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對大滅絕的認識是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亡的小行星撞地球。但事實上,自從大約30億年前第一個細菌生命進化以來,地球經歷了無數次的大滅絕。隨著全球變暖對地球生態系統的破壞,我們正面臨著第11次物種滅絕。
巨大的氧化危機(23億年前)
生命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發生在25億年前,當時細菌進化出了光合作用的能力,也就是說,利用陽光分解二氧化碳並釋放能量。不幸的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副產品是氧氣,它對35億年前出現在地球上的厭氧生物體是有毒的。在光合作用進化兩億年後,大氣中積累了足夠的氧氣,使得地球上大多數厭氧生物滅絕了。
雪球地球(7億年前)
「雪球地球」假說認為,在7億至6億5千萬年前,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成了凍結了的固體,導致大多數光合作用生物滅絕。這與其說是一個被證實的事實,不如說是一個得到充分支持的假設。雖然「雪球地球」的地質證據很有力,但其成因仍存在激烈的爭議。可能的成因包括火山爆發、太陽耀斑和地球軌道上的神秘波動。假設它真的發生了,「雪球地球」可能就是我們星球上的生命最接近徹底、不可挽回的滅絕的時候。
埃迪卡拉紀末期滅絕(5.42億年前)
熟悉埃迪卡拉紀的人並不多,這是有原因的,這個浩瀚的地質時間(從6.35億年前到寒武紀的前端)直到2004年才被科學界正式命名。在埃迪卡拉紀時期,我們有化石證據表明,簡單的、軟體的多細胞生物比古生代晚期的硬殼動物要早。然而,在埃迪卡拉紀末期的沉積物中,這些化石消失了。在新生物再次大量出現之前有幾百萬年的時間間隔。
寒武紀-奧陶紀滅絕事件(4.88億年前)
你可能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很熟悉,這是大約5億年前化石記錄中出現的大量奇異生物,其中大多數屬於節肢動物家族。但你可能不太熟悉寒武紀-奧陶紀大滅絕事件,那次事件見證了大量海洋生物的消失,包括三葉蟲和腕足類動物。最可能的解釋是,在生命還沒有到達陸地的時候,世界海洋的氧氣含量突然而無法解釋地減少了。
奧陶紀滅絕(4.47億至4.43億年前)
奧陶紀大滅絕實際上包括兩次不同的大滅絕:一次發生在4.47億年前,另一次發生在4.43億年前。當這兩次「脈衝」結束時,世界海洋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包括腕足類、雙殼類和珊瑚)已經下降了驚人的60%。奧陶紀物種滅絕的原因仍然是個謎,可能的原因包括附近的超新星爆炸(這將使地球暴露在致命的伽馬射線中),更有可能的是海底釋放出有毒金屬。
泥盆紀晚期大滅絕(3.75億年前)
和奧陶紀大滅絕一樣,泥盆紀晚期大滅絕似乎也由一系列「脈衝」組成,可能持續了2500萬年之久。當淤泥沉積下來的時候,世界上大約一半的海洋生物已經滅絕了,包括許多泥盆紀著名的古代魚類。沒有人確切知道是什麼導致了泥盆紀的大滅絕。可能的原因包括隕石撞擊或由世界上最早的陸生植物造成的嚴重環境變化。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2.5億年前)
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事件是所有大滅絕的源頭,是一場真正的全球性災難,令人難以置信地消滅了95%的海洋動物和70%的陸地動物。從三疊紀早期的化石記錄來看,這場災難是如此極端,以至於生命花了1000萬年才得以恢復。雖然這種規模的事件似乎只可能是由流星撞擊造成的,但更有可能的原因包括極端的火山活動或海底突然釋放出大量有毒的甲烷。
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事件(2億年前)
三疊紀-侏羅紀的滅絕事件使恐龍的長期統治成為可能。在這次滅絕的最後(確切的原因仍在爭論之中),大多數大型的陸地兩棲動物,連同大多數的古龍和獸腳龍,都從地球上消失了。在隨後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恐龍居住在這些空曠的生態位上(並進化到真正巨大的規模),為恐龍開闢了道路。
恐龍大滅絕事件(6500萬年前)
我們也許不需要再講述我們熟悉的故事:6500萬年前,一顆2英裡寬的流星撞擊了尤卡坦半島,在全世界掀起了厚厚的塵沙雲,引發了一場生態災難,導致恐龍、翼龍和海洋爬行動物滅絕。
第四紀滅絕事件(5萬-1萬年前)
第四紀滅絕事件是唯一一次由人類造成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世界上大部分的大型哺乳動物都在第四紀滅絕事件中滅絕,包括長毛猛獁象、劍齒虎以及一些更滑稽的物種,如大袋熊和大海狸。雖然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動物是被早期的智人獵殺到滅絕的,但它們也可能是由於逐漸的氣候變化而滅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