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低氧區擴大 海洋生物恐遭新一輪全球性滅絕

2020-11-23 搜狐網

在已知區域性和全球性滅絕的海洋魚類中,超過60%緣於過度捕撈。

  多名科學家參與撰寫的一份報告顯示,汙染和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正把海洋生物推向大規模滅絕的邊緣。

  他們呼籲,保護海洋,刻不容緩。

  據新華社電

  報告稱海洋健康惡化較預期更糟

  海洋保護機構國際海洋現狀計劃(IPSO)近期集合全球27名頂尖海洋學家,為海洋生態狀況做「體檢」。今年4月,這些科學家聚首英國牛津大學,完成撰寫調查報告,打算呈遞聯合國。

  報告說,海洋健康惡化程度和速度較預期更為糟糕,珊瑚礁死亡、外來生物入侵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沿海低氧「死亡區」擴大等現象加速出現。

  「我們當前面臨在一代人時間內失去海洋生物物種和整個海洋生態體系(的殘酷現實)。」

  報告寫道,「除非現在採取行動,氣候變化、過度開發海洋資源、汙染加劇和海洋生物棲息地退化等頗有可能產生這樣的後果,即海洋生物遭遇新一輪全球性滅絕。」

  科學家說,5、6億年前至今,地球共經歷5次生物大規模滅絕,而當前危害海洋環境的許多情形在那5次滅絕發生前均出現過。

  致命三重因:水溫升高、酸化和缺氧

  海洋生物研究機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研究員傑萊·比勒瑪說,海洋正面臨水溫升高、酸化和缺氧三重威脅。三者間產生連鎖效應,構成惡性循環。

  報告寫道,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等行為推升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變暖加劇。海洋作為吸收二氧化碳的一塊「天然海綿」,吸收能力飽和後會打破自身生態系統平衡,導致海水酸化。汙染加劇則令沿海低氧「死亡區」面積不斷擴大,削弱海洋抵禦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

  「海洋當前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遠超5500萬年前上一次全球性海洋生物大規模滅絕時期。」

  禁止過度捕撈是政府最可行途徑

  一些海洋學家認為,與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相比,禁止過度捕撈是政府層面可行、保護海洋環境的最便捷途徑。

  「不同於氣候變化,(政府)轉變政策便能立即直接、有效地制止(過度捕撈),」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教授威廉·張(音譯)說。

  按張的估計,在已知區域性和全球性滅絕的海洋魚類中,超過60%緣於過度捕撈。

  正如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下屬世界保護區委員會主席、報告聯合執筆人丹尼爾·拉弗利所言,我們可能是有足夠時間應對海洋生態環境惡化的最後一代人。

(責任編輯:UN008)

