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生活在3.59億年前的地球上,你可能會發現,這裡的星光竟然比滿月還亮。但是,你不會在這樣浪漫的環境下存活很長時間。很快,你就會死於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宇宙輻射。
泥盆紀和石炭紀之間,地球上曾經發生過一次生物大滅絕。近日,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宇宙射線可能是這次滅絕的罪魁禍首。
石炭紀和泥盆紀之間的巖石中,包含了成百上千的植物化石。科學家注意到,這些植物化石中,有大量被紫外線灼傷的痕跡。這正是地球上的臭氧長期損傷的證據。
地球上的很多變化(如: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大型的地震,或者是全球變暖)也都有可能對臭氧層造成損傷。但是這些地質活動在石炭紀和泥盆紀之間是否存在,至今仍沒有定論。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在距離地球大約65光年遠處有可能有超新星爆發。爆發產生強烈的宇宙射線有可能是導致臭氧層流失的罪魁禍首。
研究團隊也曾經猜想過其它宇宙星體帶來的災難,例如隕石撞擊,太陽黑子爆發和宇宙伽馬射線暴。但是這些在宇宙中,不能造成石炭紀末期,如此長時間的地球臭氧層損壞。
另一方面,超新星爆發不僅會破壞臭氧層,更會給地球帶來多重打擊。爆發會直接讓地球沐浴在超強的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下。隨後,超新星產生的碎片會直接飛向太陽系,這會影響地球長達10萬年左右。
化石證據表明,在石炭紀和泥盆紀之間,有大約30萬年的生物滅絕期。在此期間,生物多樣性大幅度降低。這表明有多種宇宙因素在影響地球。這可能不是單獨的一顆超新星爆發的結果。超新星集中爆發,這在宇宙中十分常見。星團中的超新星大多處於同一演化階段,在一顆超新星爆發之後,其它超新星也會在不久之後爆發。
研究團隊稱,在化石和地層中尋找放射性元素鈽-244和釤-146是證明超新星爆發的關鍵。這兩種物質不會從地球上自然產生,他們唯一的來源只可能是通過超新星爆發產生的星際塵埃。
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泥盆紀地層中尋找這兩种放射性元素。一旦找到這兩種元素,這將是科學史上的一項巨大發現。這將是科學家們首次通過地質記錄推斷超新星爆發。這項科研工作也將成為「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的完美結合。
關於對地球未來的擔心,科學家表示:地球目前沒有受到超新星爆發影響的風險。目前距離我們最近的超新星爆發威脅來自於Betelgeuse星球,這顆恆星距離我們600光年遠,遠在「安全距離」之外。
地球上的生物不是和宇宙其它星球獨立存在的,地下的化石和天上的星辰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不僅僅是地球上的生物,更是一個宇宙星系間的公民,宇宙中的其它星球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通常來說,這種影響微乎其微,但有時,宇宙也會表現出兇狠的一面。