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曾經有過多次的生物滅絕事件,許多生物都遭受到了滅頂之災。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經詳細介紹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並且對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都進行了分析。一般來說,氣候的變化是影響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很多生物因為難以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消失了。
那氣候變化又是如此產生的呢?比如火山噴發,火山灰蔓延,會導致陽光難以穿透,溫度很低;又或者是隕石撞擊地球,從而對地球的氣候造成了影響。最近科學家有一個新的發現,他們發現第二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有可能是由超新星爆炸引起的。
此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泥盆紀晚期,距今有3.65億年了。泥盆紀這段時期也是生物界發生巨大變革的一個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動物開始從海洋走向了陸地,兩棲動物開始興起。但是在這一段時期中,地球上的生物仍然是以海洋生物為主導的。
因此泥盆紀晚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主要也是海洋生物受到了重創,遭到了滅頂之災,70%的無脊椎動物死亡。
而實際上科學家對導致這次滅絕時間的原因也非常的不確定,但是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第二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可能和超新星爆炸有著非常重大的聯繫。
超新星爆發可以類似理解成恆星死亡前的爆炸,當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的時候,會經歷一次巨大的爆炸。這次爆炸的過程中將會發射出非常多的能量和光,突發出的電磁輻射甚至比整個銀河系還更亮。甚至一顆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能量比太陽在一生中所散發的能量還更多。
因此超新星爆發產生了非常強的能量和輻射,宇宙中有許多宇宙射線也是來自超新星爆發的過程。
眾所周知,宇宙射線的輻射對生物的生存有很不利的影響。
那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第二次生物大滅絕是由超新星爆發所引起的呢?科學家是通過對古老的植物孢子化石研究才得出這一結論的,他們發現這些孢子化石中出現了紫外線破壞的跡象。也就是說在這段時期中,地球的臭氧層受到了宇宙射線的破壞,紫外線在地球上肆虐橫行。
而導致地球臭氧層遭到破壞的元兇可能就是距地球65光年外的超新星爆發。當恆星死亡後,大量的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被發射出來,如果恆星與地球的距離足夠近的話,那麼這些宇宙射線就會大舉進攻地球的臭氧層,這些未經過濾的紫外線,對地球的生命會帶來極大的禍患。
好在宇宙射線對地球臭氧的影響是可逆的,也就是說傷害不是永久的。一年之後這種損傷就會開始恢復,十年後地球的臭氧就能恢復如初了。
然而,超新星爆發是一個非常可怕的過程。我們可以想像當不遠的超新星爆發後,地球就沐浴在了這種高能粒子雨當中,不僅對地球的臭氧層造成了破壞,這些粒子也會穿破地球的表面,即使是海洋生物也無所遁形。
此外,這些宇宙射線是很有可能在地球上停留成千上萬年的。根據泥盆紀晚期植物紫外線受損的狀況來看,甚至可能是多顆超新星爆炸導致了地球的生物滅絕。
火山爆發、氣候變化、小行星撞地球是我們更常聽到的地球生物滅絕的理由。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超新星爆發引發了泥盆紀晚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科學家對這段期間的植物化石研究發現了紫外線受損的情況,也就是說明這段時間中地球上存在著臭氧被破壞的情況。
超新星爆炸的能量和光芒非常巨大,導致地球沐浴在超高能的粒子下,所有的生物無所遁形,都會被輻射穿透。而且這些停留在地球上的宇宙射線可能會長達千年,甚至十萬年。
關注麥克斯韋妖妖靈,帶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學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