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地球五大生物集群滅絕事件

2020-12-05 科學網

 

地球史上5次大的集群滅絕事件最早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大衛·駱普(David Raup)和傑克·塞科斯基((Jack Sepkoski)1982年發布在《科學》雜誌上的論文所認定的。

第一次大滅絕: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

絕滅指數排名:3

時間:奧陶紀晚期或奧陶紀與志留紀

過渡時期(4.50~4.40億年前)

可能原因:全球進入「冰河世紀」

特點: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

結果:約27%的科與57%的屬滅種

奧陶紀是古生代的第二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約延續了6500萬年。「奧陶」一詞由英國地質學家拉普沃思於1879年提出,取自古奧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名。

滅絕發生於奧陶紀末期或奧陶紀與志留紀過渡時期,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的積冰。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大幅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第二次大滅絕:

長達2000萬年的泥盆紀後期大滅絕

絕滅指數排名:5

時間:泥盆紀後期(3.75~3.60億年前)

原因:滅絕事件持續近2000萬年,

根源難辨

特點:海洋生物遭重創

結果:約19%的科、50%的屬滅絕

泥盆紀是古生代第四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泥盆紀迎來了脊椎動物的飛速發展,魚類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

這次大滅絕事件主要是海洋生物的滅絕,陸生生物受影響不顯著。由於滅絕持續了近2000萬年,且期間有多次滅絕高峰期,其根源很難辨識。

可能的生物學原因一說為地球進入卡魯冰河時期所致。還有研究認為,泥盆紀陸生植物進化出發達的根系深入地表土之下數米,加速了陸地巖石土壤的風化,大量鐵等元素釋放進入地表水,造成了水系的富營養化大暴發,導致了海底缺氧事件。此外,海洋表層的繁盛的有機物的沉降,使得全球碳循環中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大量進入海底沉積層,也加強了地球冷化。

第三次大滅絕:

二疊紀末期創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絕滅指數排名:1

時間:二疊紀—三疊紀過渡時期

(2.51億年前)

可能原因: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等

特點:規模最大、涉及生物類群最多、

影響最為深遠

結果:約57%的科、83%的屬滅絕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發生在2.51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過渡時期。這是已知的地質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許多動物門類整個目或亞目在此次事件中全部滅亡。曾遍布各地的舌羊齒植物群幾乎全部絕滅,早古生代繁盛的三葉蟲全部消失,蜓類原有40多個屬,該世結束時完全消失;菊石有10個科絕滅,腕足類之前有140個屬,在該事件後所剩無幾。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

這次大滅絕使得佔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生態系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裡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

第四次大滅絕:

三疊紀末期大滅絕

絕滅指數排名:4

時間:三疊紀—侏羅紀過渡時期

(2.0億年前)

原因:尚無定論

特點:爬行類動物遭重創

結果:約23%的科與48%的屬滅絕

三疊紀是中生代的第一紀,位於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始於距今2.5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在此時期,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崛起,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滅絕,此次災難並無特別明顯的標誌,只發現海平面下降之後又上升,出現大面積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大滅絕:

白堊紀末期恐龍大滅絕

絕滅指數排名:2

時間:白堊紀晚期(6500萬年前)

可能原因:隕石撞擊

特點:恐龍滅絕

結果:75%~80%的物種滅絕

在五次大滅絕中,這次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因長達1.4億年之久的恐龍時代在此終結,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貢獻」在於消滅了地球上處於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登場提供了契機。

這次滅絕事件僅次於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其成因一般認為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隕石撞擊。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以至於陽光不能穿透,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黑雲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遮天蔽日,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被破壞,大批的動物因飢餓而死,其中就有恐龍。(趙魯)

《中國科學報》 (2014-08-08 第14版 關注)

