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附近海域近日發生8.5級地震,泰國、緬甸、斯裡蘭卡等多個國家隨後發布了海嘯預警。海岸線長達3萬多公裡、瀕臨西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中國是否可能遭遇海嘯?海嘯帶來的災難可能有多大?中國的海嘯監測預警系統如何?發生海嘯時怎麼辦?對此,新華社記者採訪了權威專家。
海嘯發生需要什麼條件
海嘯是發生於海洋中的一系列具有超長波長的巨波。當海嘯行經近岸淺水區時,波速減小而波幅驟增,驟然形成數米甚至數十米高的「水牆」而淹沒濱海地區,造成災害。
廣東省地震局副局長梁幹說,海嘯的發生須具備四個條件:
一是要發生7級以上的地震。通常情況下,海地地震達到7級以上才可能誘發海嘯。
二是地震斷層的破裂必須是逆衝型,能使海底結構產生垂直升降運動。海底結構劇烈的上下運動引起海水整體的大幅波動,形成海嘯。2004年印尼地震就是逆衝型地震,海底底層斷裂長度超過100公裡,而2011年日本海嘯中地震造成的海底底層斷裂超過300公裡。本次印尼地震屬於板塊平滑錯動型,因此未引發大規模海嘯。
三是地震所處地帶必須有較為寬闊平緩的海底地形,這樣海嘯波到近岸時才會疊加,形成「水牆」。
四是發生海嘯的海域必須是深水海域,一般來說海水深度要超過1000米。
中國發生海嘯的可能有多大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噴發的地區,有一連串的海溝、列島和火山,板塊移動劇烈,還有深度為11022米的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地球上80%以上的地震都在該地帶上發生,而中國正好瀕臨西環太平洋地震帶的邊緣。
值得慶幸的是,天然屏障很大程度上保護我國大陸地區少受遠洋海嘯影響。據梁幹介紹,我國海區大多是淺水大陸架地帶,平緩寬闊,外圍自北而南有千島群島、日本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尼諸島等島嶼環繞,這一島鏈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越洋海嘯進入這一海域後,會受到島嶼的阻擋,削弱了地震海嘯波。
從已有的歷史資料看,1960年智利大海嘯不僅重創了智利,還一路北上給美國夏威夷、日本、菲律賓等帶來巨大傷害,但海嘯波傳到我國沿海後已經很小,沒有造成災害。即使是2011年發生的近在鄰籬的日本海嘯,經過島鏈削弱後到達我國沿海的海嘯波也沒有給我國帶來多少災害。
從近海發生海嘯的可能性看,我國渤海和黃海的最大深度都不足200米,不滿足產生海嘯所要求的深水條件,渤海、黃海區域產生海嘯的可能性很小。而東海平均水深300多米、南海平均水深1200多米,特別是臺灣島附近海域又是地震多發地段,東海和南海區域是我國有可能受海嘯影響的危險地段。
中國的監測預警系統如何
根據2010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規劃,我國將在2015年基本形成多學科、多手段的覆蓋我國大陸及海域的綜合觀測系統。
國家海洋局南海預報中心預報室主任白毅平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目前我國的海嘯警報從低到高分為藍、黃、橙、紅四級。對於海嘯警報信息,當前海洋管理部門會向各級政府部門和註冊到集中發送平臺中的手機用戶發送,同時也通過電視臺、電臺、官方網站、微博等方式向民眾發送,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在不久前還與廣東海事局合作,利用海事部門的海岸電臺進行廣播發送,這個海岸電臺能覆蓋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只要有廣播接收設備,都能接收到。
如何應對海嘯
「如果是岸邊的民眾,接收到海嘯警報後,應當儘快往高處躲避。而在海中的人員則不能往海岸邊走,應儘量往深海處走。因為海嘯越到岸邊波浪越大,危險性也更大,在深海反而更安全。」白毅平說。
應對海嘯,不僅要建立海嘯監測預警機制,還需要儘快完成海嘯風險預測評估,對沿海地區的海嘯風險進行充分評估,並提前做好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記者吳濤 張建華)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