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灣海域泛起大片紅褐物質?莫慌!那是赤潮!

2021-01-15 環球網

蜿蜒綿長的海岸線

海天一色的視覺衝擊

讓深圳灣濱海休閒帶

成為了深圳人休閒觀光的好去處

然而這兩天

家住蛇口片區的鐘先生發現

深圳灣遊艇會附近海水中

突然出現大片黑色不明物質

鍾先生有些擔心

是不是海面被汙染了?

這海面漂浮的到底是什麼呢?

不明物蔓延數千平米

陽光照射下呈現赤紅色

通過航拍可以看出,這些不明物質在海平面下蔓延了數千平方米,有的不明物質在陽光照射下,還呈現出赤紅色,呈帶狀分布。

海事局:初步排除過往船隻漏油汙染

蛇口海事局深圳灣海巡執法大隊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他們在接到市民反映的情況後,附近海巡船就立即前往查看,目前初步排除了過往船舶漏油等汙染情況。

海事局:加強海上巡邏

維護海洋環境清潔

蛇口海事局工作人員介紹,為了維護海洋環境清潔,他們一直在海上進行24小時值班巡查,若是市民發現有可疑的情況,也可及時向他們進行反饋 。

海洋監測預報中心: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

記者從海洋監測預報中心了解到,5月3號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易彎藻和中肋骨條藻赤潮 ,現場觀測赤潮海域海水呈淺紅褐色,連續片狀分布在深圳灣內海域,赤潮面積為6平方千米,未見魚類死亡現象。海水溫度和鹽度均無異常,未來幾天,海洋監測中心將繼續對這一海域進行追蹤監測。

周凱 海洋監測預報中心 博士

這五年,深圳海域出現赤潮比較少,西部海域更是少見,目前出現的這兩種藻類均無毒,發生赤潮的海域也不屬於魚類養殖場,造成赤潮現象的情況比較複雜,下一步會繼續加強監測。

原來深圳灣出現了赤潮

但是赤潮是什麼呢?

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

01

赤潮是什麼?

赤潮是一種由於藻類、原生生物或細菌大量繁殖造成的生態異常現象。這些能產生赤潮的生物,在學術上被統稱為赤潮生物。

赤潮生物看似弱小,幾乎很難用肉眼識別,但它們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旦溫度、營養鹽等條件適宜,它們就能迅速組建出龐大的「軍隊」,然後「一統江山」,形成赤潮。

▲近幾年走紅網絡的「藍眼淚」也是一種赤潮

赤潮雖然帶個「赤」字,但不代表所有赤潮都是紅色的。黃色、綠色、棕褐色 ……都是常見的赤潮顏色。赤潮顏色主要受赤潮生物的種類、密度及所處環境的影響。

▲粉紅色的夜光藻

▲綠色的夜光藻

看到這裡

是不是覺得赤潮還挺「賞心悅目」的?

小心!

別被它五彩斑斕的外表蒙蔽了

它的殺傷力可大著呢!

02

赤潮的危害

赤潮可以分為有毒赤潮和無毒赤潮 兩種,它們危害其他生物的方式有所不同。

有毒赤潮可以產生毒素,從而「化學攻擊」其他生物。 它們的攻擊途徑可以歸為三種:第一,直接釋放毒素。第二,死後釋放毒素。第三,將毒素積聚在濾食性生物(如牡蠣等雙殼貝類)體內。貝類毒素可以通過食物鏈層層積聚,層層傳遞,最終危害到人類。每年因食用有毒海鮮中毒的人不在少數。因此,消費者要注意,發生有毒赤潮海域的海鮮千萬不能食用!

無毒赤潮 無法產生毒素,也就無法使得海鮮成為「毒罐子」。但它們能通過霸佔當地海域的氧氣和資源,來壓榨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 ,可以說是霸道至極。