相關焦點

  • 生物集群滅絕:生命演化中的自然現象
    自顯生宙以來的5.4億年中至少發生了22次生物滅絕事件,具有全球影響的生物集群滅絕就有以下5次。奧陶紀-志留紀生物集群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由前後兩幕組成,其間相隔50萬~100萬年。第一幕是生活在溫暖淺海或較深海域的許多生物滅絕了,滅絕的屬佔當時屬總數的60%~70%,滅絕種數更高達80%。第二幕是那些在第一幕滅絕事件中倖存的、生活在較冷水域的生物又遭滅頂之災。
  • 地球五大生物滅絕事件:白堊紀恐龍滅絕(圖)
    北京時間12月24日消息,儘管白堊紀-第三紀生物大滅絕(又稱K-T滅絕事件)最廣為人知——因為恐龍就是當時滅絕的——但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的一系列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有的比K-T滅絕事件更具有毀滅性。所謂生物大滅絕,指的是一大批生物物種同時,或者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然死亡、消失。最嚴重的一次大滅絕發生在二疊紀晚期,當時96%的生物消失了。
  • 【地學百科】生物大滅絕
    【生物大滅絕】Mass Extinction 是指,依據於化石記錄,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內,地球生物大量消亡甚至毀滅的一種災變事件,通常是生物界對一次大規模的快速的全球性的事件的響應。它破壞了全球原有的生態系統,改變了生物群組成、群落結構和生物地理區系 ,是生命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地質歷史時期曾經發生了五次重大生物集群滅絕事件,這些事件造成當時海洋中至少75%的物種在短時間內滅絕, 陸地生態系統形成以後, 也同樣遭到重創。
  • 生物大滅絕事件(四)
    生物大滅絕是指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存留下來(也就是咱們平時說的世界末日)。在集群滅絕過程中,無論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過劫難,而且還經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其它一些類群倖免於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
  • 科學網—揭示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等
  • 地球上的十大生物滅絕事件
    大多數人對大滅絕的認識是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亡的小行星撞地球。但事實上,自從大約30億年前第一個細菌生命進化以來,地球經歷了無數次的大滅絕。隨著全球變暖對地球生態系統的破壞,我們正面臨著第11次物種滅絕。
  • 生物滅絕事件之六——大滅絕的生物學意義
    顯生宙五大生物滅絕的主要特徵、型式和可能的觸發和致命因素。大滅絕淘汰的不僅是一個個物種,更重要的是殺滅了這些有可能演化出新種及其後裔的整個支系。五大滅絕事件的起因、海洋屬使生命演化的過程和軌跡發生重大變更,演化趨勢出現重大轉向,對地球上的生命演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新聞—科學網
    早三疊世扁平化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的形成原因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海軍團隊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7月6日,相關成果以《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為題,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有觀點認為,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主要存在於地球處於較冷的氣候背景下,如晚古生代冰期、晚新生代(包括現代)。
  • 每年滅絕3萬物種 地球生物正面臨新一輪大滅絕?
    超級大滅絕  生物滅絕是指生物類群無力適應環境變化而繼續生存,是生命史上層出不窮的自然事件,由於種間競爭、自然選擇而導致的滅絕,為常規速率的滅絕。但有些時期大量生物類群在短時間內消亡,而且波及全球,造成突然集群滅絕的現象,被古生物學家稱為生物大滅絕。
  • 2.52億年前地球上物種為何大滅絕?公認的五次大滅絕事件
    大約在2.52億年前,地球上曾發生被稱為最嚴重「大滅絕」(Great Dying)的物種滅絕事件,幾乎摧毀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這次二疊紀至三疊紀的大滅絕事件,殺死了96%的海洋物種和73%的陸生脊椎動物物種。科學家們一直都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一事件後果如此嚴重。
  • 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罪魁禍首」或是細菌
    福尼爾說:「陸生脊椎動物用了3000萬年時間才在生物多樣性方面達到這次大滅絕前的水平。自那以後,海洋和陸地上的生物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物種變得完全不同。」  那次大滅絕後的2000萬年後,恐龍開始在地球上出現,從此叱吒地球一億多年。6500萬年前,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恐龍滅絕,不少海洋生物也就此消失。這也是最著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 地球生物的演化史上,曾發生了生物大滅絕事件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地球生物的演化史上,曾發生了生物大滅絕事件,其中在2.52億年前二疊紀末期出現了全球範圍內的生物大滅絕,來自蘇黎世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根據最新的研究認為全球氣候在這個時期變得非常寒冷,之後卻又非常溫暖,然後再次降溫。
  • 再認識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的缺氧事件—新聞—科學網
    在距今約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地質歷史上最具災難性的生物滅絕事件,該事件使得超過90%的海洋物種滅絕。
  • 二疊紀生命滅絕關鍵因素證據找到
    2018/3/28      科技日報合肥3月27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中,首次系統測定了全球二疊—三疊界線的「金釘子」剖面——中國浙江煤山剖面的鋰同位素組成,並通過動態模型計算,重建了這一重大地質歷史時期海水的鋰同位素組成及其變化趨勢。
  • 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是什麼,地球是否正處於第六次大滅絕當中?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誕生於30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在5.4億年前左右,然後接下來的5億多年間,發生過幾十次生物滅絕事件,其中有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我們說的生物滅絕事件,並非發生在一夜或者數年之間,有的生物滅絕事件可能持續了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年,而幾十萬年在地質學中也就是「一瞬間」,但是這一瞬間內生物數量的大量減少,遠遠超出了進化論的解釋,於是必定存在外來因素。
  • 地球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為什麼會發生周期性滅絕事件?
    地球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為什麼會發生周期性滅絕事件?我們目前已知的地球已經經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根據分析,約每2600萬年地球生物會周期性滅絕一次,那麼為什麼地球會發生周期性滅絕事件呢?其實就是隕石。地球上生命的滅絕將每2600萬年發生一次,就好像地球上生命的滅絕是周期性的,這證實了宇宙中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周期性地接近太陽系。這種神秘的力量將無數的彗星和小行星送入太陽系,很可能是來自這個夥伴星球,而且必定不平凡,很可能是2600萬年才會與太陽系見上一次。雖然我們還沒有找到這顆恆星,但我們可以猜測它的軌道。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持續時間僅20萬年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供圖  進入顯生宙以來,地球一共發生過5次全球性大規模集群滅絕事件。其中,發生在4億多年前奧陶紀末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其持續時間、過程和具體發生機制一直存在爭論。  科技日報記者6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揭開了這層神秘面紗。
  • 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首次在單一奧陶系—志留系界線剖面上獲得多個可靠的系列同位素年齡,揭示了極短冰期導致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
  • 恐龍滅絕 小行星或「不無辜」—新聞—科學網
    根據近日發表於《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很可能是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事件主因。
  • 2.33億年前發生的「卡尼期洪積事件」是生物大滅絕事件 之後恐龍稱霸地球
    :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這說明不僅在寒冷期地球上存在顯著的多樣性緯度梯度,在溫暖期也同樣可以存在。這些發現表明穩定的環境(而不是寒冷氣候條件)可能是維持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高峰的關鍵因素。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生物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多樣性緯度梯度逐漸減弱,熱帶地區顯著的生物多樣性高峰消失,生物多樣性從兩極向赤道沒有顯著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