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赤潮大面積消退 附近海域養殖產品禁止採捕上市

2021-01-08 東南網泉州頻道

石獅梅林碼頭附近海域的赤潮已大面積消退。

東南網6月9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連日來,石獅梅林碼頭附近海域出現赤潮現象,使得周邊貝類海產品受到汙染,更有8人因為誤食受汙染的海產品而中毒。記者從石獅市永寧鎮政府了解到,目前,8名中毒人員已經出院,石獅海域的赤潮也大面積消退了。

根據福建省赤潮災害監視監測網報告,石獅市梅林碼頭附近海域6日發生赤潮,面積約3平方公裡,赤潮水體呈暗紅色,呈片狀分布,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鏈狀裸甲藻。

受赤潮影響,石獅市永寧鎮梅林村至西岑村海域的貝類海產品受到汙染,6月7日、8日已發生兩起共8名外來務工人員因撿拾貝類海產品食物中毒事件。為防止再次發生誤食事件,永寧鎮政府今日發出通告,禁止所有人員在赤潮完成消退前入海採捕、撿拾、食用貝類海產品及進行海釣。

據了解,中毒人員因食用赤潮區域貝類海產品出現了上腹不適、噁心、嘔吐、全身感覺麻木不適等症狀,目前已全部出院。

永寧鎮副鎮長蔡文作告訴記者,中毒者所食用的貝類海產品是自行撿拾的,而非當地漁民養殖的,因此中毒的具體原因是海產品還是赤潮所帶來的附生物,還不得而知。據介紹,這些當地養殖戶所養殖的、受赤潮影響的海產品並未上市,已於昨日送至廈門檢測,結果還未出來。目前,梅林碼頭附近海域的赤潮已經大面積消退,但鎮政府還是要求附近的養殖戶需在赤潮完全消退的幾日後才能進行採捕工作。

「每年的4-9月,福建省主要港灣都有可能發生赤潮,目前,我們正密切關注石獅赤潮的發展情況。」據石獅市海洋漁業局海洋漁業發展中心主任宋傳福介紹,在石獅發生赤潮的附近海域,養殖戶大多養殖的是牡蠣和花蛤,這些受赤潮影響的海產品已經被嚴禁在赤潮期間採捕和上市。

赤潮,又稱紅潮,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類」或「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並不一定都是紅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統中的水華,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抑食金球藻類),綠潮(滸苔類)等。