綜上所述

雖然赤潮是個「沒有感情的殺手」

但人們只要加強對它的了解

赤潮也是可防可控的

完全不必聞之失色

第一現場、壹深圳客戶端記者:陳柏權

相關焦點

  • 深圳灣海域出現赤潮,海水突變赤紅色
    > 深圳灣海域出現赤潮
  •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暫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5月3日報告,深圳市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現場觀測赤潮海域海水呈淺紅褐色,連續片狀分布在深圳灣內海域(113°56』56.79″E,22°29』1.40″N),赤潮面積為6平方千米,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 深圳灣再現赤潮 暫未發現魚群死亡
    記者5月17日從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獲悉,近日,深圳灣海域再現赤潮。經該中心監測,此次引發赤潮的是該海域常見藻類,無毒,暫未發現魚群死亡。5月15日,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在例行檢查海上自動監測結果時發現深圳灣海域葉綠素-a和溶解氧數據出現明顯波動,立即安排監測人員前往現場監測。監測人員到達現場後,發現該海域海水呈淺棕褐色,初步判斷可能發生赤潮。
  • 深圳灣赤潮已完全消退
    原標題:深圳灣赤潮已完全消退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18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記者5月18日從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市海洋漁業局)獲悉,持續3天的深圳灣赤潮目前已消退。
  • 浙江海域出現7000多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附圖)
    鍾光偉袁忠平/Photobase  新華網浙江頻道6月9日電浙江海域最近出現面積超過7000平方公裡的大面積赤潮,主要分布在舟山、溫州海域。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範圍內一段時間中水體變色現象。通常水體顏色因赤潮生物的數量、種類而呈紅、黃、綠和褐色等。
  • 赤潮「染紅」西部海域 勿食受汙染海產品
    近日,我市深圳灣到蛇口港、赤灣港一帶的西部海域海水呈紅褐色,不少海洋生物死亡,沿岸居民懷疑是赤潮。昨日,經市海洋與漁業環境檢測站檢測,西部海域確實出現近年來較大面積的赤潮現象。監測站相關人士稱這與最近氣候有關,建議市民不要接觸海水和食用受汙染的海產品。
  • 這片海域來了赤潮……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福建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出現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其中,根據4月20日發布的信息,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積達到約4平方公裡,4月24日仍有新赤潮發生。
  • 新聞背景:赤潮的分類和成因
    新華網上海5月19日電(記者葉國標、馮亦珍)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生態異常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變紅而得名,現在已成為各種赤潮的統稱。  赤潮一般可分為有毒赤潮與無毒赤潮兩類。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體內含有某種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為主形成的赤潮。
  • 赤潮肆虐 中國海域疾病纏身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
  • 福建海域進入赤潮高發期 部分海域出現赤潮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21日發布福建赤潮監測預警信息,4月18日中午,赤潮監視志願者發現莆田南日島東岱附近海域水色異常。送檢水樣中浮遊植物第一優勢種為無毒的細弱海鏈藻,最高細胞密度為2.10×106個/升(基準密度:6×105個/升)。
  • 赤潮染紅鷺江追蹤 赤潮走了一夜之間海水又藍了
    昨日,本報報導赤潮來襲,「染紅」鼓浪嶼和輪渡之間的大片海域,但僅一夜之間,來勢洶洶的赤潮現象就突然「憑空消失」,海水恢復了原色,僅白城海灘、曾厝垵附近海域還「殘留」一絲腥紅。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處得知,九龍江口一帶、鼓浪嶼西側海域的赤潮昨日確實消退了,但廈大白城附近海域赤潮依舊存在。
  • 大亞灣現10年最大赤潮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網友坤帥供圖  影響海域80平方公裡 因近期天氣異常引起 均為無毒甲藻  4月12日,有網友在論壇上發帖稱,發現大亞灣黃金海岸沿岸海水變黑,沙灘和水面上有黃綠色泡沫,疑為海水被石化汙染所致。昨日,惠州大亞灣區新聞中心發出通報稱,經確認,海水中無石油類及苯酚類物質成分,局部海域顏色異常是由紅色赤潮藻引發的赤潮,目前影響海域達80平方公裡,為2004年以來最大面積赤潮。
  • 福建省海域有毒赤潮已消亡 各地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原標題:福建省海域有毒赤潮已消亡 各地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記者從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據監測,截至6月13日,廈門海域無毒赤潮仍在持續,影響面積縮小為約11平方公裡,分布於同安灣後田-鱷魚嶼海域、五緣灣海域及其灣口。泉州石獅、惠安赤潮海域水色未見異常,未檢出有毒鏈狀裸甲藻,赤潮已消亡。
  • 赤潮再襲香港海域
    新華網香港8月22日電 由罕見藻類形成的赤潮再襲香港海域。繼早前港島南區多個海灘發現赤潮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1日宣布,淺水灣等南區6個泳灘發現疑似赤潮,並已懸掛紅旗,警告遊客不宜下水。截至21日晚,全港仍有22個泳灘因赤潮而懸掛紅旗,原定21日舉行的鐵人賽被迫延至28日舉行。
  • 福建這片海域出現赤潮!這種海鮮近期少吃,嚴重可致命!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莆田南日島、泉州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發生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網絡圖4月22日,據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報告惠安縣大港灣附近赤潮仍在持續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面積縮小為1平方公裡赤潮附近海域有牡蠣養殖目前未受赤潮影響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
  • 「紅色災星」——赤潮
    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比如近幾年新定義的褐潮、綠潮等。 海水一夜變紅是怎麼回事呢? 千禧年5月的一天清晨,從大連駛向上海的「民生號」客輪上有一名乘客,他想再看一次海上日出。令人驚奇的是,昨天那湛藍的海水今天卻變成了橙紅色,他極目望去,眼前是一片「紅海」。難道這裡是非洲的紅海嗎?
  • 珍珠灣海域棕紅色海水久久不退 專家稱極有可能是赤潮
    (記者 於婧媛)「快來看啊,海水怎麼變紅了「會不會是赤潮?」記者就此採訪了廈門海洋與漁業研究所副所長周仁傑,據介紹,在節前一段時間裡,就已經監測到廈門海域赤潮發生等級很高,處於臨界狀態,特別是在同安灣海域發生赤潮的等級最高。 「極有可能是發生了赤潮。」周仁傑說,海水呈現棕紅色,可能是紅色中縊蟲這種赤潮浮遊生物大量聚集引起。而去年8月份,在珍珠灣外海也曾發生過類似赤潮情況。
  • 平潭發生赤潮海域水體趨於正常 處於赤潮基準密度以下
    東南網5月25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哲昊)記者從平潭綜合實驗區農發局了解到,近日,在平潭蘇澳鎮龍頭村附近海域,出現真鯛等網箱養殖魚類大量死亡的現象。在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指導下,實驗區立刻組織技術人員前往事發海域進行調查監測。
  • 國家海洋局:黃海海域赤潮已經進入消退期
    新華社青島5月8日電(記者 張旭東)記者8日從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了解到,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3日至7日持續對黃海海域赤潮進行衛星遙感、航空監測、船舶監測和漂移預報,目前赤潮已經進入消退期。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綜合衛星、飛機和船舶赤潮監視監測結果,6日至7日,山東日照以東黃海海域仍存在赤潮區,但已經進入消退期。
  • 赤潮
    因赤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赤潮發生後,除海水變成紅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於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嚴重汙染海洋環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三是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