級別的」?面對海嘯如何應對?遇到海嘯怎麼辦因海嘯破壞力巨大,所以人們一直在尋找安全有效的海嘯預警模式及系統,來減小海嘯帶來的損失。
  • 海嘯離中國有多遠?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附近海域近日發生8.5級地震,泰國、緬甸、斯裡蘭卡等多個國家隨後發布了海嘯預警。海岸線長達3萬多公裡、瀕臨西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中國是否可能遭遇海嘯?海嘯帶來的災難可能有多大?中國的海嘯監測預警系統如何?發生海嘯時怎麼辦?
  • 天象奇觀來了!你可能在廈門邂逅哦~天氣怎樣?
    上周,今年 最大超級月亮刷爆廈門人的朋友圈 ~廣電拍客/思奇-精緻生活廣電拍客/海嘯如果你錯過了上次的天象奇觀那麼, 明天黎明時分四點到六點這場 #三星伴月#千萬別錯過哦!!目前,已有不少網友對「三星伴月」表示「非常期待」:那麼,明後兩天廈門的天氣怎麼樣?會不會利於我們觀景嘞?廈門明後天天氣晴好本周全市沒有降水連晴模式開啟氣溫逐步回升最高氣溫將升至29℃!!
  • 海嘯知識科普
    6.海嘯來了怎麼辦?一般情況下,第1個波類似巨浪,襲上岸可帶來許多海魚,景觀也很壯觀,人們往往對此景觀著迷,錯誤地走向岸邊,而不是向相反方向撤離,因此,當海嘯巨波再次湧來時已來不及躲避,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沿岸居民發現海面顯著下降或巨浪襲來時,應儘快撤離。一旦落水,應儘可能尋找漂浮物,同時又要設法避開其他漂浮物,以防被撞擊。
  • 海嘯來了如何阻止?研究稱聲重力波可削弱其強度
    在過去20年中,海嘯造成了近50萬人喪生,並且對環境造成深遠影響。海嘯掀起的狂濤駭浪或許勢不可擋,但現在科學家發現或許可以找到一種辦法來減弱其驚人的力量。決定海岸線附近海嘯影響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海嘯的波長和振幅。該研究認為,通過共振的聲重力波與海嘯相互作用,在理論上就有可能減小海嘯的振幅,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內重新分布其能量,使其產生的破壞性減弱。「如果可以找到一種利用聲重力波的方法,那麼我們就能在海嘯即將到來時發射聲重力波,使其與海嘯相互作用,減弱其振幅,降低其高度,將其能量消解擴散至大面積範圍內。
  • 印尼海嘯丨海嘯專家:這一次與印度洋和東日本海嘯是同等規模
    「從視頻記錄來看,我認為這次海嘯的威力和2004年印度洋以及東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海嘯是同等規模的。」9月30日,日本東北大學災害科學國際研究所海嘯工學研究室的今村文彥教授,就印尼發生的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災難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如是說。
  • 廈門旅遊小攻略,吃喝玩樂這樣來
    廈門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它清新,浪漫,氣候溫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遊客前來遊玩。那麼,來廈門究竟應該怎麼玩呢?廈門旅遊,請看下面。去哪裡玩廈門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在這座城市裡自然少不了值得來探索的風景。在這些景區裡,首先要看的自然是鼓浪嶼。
  • 海嘯
    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2015年1月,當選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首批會士。提起海嘯,除了害怕還是害怕,它的出現總是和災難、絕望、人員傷亡聯繫在一起。那麼這個可拍的海洋怪物是怎麼冒出來的呢?海嘯(tsunami)是一種巨大的海浪。
  • 泰國發生2次地震 有引發海嘯的危險
    公裡,地震有引發海嘯的危險。     泰國發生2次地震   中國大使館提醒來泰中國遊客,在前往泰國海濱尤其是南部海濱遊玩時請加強防範、確保安全,並時刻關注泰國氣象等部門發布的信息。     1.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