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一顆超新星3.59億年前或引發了地球生物大滅絕

2020-09-03 光明網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一項新研究顯示,3.59億年前的全球生物大滅絕事件可能是由一顆遙遠恆星的死亡爆炸引發的。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8月24日報導,在泥盆紀末期,地球上約70%的無脊椎動物死亡。

報導稱,在泥盆紀末期(4.16億至3.58億年前),發生了名為「罕根堡事件」的生物大滅絕;它消滅了名為盾皮魚的身披骨甲的魚類,消滅了地球上約70%的無脊椎動物。但是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不清楚是什麼造成了這次大滅絕。

最近,保存完好的植物孢子為這場古老的大滅絕事件提供了線索。存在於泥盆紀和石炭紀過渡期的數千年的化石孢子顯示出紫外線破壞的跡象。這一發現表明,一場災難性事件對地球臭氧層造成了持久的破壞,而臭氧層能夠保護地球免受有害的紫外線影響。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科學家們提出,造成紫外線爆炸的可能候選者可能是在距離地球65光年內爆炸的一顆或多顆超新星。

恆星死亡時,會釋放出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如果一顆超新星距離地球足夠近,這些射線就能撕裂臭氧層,令地球暴露於未經過濾的紫外線之下,並且傷害地表的生命。然而,這種損害通常是短暫的。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天文學系教授布賴恩·菲爾茲說,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其影響就會消失,「10年後,地球的臭氧層恢復」。

但是菲爾茲在電子郵件中告訴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記者,最初的爆炸只是一顆鄰近的超新星可能造成的損害的第一階段。

菲爾茲說:「後來,超新星爆炸撞擊了太陽系。這場爆炸充當了粒子加速器的作用,地球沐浴在一場由高能粒子構成的密集雨中。」這場爆炸不僅剝去了地球的臭氧層——再一次——而且大量μ介子被輻射到地球表面,直接深入地下和海洋。