相關焦點

  • 日本發布首份海洋生物紅色名錄 1物種滅絕56瀕危
    據日媒報導,21日,日本環境省與水產廳首次發布了「海洋生物紅色名錄」,對日本境內恐遭滅絕的海洋生物進行了總結。 其中,珊瑚同類之一的小笠原珊瑚被認定為「滅絕」物種,而作為大型鯊魚同類的沙虎鯊等56種海洋生物則被認定為瀕危物種。
  • 渤海五分之一海水遭汙染 海洋生物瀕於滅絕
    渤海堪稱中國北方的生命之海,而這條「退路」正被輾出千溝萬壑;倘若再有不慎,生命之海或遭滅頂之災。  海納百汙  2005年,渤海約有14%的海水被汙染。到了2010年,這一比例上升至22%。  8月28日,財新《新世紀(002280)》記者乘漁船從羊口鎮出發,沿小清河順流而下10餘公裡,抵達入海口處。小清河和渤海口呈略混濁的黃色,在太陽下波光粼粼,肉眼看不到明顯的汙染。  但開船的本地漁民王春洋說:「別被小清河現在這個樣子騙了,河和海看上去不髒,是因為2006年、2007年治理過一輪,建了許多汙水處理廠。
  • 2.52億年前,導致海洋生物大滅絕的元兇是誰?
    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一次史無前例的生物大滅絕,讓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陸地生物滅亡。這是有史以來海洋生命遭受的最慘烈打擊。對於滅絕因何發生,數十年來科學界提出很多假說。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二疊紀末海洋生物大滅絕?是天體撞擊,海洋酸化還是地球變暖?其他幾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又是什麼?這個神秘「殺手」會不會再次出現,上演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 蒙古國突發PPR疫情 專家憂瀕危蒙古高鼻羚羊恐遭滅絕
    蒙古國突發PPR疫情 專家憂瀕危蒙古高鼻羚羊恐遭滅絕 2017-02-09 06:4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 「藍眼淚」現象在中國沿海爆發擴張,或會危害海洋生物!
    據每日郵報6月13日報導,中美科研團隊日前在《地球物理通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藍眼淚」現象在我國沿海頻繁暴漲,或會危害附近海洋生物生命。「藍眼淚」,其實是一種名叫夜光藻的藻類,為甲藻門的一個海產屬,屬單細胞生物,細胞器中有螢光素。
  • 全球昆蟲數目減少 長此以往,昆蟲恐遭絕跡
    原標題:全球昆蟲數目減少 或將於一個世紀內完全絕種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全球昆蟲正面臨滅絕危機。報告稱,過去30年來,全球昆蟲數目持續減少,若長此以往,昆蟲將於一個世紀內完全絕種,令自然生態系統出現「災難性崩潰」。
  • 澳大利亞研究稱世界正面臨新一輪生物大滅絕
    感謝減肥藥排行榜的投遞新聞來源:國際在線據澳大利亞新聞網9月3日消息,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顯示,世界正面臨一次前所未有規模的生物大滅絕,其程度遠比恐龍大滅絕糟糕得多。
  • 和大熊貓同等珍貴的海洋生物,卻沒有大熊貓的命,如今瀕臨滅絕
    目前蠵龜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部沿海和印度洋區域,每一年的5月-7月是雌蠵龜最為忙碌的日子。當落日被海水吞沒,月光灑向起伏的海面,蠵龜們紛紛上來沙灘邊上。選好不錯的地理位置,前肢迅速扒開沙子,不一會一個十幾釐米深的小洞穴成型,雌蠵龜開始產卵,最多的時候一隻蠵龜可以產下150隻直徑為4釐米大小的卵。任務完成之後,雌蠵龜回到海中,當然走之前不忘用沙子掩埋自己辛苦產下的卵。
  • 聚焦海洋:10種瀕臨滅絕的海洋生物
    同樣,包括海洋哺乳動物,海龜和鮭科魚在內的許多海洋物種也處於滅絕的邊緣,因為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成為其存在的主要威脅。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數百種海洋物種世界各地都屬於瀕危和極度瀕危物種。自然保護聯盟定期確定物種的狀況,考慮到它們滅絕的可能性,從最不關心滅絕。其中一些主要瀕臨滅絕和可識別的海洋物種在這裡被命名。
  • 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罪魁禍首」或是細菌
    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發生過一次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但科學家們至今仍無法確定其中原因。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提出一種新假說,認為「罪魁禍首」是一種小小的細菌。  相關研究報告發表於《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
  • 科學網—地球五大生物集群滅絕事件
    滅絕發生於奧陶紀末期或奧陶紀與志留紀過渡時期,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的積冰。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大幅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 南極磷蝦每年消失3億噸,卻從不擔心滅絕?專家:恐是地球BUG
    文/行走天涯南極磷蝦每年消失3億噸,卻從不擔心滅絕?專家:恐是地球BUG地球上是擁有一條生物鏈的,儘管處在生物鏈頂端的生物可以肆意的獵殺生物鏈底端的生物,但是每一種生物之間都已經形成了一種平衡,以至於如果不做受到外界條件環境的影響,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是可以永遠的共存下去的,然而當地球上出現了人類統治者之後,地球顯然已經不再和曾經的地球一樣了,這就導致地球上越來越多種的生物走向了生物滅絕道路!
  • 馬達加斯加狐猴瀕臨滅絕 氣候變遷恐敲下「喪鐘」
    馬達加斯加狐猴瀕臨滅絕 氣候變遷恐敲下「喪鐘」 2019-12-24 18:56:58 責任編輯:卞磊   中新網12月24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至少有兩種馬達加斯加狐猴因森林砍伐而瀕臨滅絕
  • 二疊紀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滅絕了96%,原因是遠古「全球變暖」
    這每一次的災難,都讓這個地球上的生物滅絕了一大半。那麼其中比較嚴重的一次,就是二疊紀大滅絕事件。這次二疊紀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滅絕了96%,原因是遠古「全球變暖」二疊紀大滅絕事件的發生,距離現在也有2.52億年了。當時的二疊紀已經快要走到末期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地球就發生了這件非常恐怕的事情。
  •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性現象,為什麼美國沿海城市首先出現下沉?
    毫無疑問,海平面上升是一種全球性現象,而海平面的上升也並非一朝一夕的時間,其具體的上升速度也跟氣候變化情況有很大關聯。簡而言之,雖然海平面高度上升,它並不是針對某個區域、或某個國家,但是,那些地勢相對低洼的沿海地區則更容易受到侵蝕,然後上演桑田變滄海的一幕,而美國無疑成為了受到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 阿斯利康新冠疫苗有效性遭質疑 擬開展新一輪全球性試驗|醫資焦點
    11月23日,阿斯利康公布其研製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的平均有效性為70%,最高可達90%。在兩個試驗組中,接種兩劑全劑量的有效性只有62%;接種一劑半劑量的有效性達90%。這除了引發其與輝瑞、Moderna疫苗有效性的對比,還引發了對其數據的質疑聲浪。
  • 上港對手已被掏空,遭三重打擊恐創下2恥辱
    北京時間12月4日傍晚18:00,中超BIG4當中已經提前一輪小組出線的上海上港迎戰小組已經提前出局的全北現代,兩隊首回合戰成了2-1,上海上港獲勝。全北現代,是公認的亞洲豪門,2次斬獲亞冠冠軍,而且都是憑藉強勁的整體實力,並沒有大牌球星壓陣,今年在亞冠突然倒塌實屬意外。
  • 海洋微塑料:亟待解決的全球性重大海洋環境問題
    研究表明,微塑料能夠被海洋生物攝食,阻塞其攝食輔助器官和消化道,造成物理傷害和毒理學效應。由於能從環境富集有機汙染物及重金屬的特性,微塑料還會帶來複合化學汙染。這些汙染物在生物體內累積並隨食物鏈傳遞,進而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有害影響。目前,雖然在野外環境中尚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微塑料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影響,對人類的健康風險也尚待證實,但其對海洋生物和人類的潛在風險顯而易見。
  • 地球│五次大滅絕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 時間: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