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10日在京揭曉悉,在這份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中,靖江籍院士劉雲圻、劉秀梵、翟婉明,著名專家楊躍進、李衛星等5人入選其中。其中,1人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1人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3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記者從表彰名單中看到,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實驗室研究員劉雲圻團隊實施的「石墨烯的可控生長及其性能調控」項目獲評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劉雲圻院士1949年生,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本次獲獎項目,劉雲圻院士團隊圍繞石墨烯的可控制備和性能調控這一挑戰性難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絕緣襯底上直接生長石墨烯的新策略,發明了石墨烯電子器件製備的新技術,取得了重要科學發現。劉雲圻表示,今後,他將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多為家鄉爭光,多為國家做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劉秀梵帶領團隊實施的「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的創製與應用」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二等獎。劉秀梵1941年生,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著名動物傳染病學家。劉秀梵院士團隊聯合中崇信諾生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歷經18年攻關,成功創製基因VII型新城疫新型疫苗,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免疫雞群非典型新城疫和鵝新城疫防控重大問題,疫病淨化效果顯著,為我國《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中新城疫防治目標的實現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楊躍進1958年出生,他作為第二完成人,參與的「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多年前,楊躍進原創提出「中藥通心絡有可能通過保護心肌微血管結構和功能完整性而防治心肌無複流」的研究假設,經過多年探索,完成了系列實驗研究,驗證了研究假設,為吳以嶺院士提出的中醫「絡病-微血管病變的理論」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腦糖腎」等微血管慢病找到了結合點,探索出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新模式,為中醫現代化和國際化闖出了一條新路。
中科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翟婉明參與的「重載列車與軌道相互作用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翟婉明長期從事軌道交通工程動力學與振動研究,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次獲獎項目是由翟婉明的學生王開雲牽頭,在翟婉明院士指導下開展。「這個項目運用了我的機車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理論,提出了重載列車與軌道動態相互作用的系統研究方法,解決了重載列車運行的一系列安全技術難題。」翟婉明表示,能運用自己的理論為年輕人鋪路,心裡非常高興。
靖江籍專家、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衛星參與的「面向製漿廢水零排放的膜製備、集成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李衛星1978年生,國家科技支撐項目首席科學家。「面向製漿廢水零排放的膜製備、集成技術與應用」成果針對工業廢水減排需求,提出了以化工產品生產方法將製漿廢水「吃幹榨盡」的研究思路,將工業廢水變成淨化水資源化利用,破解了製漿廢水零排放治理的國際難題。「參加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很榮幸,獲獎很興奮!」在北京領獎的李衛星告訴記者。
通訊員 靖報宣 賈秋敏 周澤彬 交匯點記者 顧介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