報導指出,好消息是,不需要擔心會有一顆超新星顛覆生命——至少,不會很快。

這項發現8月18日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網站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美媒:一顆超新星3.59億年前或引發了地球生物大滅絕
    參考消息網8月25日報導 美媒稱,一項新研究顯示,3.59億年前的全球生物大滅絕事件可能是由一顆遙遠恆星的死亡爆炸引發的。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8月24日報導,在泥盆紀末期,地球上約70%的無脊椎動物死亡。
  • 超新星可能在3.59億年前造成了地球的大滅絕
    3.59億年前泥盆紀滅絕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謎,它被列為地球上生命的五種重大滅絕之一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附近一顆恆星的爆炸可能引發了我們星球歷史上最嚴重的滅絕事件之一。泥盆紀時期始於世界上幾乎所有陸地集中到兩個大的超大陸,岡瓦納和歐亞大陸。這兩個機構隨後將組成一個單一的世界大陸Pangea。微小,無根的植物在乾燥的土地上吹滅。在六千萬年的歷史中,這個時代見證了第一批帶有種子的植物的興起,植物首次在其結構中使用了真木,並且出現了類似於蟎蟲的無翼小昆蟲。
  • 3億年前75%地球生命滅絕原因:25光年內出現至少一顆超新星
    編者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8月解讀了泥盆紀末期第四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的原因,指出超新星可能導致了這次生命大滅絕,與地球的距離在25光年之內。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518期第四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的原因可能找到了,距今3.74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次生物大滅絕,大約75%的地球生命在這次事件中消失。根據化石記錄的信息,地球臭氧層經歷了長時間的波動,這說明這次生物大滅絕有可能是超新星導致的。超新星是恆星死亡的信號,超新星爆發可釋放出致命的輻射,破壞DNA鏈,導致物種滅絕。
  • 距離地球65光年的超新星爆發可能導致生物大滅絕
    隨著泥盆紀晚期的持續,越來越多的生物滅絕了,大約在3.59億年前,在地球上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之一。科學家們現在說,造成這麼多物種滅絕的罪魁禍首可能不是地球。事實上,它甚至可能不是來自我們的太陽系。
  • 美國科學家發現「罕根寶事件」原因,超新星造成泥盆紀生物大滅絕
    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劇烈的能量釋放事件,當大質量恆星內部的核聚變進行到鐵元素的時候,向外的輻射壓迅速減少,恆星的巨大質量猛地砸向核心之處,恆星活動變得異常劇烈,一瞬間就能釋放出相當於太陽一生核聚變能量的數十倍,暴漲的能量迅速向外輻射,其產生的伽馬射線暴可以摧毀50光年內行星上的生命,因此這樣的宇宙事件是可以在地球上造成生物滅絕現象的
  • 美國科學家發現「罕根寶事件」原因,超新星造成泥盆紀生物大滅絕
    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劇烈的能量釋放事件,當大質量恆星內部的核聚變進行到鐵元素的時候,向外的輻射壓迅速減少,恆星的巨大質量猛地砸向核心之處,恆星活動變得異常劇烈,一瞬間就能釋放出相當於太陽一生核聚變能量的數十倍,暴漲的能量迅速向外輻射,其產生的伽馬射線暴可以摧毀50光年內行星上的生命,因此這樣的宇宙事件是可以在地球上造成生物滅絕現象的
  • 超新星是否在3.6億年前導致了地球的大滅絕?
    距今3.6億年前,在泥盆紀大約有75%的生物從地球上消失 。至今為止,巖石保存了成千上萬的孢子,它能由紫外線輻射而出現,這表明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臭氧層出現了嚴重的受損。研究組成員發表說:超新星爆炸能夠結束像參宿四這樣巨大的恆星,也能夠強有力地破壞地球生物;高能量的紫外線,X射線和Y射線傳遞了第一衝擊力,第二來自成千上萬的帶電粒子,這些都加速了超新星的巨大爆炸。這些混合物至少破壞地球臭氧層10萬年。
  • 超新星爆發導致3.6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
    對地球生命的進化來說,大滅絕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在撞擊地球,橫行於世的恐龍滅絕,哺乳動物才有機會登上地球生命史的舞臺。但是,這只是眾多滅絕事件中其中的一次。從化石記錄來看,地球生命史上一共發生過五次主要的物種大滅絕事件,它們分別是4.39億年前的奧陶紀物種滅絕,3.59億年前至3.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2.01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以及最著名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滅絕。
  • 超新星爆炸或是3.59億年前地球一次物種滅絕的「元兇」
    想像一下,借著一顆爆炸的恆星的亮光來閱讀玩耍——它比滿月還要亮——這種體驗可能很有趣,但其實,這個場景是災難的前奏,正如我們所知,當輻射摧毀生命時。研究人員說,來自附近超新星的致命宇宙射線可能是至少一次大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而在地球巖石記錄中發現的某些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證實這一假設。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的天文學和物理學教授Brian Fields領導了一項新的研究,探索了3.59億年前泥盆紀和石炭紀之間的一次物種滅絕事件與天文事件有關的可能性。
  • 超新星爆炸或是3.59億年前地球一次物種滅絕的「元兇」!
    研究人員說,來自附近超新星的致命宇宙射線可能是至少一次大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而在地球巖石記錄中發現的某些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證實這一假設。 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的天文學和物理學教授Brian Fields領導了一項新的研究,探索了3.59億年前泥盆紀和石炭紀之間的一次物種滅絕事件與天文事件有關的可能性。這篇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3.59億年前,地球周邊發生一場超新星爆發,毀掉72%的物種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在地球46億年的演化史中,地球並不是一直都非常的太平,在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中,就曾經發生五次生物大滅絕。有關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多年來科學家們也一直都在研究之中,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3.59億年前的大滅絕發生了什麼。3.59億年前,地球72%物種被毀滅在泥盆紀末期,地球上發生了第二次生物大滅絕,整個大滅絕一共持續了200多萬年,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就是海洋生物,因為從地球演化史來看,泥盆紀時期主要就是海洋生物蓬勃發展的時期,泥盆紀也被稱作「魚的時代」。