相關焦點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毛昭勝/Photobase  浙江赤潮致養殖魚大量死亡  昨日,記者從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獲悉,5月底爆發在浙江近海的大面積赤潮(早報6月3日A13版曾作報導)已開始消退,但赤潮對魚類的危害正逐步顯現。溫州平陽縣南麂島海域的傳統小網箱遭受了「滅頂之災」,網箱內的大量魚類窒息死亡,預計經濟損失在1900萬元左右。
  • 浙江「淡菜」恢復採捕 已可安全上市銷售
    新華社杭州6月30日電 (記者張樂)記者30日從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獲悉,此前曾因海洋赤潮暴發而導致汙染,在浙江市場上停售的貽貝(俗稱「淡菜」),近期已通過多次監測抽檢,可安全上市銷售。  5月底,浙江寧波、舟山等地發生部分消費者因食用貽貝等貝類產品後出現腹瀉、嘔吐等病例。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福建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出現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其中,根據4月20日發布的信息,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積達到約4平方公裡,4月24日仍有新赤潮發生。
  • 如何避免赤潮反覆成災?福建赤潮導致群眾中毒事件追蹤
    漳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何金水說,經過對沿海近岸海域海水取樣化驗發現,龍海市港尾鎮、漳浦縣佛曇鎮一帶發生赤潮,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是會產生麻痺性貝毒的有毒藻種鏈狀裸甲藻。在龍海港尾、漳浦佛曇海域採集的6份牡蠣、貽貝樣品中均能檢出麻痺性貝毒。  記者從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了解到,在此之前,泉州海域已經發現同樣的有毒赤潮,在泉州深滬灣採集的貝類樣品中也檢出麻痺性貝毒。
  • 深圳灣赤潮已完全消退
    原標題:深圳灣赤潮已完全消退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18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記者5月18日從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市海洋漁業局)獲悉,持續3天的深圳灣赤潮目前已消退。
  • 福建省多地發現無毒赤潮 養殖水產品未受影響
    3月23日以來,福建省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發生無毒赤潮。引發4起赤潮的赤潮生物均為細弱海鏈藻,為無毒硅藻種類,赤潮周邊海域漁業養殖未受影響。自赤潮發生起,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保持對赤潮海域的密切監視監測,通過省海洋與漁業局門戶網站對外公開赤潮動態信息。
  • 溫州部分海域發生赤潮 近期最好別吃貝殼類海鮮
    針對近期我市部分海域發生赤潮現象,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近日發布消費警示,提醒市民慎食貝殼類海產品,以免發生中毒。  資料圖  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人士介紹,近段時間以來,平陽、蒼南海域連續發生赤潮現象,主要是「米氏凱倫藻」等有毒藻種的蔓延。
  • 福建這片海域發生赤潮,已致大量魚類死亡!買海鮮要謹慎!
    5月24日,我局接到區海洋與漁業部門通報,受米氏凱倫藻影響,蘇澳龍頭海域出現魚類死亡現象,該海域進入臨近赤潮重點監測預警狀態。赤潮將造成海水汙染、進而影響魚類產品質量,食用受赤潮汙染之魚類產品極易引發人體食物不良反應。目前,蘇澳當地政府已及時組織無害化處理。
  • 福建海域進入赤潮高發期 部分海域出現赤潮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21日發布福建赤潮監測預警信息,4月18日中午,赤潮監視志願者發現莆田南日島東岱附近海域水色異常。送檢水樣中浮遊植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細弱海鏈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10×106個/升(基準密度:6×105個/升)。
  • 福建省海域有毒赤潮已消亡 各地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原標題:福建省海域有毒赤潮已消亡 各地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記者從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據監測,截至6月13日,廈門海域無毒赤潮仍在持續,影響面積縮小為約11平方公裡,分布於同安灣後田-鱷魚嶼海域、五緣灣海域及其灣口。泉州石獅、惠安赤潮海域水色未見異常,未檢出有毒鏈狀裸甲藻,赤潮已消亡。
  • 廈門海域發現無毒赤潮 已啟動三級響應!
    繼上個月之後,廈門海域近日再度出現了無毒赤潮,據通報,廈門已於3日晚啟動了赤潮災害預警三級響應發現赤潮!赤潮監測是我市海洋部門的一項常規工作。✔6月29日,監測機構在同安灣後田海域發現赤潮,生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中肋骨條藻,赤潮海域水色呈淺褐色,面積約4平方公裡。✔從7月1日開始,在同一片海域的第一優勢種轉變為尖刺擬菱形藻,赤潮影響範圍也在繼續擴大;✔至7月3日,赤潮已經擴展至西海域寶珠嶼附近,面積約達30平方公裡。
  •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現象
    ,確定為小面積夜光藻聚集現象,目前該現象已經消退。國家海洋局日照海洋站副站長 侯季靈:「是在3月10號,在燈塔廣場這邊有海水變紅的現象,當時就去採了樣,帶回實驗室分析,發現是夜光藻聚集,當時面積有900平米。第二天我們又去的話,夜光藻已經消失了。」據當地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海水變紅的現象,如果面積和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赤潮。
  • 山東日照海域出現夜光藻聚集 海水呈現鏽紅色
    視頻截圖最近,山東日照部分靠近岸邊的海水變成了鏽紅色,當地海洋與漁業局技術人員經過取樣和實驗室分析後,確定為小面積夜光藻聚集現象,目前該現象已經消退。國家海洋局日照海洋站副站長 侯季靈:「是在3月10號,在燈塔廣場這邊有海水變紅的現象,當時就去採了樣,帶回實驗室分析,發現是夜光藻聚集,當時面積有900平米。第二天我們又去的話,夜光藻已經消失了。」據當地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海水變紅的現象,如果面積和密度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赤潮。
  • 「藍眼淚」近期頻現石獅為哪般 部門:「藍眼淚」非赤潮
    ­  4月28日,本報頭版刊登的《「藍眼淚」約會觀音山》的圖片消息引人關注,人們在驚嘆之餘也心有疑問,「藍眼淚」近期緣何光臨石獅,它是不是屬於赤潮?連日來,記者進行了採訪。­  尋找「藍眼淚」­  4月26日晚,一位市民在錦尚華錦碼頭海域發現了熒藍色的潮水,迅速向市生態環境保護局作了反映。
  • 福建這片海域出現赤潮!這種海鮮近期少吃,嚴重可致命!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莆田南日島、泉州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發生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網絡圖4月22日,據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報告惠安縣大港灣附近赤潮仍在持續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面積縮小為1平方公裡赤潮附近海域有牡蠣養殖目前未受赤潮影響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
  • 今年首宗赤潮昨日退去
    據珠海市海洋監測與海域使用動態監管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該赤潮主要是由夜光藻密集生長造成的,赤潮爆發區域非水源地和養殖區,未對全市供水和水產養殖造成損害。   此外,赤潮爆發地帶還包括了人流較為密集的野狸島、珠海漁女、海濱泳場等景點。上述負責人表示,儘管夜光藻本身不含毒素,但還是有可能對敏感人群產生不良影響,建議市民不要接觸該海域海水,避免潛在的危險。
  • 赤潮再襲香港海域
    新華網香港8月22日電 由罕見藻類形成的赤潮再襲香港海域。繼早前港島南區多個海灘發現赤潮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1日宣布,淺水灣等南區6個泳灘發現疑似赤潮,並已懸掛紅旗,警告遊客不宜下水。截至21日晚,全港仍有22個泳灘因赤潮而懸掛紅旗,原定21日舉行的鐵人賽被迫延至28日舉行。
  • 赤潮染紅鷺江追蹤 赤潮走了一夜之間海水又藍了
    昨日,本報報導赤潮來襲,「染紅」鼓浪嶼和輪渡之間的大片海域,但僅一夜之間,來勢洶洶的赤潮現象就突然「憑空消失」,海水恢復了原色,僅白城海灘、曾厝垵附近海域還「殘留」一絲腥紅。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處得知,九龍江口一帶、鼓浪嶼西側海域的赤潮昨日確實消退了,但廈大白城附近海域赤潮依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