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31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一項新研究顯示,3.59億年前的全球生物大滅絕事件可能是由一顆遙遠恆星的死亡爆炸引發的。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8月24日報導,在泥盆紀末期,地球上約70%的無脊椎動物死亡。
報導稱,在泥盆紀末期(4.16億至3.58億年前),發生了名為「罕根堡事件」的生物大滅絕;它消滅了名為盾皮魚的身披骨甲的魚類,消滅了地球上約70%的無脊椎動物。但是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不清楚是什麼造成了這次大滅絕。
最近,保存完好的植物孢子為這場古老的大滅絕事件提供了線索。存在於泥盆紀和石炭紀過渡期的數千年的化石孢子顯示出紫外線破壞的跡象。這一發現表明,一場災難性事件對地球臭氧層造成了持久的破壞,而臭氧層能夠保護地球免受有害的紫外線影響。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科學家們提出,造成紫外線爆炸的可能候選者可能是在距離地球65光年內爆炸的一顆或多顆超新星。
恆星死亡時,會釋放出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如果一顆超新星距離地球足夠近,這些射線就能撕裂臭氧層,令地球暴露於未經過濾的紫外線之下,並且傷害地表的生命。然而,這種損害通常是短暫的。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天文學系教授布賴恩·菲爾茲說,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其影響就會消失,「10年後,地球的臭氧層恢復」。
但是菲爾茲在電子郵件中告訴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記者,最初的爆炸只是一顆鄰近的超新星可能造成的損害的第一階段。
菲爾茲說:「後來,超新星爆炸撞擊了太陽系。這場爆炸充當了粒子加速器的作用,地球沐浴在一場由高能粒子構成的密集雨中。」這場爆炸不僅剝去了地球的臭氧層——再一次——而且大量μ介子被輻射到地球表面,直接深入地下和海洋。
報導指出,好消息是,不需要擔心會有一顆超新星顛覆生命——至少,不會很快。
這項發現8月18日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網站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