  • 3.59億年前一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的肇事者可能來自地球以外
    它可能是一顆超新星,也可能是多顆。藍圈為地球軌道,中心紅點是太陽。Jesse Miller發生在3.59億年前的一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可能和一次天文事件有關。化石記錄顯示,泥盆-石炭紀界線處的生物多樣性在30萬年間陡然下降。而最近伊利諾斯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天文學家在沉積巖中發現,生活在當時的上萬代植物孢子身上帶有紫外線灼傷痕跡,表明當時地球大氣中的臭氧曾經長期處於枯竭狀態。
  • 超新星爆炸曾經引起地球上的生物大滅絕!
    美國堪薩斯大學科學家公布最新研究顯示,距離地球3億光年的2顆垂死恆星(超新星)發生大爆炸,可能曾引發地球上200萬年前發生海洋生命大滅絕事件。這些爆炸散發的宇宙射線到達地球,引發持久的高能粒子陣風,導致地球大氣層被改變,大量海洋生命物種滅絕。早在4月份發布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就通過地球上的鐵同位素確定宇宙中曾發生過2次超新星爆炸事件。在海底和月球發現的鐵-60同位素顯示,這些影響地球的超新星爆炸分別發生在170萬-320萬年前和650萬-870萬年前。現在,堪薩斯大學的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重點研究它們對地球產生的影響。
  • 3億多年前,一場超新星爆發襲擊地球,72%的物種被毀掉
    據報導,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來自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天文學教授菲爾茲,在和他帶領的科研小組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後,認為發生於3.59億年前的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原因或許和一場超新星爆發有關。
  • 3億多年前,一場超新星爆發襲擊地球,72%的物種被毀掉
    據報導,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來自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天文學教授菲爾茲,在和他帶領的科研小組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後,認為發生於3.59億年前的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原因或許和一場超新星爆發有關
  •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被找到,原來一顆超新星就能威脅地球生物
    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一次大滅絕都導致地球上70%以上的生物滅絕,而滅絕事件過後又會有新的物種登場。根據報導,前段時間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一支天文研究小組通過研究分析,提出了一個新奇的觀點:引起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可能與太陽系外一次超新星爆發相關。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了什麼。
  • 超新星爆發究竟有多可怕?科學家:造成過地球生物大滅絕
    如果你生活在3.59億年前的地球上,你可能會發現,這裡的星光竟然比滿月還亮。但是,你不會在這樣浪漫的環境下存活很長時間。很快,你就會死於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宇宙輻射。泥盆紀和石炭紀之間,地球上曾經發生過一次生物大滅絕。近日,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宇宙射線可能是這次滅絕的罪魁禍首。
  • 超新星爆炸造成地球的生命大滅絕
    超新星爆炸可能造成地球上259萬年前發生滅絕事件。距離地球3億光年的2顆垂死恆星(超新星)發生大爆炸,曾引發地球上200萬年前發生海洋生命大滅絕事件。美國堪薩斯大學科學家公布最新研究顯示,這些爆炸散發的宇宙射線到達地球,引發持久的高能粒子陣風,導致地球大氣層被改變,大量海洋生命物種滅絕。在4月份發布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地球上的鐵同位素、確定宇宙中曾發生過2次超新星爆炸事件。在海底和月球發現的鐵-60同位素顯示,這些影響地球的超新星爆炸分別發生在170萬-320萬年前和650萬-870萬年前。
  • 3.6億年前的滅絕事件:元兇終於找到,就隱藏在地球附近!
    第四大滅絕事件:泥盆紀晚期生物大滅絕地球上總共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4.45億年前至4.43億年前)、盆紀後期滅絕事件(3.75億年前至3.60億年前)、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過渡時期)、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2.0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過渡時期)、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6千6百萬年前)。
  • 3.6億年前的滅絕事件:元兇終於找到,就藏在地球附近
    第四大滅絕事件:泥盆紀晚期生物大滅絕地球上總共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4.45億年前至4.43億年前)、盆紀後期滅絕事件(3.75億年前至3.60億年前)、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過渡時期)、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2.0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過渡時期)、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